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印之争: / 模式不同决定发展差异
日期: 06年03月4期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学界曾引发过多轮“龙象之争”的探讨热潮。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路径呢?长期从事经济研究与教学的华民教授,日前在上海复旦大学的一次讲演中对此发表了看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世界经济系主任华民在演讲中认为,发生在中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别,与其说是经济增长速度上的,还不如说是经济发展模式上的。一个国家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定会受到各种存量制度因素和资源禀赋的制约,因此,为了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模式,制度改革与技术创新是必需的。
  华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印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

  一、中印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不同

  经济增长需要通过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才可能发生。由于国情不同,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之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
  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引入产权和私人企业制度。这项改革最初从农村开始,然后迅速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得以推行,奠定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
  印度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广泛存在著数量众多的私人企业,因此,对它来说,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了。贸易自由化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结果是大幅度提高了印度企业的生产率。从真正开始改革的1992年至今,印度的GDP已经翻了一番多。
  但不管走向市场化的方法有多大不同,中印都采取了谨慎渐进改革,从而成功避免了频频发生在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动乱,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经济衰退。

  二、中印对外开放的模式不同

  就中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而印度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原因就在于两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初始条件完全不同。
  在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中国的初始条件是:有数量庞大的过剩劳动,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并且还是典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这样,中国的对外开放只能采取出口导向和大规模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模式。通过采取积极的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中国有效解决了由内需不足而造成的生产过剩问题。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有效增加了投资总额,而且还激活了市场竞争,激发了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促进了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
  当印度开始改革与开放时,它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有更好的企业制度和金融体系;但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基础设施非常糟糕,政府效率低下。因此,印度的选择只能是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只要印度本国的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将面临优质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基础设施供不应求的发展瓶颈,而这正是印度制造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为数很多的印度企业要到海外投资的原因所在。

  三、中印经济增长的道路不同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遵循人们所熟悉的增长道路,即第一步摈弃农业、转向制造业;再后来则转向服务业,并以此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也会有一部分国家会直接从农业生产国转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经济。中国是沿著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的,而印度则部分采取了后一种经济增长道路。这可以从两国经济的产出结构及其增长速度上明显地观察到。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1680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