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十年建房量超3个日本 中国建房速度是否太快了
日期: 2016/12/30 22:40
转眼2016年就快要结束了,说到对明年以及未来中国房地产的期许,也许就是希望政策主导下房价能够平稳下来,真正的刚需客能够迎来真正能够稳定入手的时机。除此之外呢,其实还是有些担心的。

我最担心的并不是房价一直涨或者陡然下降。也不是实体行业与房地产的一时瑜亮。更不是住宅产权到期后如何续费。

而是我们的房子能不能撑到产权到期的那一天


这一天终将到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发展之迅猛让人难以想象。

房地产的发展的确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而中国的GDP也就是在建一次中涨一轮,然后再拆一次涨一轮,如此轮回往复,看起来是个良性循环,但是其对地球资源的浪费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难以估量的。

1979年,我国开始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对比来看,中国从1981年20%的城镇化率,到2012年的53%,仅用了30年的时间,而同样的城市化进程。

而同样的城市化率,英国用了100年,美国用了60年。


城镇化的发展,意味着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这就导致了城市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来满足人口集聚的需要。于是,人们在住、行方面对基础设施的需要也不断增加。因此,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发展的,是全国范围内城镇大力推进的设施建设。

有媒体调查发现,中国半数的基础设施都在2000年之后建造,包括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住宅以及摩天大楼等。

2006年-2015年的十年间,中国仅仅住房就盖了多少呢?

1.63亿套。

更简明直观的回答:3个日本。

如此的建设,首先就是对建材的消耗十分巨大,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其中水泥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而《环球时报》记者对中国水泥协会负责人的采访也证实,2011年至2013年是中国水泥使用的高峰期。


中国水泥消费量巨大,仅三年的消费量就远超美国一个世纪的消费量!



这是13年和14年的具体水泥产量,每一年都达到了24亿吨。

与之对应的是少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出口量,所以每年24亿吨的水泥被中国的各个城市所吞噬。

造成中美两国水泥用量的差异原因有很多,其种有一点就是美国地广人稀,多为木质的独立住宅,而中国为了响应大兴土木的国策,或者说是为了满足十几亿人口的居住需求,建筑密度很高,住宅都是往高了盖,一般做足100米限高,所以只能采用混凝土结构。

而这么快的节奏下,这样所造成的影响很恶劣

首先水泥由矿物生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中国正在大量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其次,对水泥的依赖也是中国环境问题的巨大隐患。

隐患一:生产水泥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水泥生产是空气污染的原罪之一

水泥工业对大气所产生影响的主要污染源是粉尘和废气。

据测算,水泥工业颗粒物排放占全国颗粒物排放量的15%~20%。而环保部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水泥工业的粉尘排放占到工业排放总量的30%。

水泥行业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0%~12%,是继火电厂、机动车之后的第三大排放源。而氮氧化物作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前驱物质之一,对“雾霾天气”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同时水泥行业还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和重金属汞的污染源。水泥行业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各工业之首,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倍(2005年数据)。

2007年度,中国主要工业大气汞排放源中,水泥生产排放占了14%,水泥窑作为重金属排放源之一,在其熟料中均能检测到汞。

隐患二:滥用劣质水泥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各个水泥企业疲于应对价格竞争而不得不缩减投入,所以技术落后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改善。而且很多开发商为了谋取私利以压低成本,再加上监管不力,很容易出现建设中大量使用劣质水泥的现象。

根据高盛的一项报告,在中国使用的水泥中有三分之一都是低端水泥。这种情况也许大多存在于很多中小型城市的大量低端楼盘中,但实际上一二线城市也有案例。

“楼脆脆事件”

大量使用劣质水泥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建筑结构的不稳定性,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安全问题,至少也会大大缩短混凝土建筑的寿命。

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70年,我们的土地使用年限也都是70年,而实际上很多混凝土建筑的寿命甚至连50年都很难达到。

隐患三:累积了大量难以处理的建筑垃圾。

随着大量小区住宅在短短几十年后将很快变成危楼,各大城市又不得不面临一个拆除的难题,到时候必定产生的是大量的粉尘、污染源、建筑垃圾和城市废墟。

不仅住宅建筑如此,北上广那些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摩天大厦,外表光鲜亮丽,可是内部为了省钱,技术落后,材料低劣,这种超大体量的建筑内核再过50年也许就酥化了,到时候如何拆除它们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留下的将是包围城市的建筑垃圾。

