与传统金融市场相比较,金融衍生品市场更易于帮助投资者管理金融风险以及藉助风险获取利润。而且,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极高的交易量和良好的流动性,在一般市场状况下,对传统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金融衍生品市场从大的方面来划分,可以主要分为金融远期交易、金融期货交易、金融期权交易以及金融互换交易。近年来,中国经济界和学术界的人士不断提出建立和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建议,中国金融管理当局也根据这些呼声以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小心谨慎地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创新。本文主要针对近期中国央行推行金融互换交易的政策背景和目的做一些解读。
金融互换交易就其大类而言,可以分为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利率互换交易也称利率掉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利率互换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进行转换。举例说明如下:A公司发行浮动利率人民币债券,期限10年,每年支付一次利息,票面利率为“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40个基点”。A公司预期未来10年人民币利率将呈现上升趋势,如果持有浮动利率债务,利息负担将会加重,因此A公司希望能将其转换为固定利率债务。此时,A公司可以与B银行进行利率互换交易,通过签订利率互换合约,在每个利息支付日,A公司要向B银行支付以固定利率4%为计算的利息,而获得以“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40个基点”计算的利息额,用于所发债券的付息。这样,通过利率互换交易,A公司就将今后10年的债务成本一次性地固定在4%的水平上,从而达到规避利率风险的目的。中国央行在2006年2月9日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经相关监督机构批准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机构之间,可以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现金流,双方的现金流量分别按照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计算。根据央行的通知,2006年2月9日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与光大银行完成了第一笔交易,它标志著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正式登场。这笔利率互换交易的名义本金为50亿人民币,期限10年,光大银行支付固定利率,开发银行支付浮动利率。
利率互换是资本市场重要的衍生工具之一,具有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及资产配置的功能。具体来说:第一,在宏观上,可以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形成高效统一的债券市场,打通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企业信贷市场和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之间的价格联系,提高债券收益率曲线的效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第二,在微观上,随著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场主体的定价能力得到加强,利率风险管理重要性日益突出,利率互换能够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负债利率错配风险,为向客户提供不同利率结构的贷款和理财产品创造了条件。第三,利率互换可以在本外币金融资产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也有促进作用。交易者可以在本外币货币互换的同时,进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从而既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又可以规避利率风险。第四,利率互换对于固定利率房贷、短期融资债券等金融创新也有巩固和促进作用。
货币互换交易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为降低借款成本或规避远期汇率风险,而将一种货币债务转化为另一种货币债务的金融合约,交易双方约定即期外汇市场上卖出某种货币,又在远期外汇市场上买回该种货币的,其实质是一笔一定金额的即期外汇交易与一笔同等金额的反向远期外汇交易的组合交易。比如,某公司借入的资金是日元,如果日元有升值倾向,该公司就要担心日元升值将会导致自己的债务负担增加,为了规避日元升值的汇率风险,可以进行货币互换交易,即在外汇即期市场上卖出日元买进美元,同时在外汇远期市场上卖出美元买回日元。由于通过货币互换交易,日元的汇率得到了锁定,因此,即使日元升值,日元债务人也不会蒙受损失。2005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进行了首次货币掉期交易,交易量为50亿美元,期限为1年。即央行即期向商业银行卖出50亿美元(即期汇率为1比8.0810),换入约400亿人民币,而在1年到期以后,央行按照事先约定的掉期汇率(远期汇率为1比7.8500)回购50亿美元。央行的货币互换交易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的货币互换交易在目的方面是有一些区别的,央行的货币掉期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公开市场业务,目的在于稳定外界对中国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和减轻因投机升值而带来的外汇占款压力,以保持国内货币和汇率政策的稳定性和独立性。首先,在货币掉期交易中,央行与商业银行事先确定的1年后的掉期汇率无疑对1年后的人民币汇率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不仅锁定了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而且也稳定了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其次,以往为应对外汇占款,央行往往被动地在本币公开市场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回笼前期多投放的基础货币,造成央行票据大量发行,容易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此次央行用美元与商业银行进行掉期交易,可以直接从商业银行手中回笼基础货币,减少央行票据发行,有利于货币市场利率稳定,这表明货币掉期为央行提供了一种新的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操作工具。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将推出更多货币互换交易,使央行的货币互换业务常规化,为日益沉重的公开市场操作减压。以后,如果央行外汇储备增长缓慢,或者商业银行外汇资金过剩时,央行也可以进行逆向的掉期交易。
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手中的流动性过剩,存贷比只有68%,至少有1.6万亿人民币资金未充分运用。而商业银行外汇资金相对短缺,商业银行外汇存款约为1575亿美元,外汇贷款约为1500亿美元。但是央行的情况相反,由于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难以控制,只能不断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由于央行外汇资金流动性过剩,央行与商业银行进行货币掉期,可以使商业银行将人民币资金交给央行,央行将外汇资金交给商业银行。这样,可以使央行的基础货币回笼有了更加敏捷的方法,也解决了商业银行外汇资金不足和人民币资金过剩的问题。
除了央行开展货币互换交易以外,银行间市场也将于近期推出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交易。银行间市场掉期交易的开展有利于银行、企业规避利率风险。2005年8月2日,央行曾经发布实施《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广大对于已获准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6个月以上的银行,可以与企业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间的掉期交易。目前,已有银行开始与企业间办理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交易,但是银行与银行之间尚未办理。从海外情况来看,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掉期交易量要远远超过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易量。目前,大量外汇掌握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手中,因此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在银行间市场的推行,不仅解决了银行间的流动性和汇率风险的控制等问题,而且还对培育国内人民币与外币的衍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启动 / 央行推行金融互换交易的政策背景争
日期:
06年04月2期
■ 张祖国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17069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