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绘暑与冷夏:检验中日关系实际温度差 / ◆ 申 文
日期: 03年08月4期
  今年夏天,气候异常。中国大地遍尝了创纪录的绘暑,日本列岛则经历了少有的冷夏。适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纪念,在此前後,中日关系又起激荡风云。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使中日关系再一次进入了冷热不均的失调状态。尤如自然气候的过冷或过热,均非四季本意一样,中日关系呈现出对比鲜明的温度差,也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事实上,无论是邦交恢复30周年,还是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中日关系依然缺少有效的、令人信得过的衡温机制。
  最近,几桩性质不同、层次不一的突发性事件叠加在一起,备显中日关系的复杂性。一方面,为纪念25周年庆典,日本内馈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和前首相桥本龙太郎率团访华,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也同时访日,在创造友好和睦政治气氛之馀,也为两国高层重开互访交流做出铺垫。另一方面,8月4日在  哈尔突发旧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伤人事件,引起中国民间新一轮反日高潮;在日本,有关中国就学生涉嫌福冈一家四口灭门惨案的报道,也让日本国民对中国人的亲近感再受重创。此外,日本人NGO组织北朝鲜难民冲闯上海日本人学校被拘捕,险酿第二次渖阳总 馆事件;日本馈僚、议员“8.15”堂堂参拜靖国神社等等,都使中日关系在冠冕的公式庆典下,弥散著不祥的阴云。
  这些新发生的交流或事件,在现实层面上再次点击了中日关系的主要命门:1、中日政治关系尽管时冷时热,但两国政府必须以务实的态度互相交往,这关系到中日两国的现实利益;2、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深刻的 碍,它随时随地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加以妥善解决,势必危害至深;3、在日华人犯罪的突发性和凶恶度,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危及中日关系的现实和未来。在现实影响以外,“8.4”化武中毒事件和福冈杀人事件分别重挫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和信赖,更伤害了国民感情--中日关系在民间层面上有进一步拉开距离之虞。
  中日要友好,要合作,这是新世纪两国关系的大方向。不过,仅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大胆的决策和具体的行动。中国政府一贯秉持中日和平友好的美好意愿,最近有关“对日关系新思维”的议论也甚嚣尘上,但面对真正的焦点问题似乎还缺乏明确的方法。高层的谈话模棱两可,时显温差;民间有关中日关系的讨论,学者们也大都采取坐而论道的高谈阔论方式,少有对於具体问题的解决之策。在日本,政府和传媒对中国的“对日关系新思维”一说充满了兴趣,并热衷於按自我意图进行多方揣测和解读,却从来没有想过日本是否也 要一个“对中关系新思维”。多年来,中日关系缺少衡温机制,面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缺少稳压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双方缺乏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胸襟。
  值得一提的是,中日媒体在报道两国家关系时大都走顺应国民感情的“大众化”捷径,而少有引导国民感情的“化大众”义举。比如最近,中国媒体对“8.4”化武中毒伤害事件做轰炸式报道,却极少提及涉嫌福冈杀人事件的中国就学生已潜回中国;日本媒体大报福冈杀人事件和日本NGO代表在上海被拘事件,却绝口少提  哈尔弃留化武伤害事件。这种让人一目 然的对比,表明媒体已丧失了稳压器作用,更充分显示出中日关系何以会过冷或过热的世俗真相。
  历史是个问题。俗话说,轻履者远行。放下历史包袱,对於中日双方都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应该从历史受害者的意识怪圈里走出来,日本则必须对历史加害者的角色定位进一步反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中日关系的新思维方才有可能是双向互补的,而不是一厢情愿的。
度过了真正的绘暑和冷夏,人们才会深刻体会到常温的可贵,更愿意去感受四季分明和人情温暖。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4/168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