其实,将眼光收回来,今天建筑垃圾的积累就已经到了很恐怖的程度。

如今,建筑垃圾的数量已经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由于施工技术落后,以及砖混结构对施工材料的高损耗。粗略估计,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

而拆除旧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则更多,每万平方米将产生7000至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

以上海为例,每年新建和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量约在1亿吨左右,最高峰时,上海4天产生的建筑垃圾相当于一座金茂大厦。


四天就能产生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

1亿吨,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意味着2500万上海总人口,每人每年要生产4吨建筑垃圾。(我TM干啥了我就产生4吨建筑垃圾了?黑人问号脸.jpg)


而以上所有的一切,现在用一种方式在报复我们,那就是雾霾。

更关键的是,建筑垃圾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依旧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有效的处理手段。

很可怕,中国人对建筑垃圾所造成的影响依旧停留在,占地方、影响市容这个阶段。

当人们都在计算着大量堆放的建筑垃圾占用了多少平米土地时,有谁计算过每吨建筑垃圾堆放排放的有害气体有多少?有谁考虑过这是否会引发山体滑坡?

当我们将空气污染直接聚焦在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上时,是否想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那些堆放在各个角落的建筑垃圾经过雨水的冲刷到底发生了多少化学反应,排放了多少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无知最为可怕,而且无知更是导致了无能。

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处理建筑垃圾首先是需要分类地收集回收,然后再通过先进手段对其进行回收利用。

可是 目前,我们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基本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大多被随意倾倒或者粗暴地掩埋。

这些建筑垃圾大部分都未经处理,难以降解,一方面占用大量土地,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如果不及时制止这种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行为,会让这些垃圾堆积成山。

这些建筑垃圾都是松散堆放,又极易引发滑坡,给周边居民和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深圳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惨剧:


2015年12月20日,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的红坳渣土受纳场发生滑坡事故,造成73人死亡,4人下落不明,17人受伤(重伤3人,轻伤14人),33栋建筑物(厂房24栋、宿舍楼3栋,私宅6栋)被损毁、掩埋,90家企业生产受影响,涉及员工4630人。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8.81亿元。

而导致事故的原因并不是自然灾害,初步查明深圳光明新区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原有山体没有滑动。人工堆土垮塌的地点属于淤泥渣土受纳场,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由于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导致失稳垮塌,造成多栋楼房倒塌。

这就是一次对建筑垃圾疏于管理而引发的悲惨人祸。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50年后,中国某些城市将沦为废墟。

2050~2070年间,中国应该已经完成了第二次现代化,但是城市化并不等于现代化,到时建筑垃圾问题的爆发,很有可能会造成人口流失,从而使城市竞争力下降,引发经济问题,随后再次造成人口流失,建筑的荒废程度再一次加剧。

于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很有可能爆发“去城市化”的问题。

但是中国幅员辽阔,数百个城市情况各异比较割裂,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更有可能爆发这样“去城市化”的问题呢?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著名城市的研究,我们也许能抓住一些线索。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各个发达国家纷纷完成第二次现代化,但是不少著名城市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被曾经的市民遗弃。

英国:利物浦,失去活力的“世界流行音乐之都”


利物浦的街景几十年如一日

利物浦是工业革命的先驱城市,铁路、大西洋海运、有轨电车、电力机车等都是在利物浦发明的。这里还产生了“甲壳虫乐队”等众多世界知名音乐团队,吉尼斯把利物浦命名为“世界流行音乐之都”,可是它依旧逃脱不了衰败的命运。

尽管二战之后,利物浦的房地产业十分火爆,但是实体产业开始衰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利物浦的支柱产业造船业急剧萎缩,失业率再次成为英国最高。

城市大片区域荒废,杂草丛生,基础设施闲置,很多公园、道路、学校、医院、商店和住宅缺乏必要的维护,到处是破败的景象。人们纷纷选择逃离城市回到乡村。

201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利物浦人口为466400人,而1931年的人口普查则为846101人,人口下降了将近一半。

美国:“汽车之都”底特律成“美国最悲惨的城市”

废墟和被遗弃的轮胎是这座城市现在的标志

底特律被称为世界的“汽车之都”。汽车制造业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各地移民涌来,使底特律成为美国的第四大城市,1940年,底特律人口占密歇根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但是19世纪79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重创底特律汽车制造业,由于汽油价格上涨,让汽车销量锐减,工厂大批裁员,底特律开始萧条了,人口大量流失。


根据1950年的人口普查,底特律市区有1849568人,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还剩下713777人,60年间人口流失了61.4%。

白人和中产阶级迁移到郊区居住,让市区更加荒凉,市区的房地产急剧贬值,甚至出现了标价一美元的住房出售。

你以为住房一美元就是大便宜了?一美元的房子是下面这样的:


这完全就是一处废墟,不仅买下的人需要承担高额的税费和修缮费。就连看房也随时有生命危险而不得不带枪,因为这种废墟一般住着很多来历不明的流浪汉。

美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房产税,大量房屋被废弃,这导致税源流失,同时,经济萧条让市民收入下降,有30.5万房屋主人因收入低免除房地产税,有77个街区每个街区仅有一户居民交房地产税。

政府财政吃紧,无法支持公共治安、消防、公交、学校、清洁、照明等公共服务系统,不得不中断一些街区的街道照明,这更加剧了市区人口流失,住房空置率不断攀升,大量的废弃建筑不断出现,底特律几乎沦为废墟。

2013年2月,“世界汽车之都”底特律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悲惨的城市”。

除了利物浦和底特律之外,还有以煤矿开采为支撑的德国莱比锡,以及以纺织业为支撑的俄罗斯伊万诺沃。

以上四个城市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经济结构单一。

这些城市“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尽管大力发展一个行业,起初也许会给一个城市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但是一旦这个行业出现危机,就会让这个城市的经济崩溃。

国内这样的例子现在就有很多:

“中国的底特律”——长春;

沦为鬼城的“媒都神话”——鄂尔多斯;

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北上广深”最无存在感的——广州;

轻工产业为主,房价曾经超越“北上广深”达到六万,随后即腰斩的——温州;

上世纪90年代,曾经被各路资本“炒楼花”,随后房地产泡沫迅速崩盘的——海口;

。。。。。。

类似这些城市在中国到处都是,它们大多经济结构单一,面对城市发展所必经的危机,缺乏抵御的能力,所以在未来的某一天走向衰败,城市人口流失,建筑沦为废墟几乎已成必然。

所以,城市发展不能只看眼前,要考虑产业结构的均衡,只有这样才具有抵御各种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而中国的各个大城市之所以发展前景好,让全国人民趋之若鹜,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之均衡,另其有抵御风险的资本。


北京上海产业结构产值之对比(2013年,单位为亿元)

从这张图我们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上海在第二产业和工业的产值比重要比北京高出两倍之多。二者的房地产业规模相当,而且所占比重并不大,金融业规模相当

但是在信息产业、科学研究、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北京却较上海有相当大的优势,所以北京的产业结构比上海更加均衡。

这也就从一方面证实为什么北京上海房价为什么会稳定增长(因为房地产业比重所占不大,所以房价攀升尚属于正常现象),也证实了为何北京的生活品质略低于上海,但是住宅均价却依旧比上海高出很多。

核心原因就是,综合实力更强的北京面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比上海要强。

所以,探究一个城市是否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一个城市未来是否会在”去城市化“的浪潮中沦为废墟,搞清楚它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在中国,健康的产业结构目前好像只存在于比较发达的城市中,而大多数中小型城市,基本都面临这个问题,而这些城市免不了成为建筑垃圾的收纳所,被荒废也是迟早的事情。

而如何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则是我们现在就要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各地政府的政策引导,还是每个企业良性的自身发展规划,我想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

单纯为促GDP增长强行推行城市化,沉醉于单一产业的自杀式发展,无疑是一种灾难。

同理,如果一个国家单纯地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房地产产值比重过大,泡沫破裂也是迟早的事情。

这一点,我们领悟的越晚,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高。如果到2050年或者2070年,当我们这代人老的老,去的去,面对死亡而不得不思考落叶是否归根的时候,面对那大批沦为废墟的荒芜城市,你也休要问我:

家园将芜胡不归?

当然如果你说,50年离我还很远不需要考虑,与我无关

如果这样,那你就当今天这篇文字你从来没有看过

以上为正文,文字来自杨六娃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16811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