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张 石:诗人与禅师
日期: 16年11月2期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三家村 张石

杰出的诗作,正像禅者要历尽千辛,找到一个充满自我独特感悟的感性世界的直觉启示,从而开悟一样,艺术家也要千淘万漉,找到一个充满灵感的精准的意象,激活这不可视的空虚、缺席、物自体、道、宇宙无意识,以体现出意象永不终结地无限演绎下去的宇宙风景。

这种以有限的意象展示无限时空的意志,正是禅与诗所要实现的。宋代释赞宁《宋高僧传》记载,江州刺史李渤曾与白居易一起去拜访过唐代禅师智常,李问曰“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如何芥子纳得须弥?”常曰:“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李曰:“忝此虚名。”常曰:“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俯首无言。再思称叹。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讲的‘须弥山藏芥子,芥子能纳须弥’,那小小的芥子怎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智常禅师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李渤心里得意,但是为了表示谦虚,他答道:“愧有虚名。”
智常禅师说:“你从头到脚不过几尺身材,读过的万卷书如今在哪里呢?”
李渤听了立刻没话说了,思考了一下,慨叹禅师之言有理。

在这里,智常禅师所说的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禅的境界,而禅者作诗,要“总一切语言为一句,摄大千世界于一尘”,“借一斑以看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用寸山点水,吟天地精神,但是这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这需要诗人找到自己独特感悟的意象,以意象的精准性体现其无限性,正像禅悟,自性具足,不假外来,借助他人的体验是无法悟道的,正如宋代禅师昭觉克勤的悟道诗云:

金鸭香销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此首诗表面上看似是艳诗,实质上是告诉人们悟道需从自我体验中独出,不可替代,不可转用,离开自己活生生的体验,所悟之道也会像芳草离根,顷刻枯萎。这种体验无内无外,无表无里,多一分则成蛇足,少一毫颜色顿失。

晋陶渊明第九代孙、唐代诗人陶岘在其律诗《西塞山下回舟作》中写道:

匡庐(1)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
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
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
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清代徐而庵在《徐而庵诗话》中说:

唐人有“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一联,人但知其佳,而不知其所以佳。余曰:此即王摩诘“东家流水入西门”意,夫鸦翻枫叶,而动者却是夕阳,鹭立芦花,而明者却是秋水,妙得禅家三昧。

笔者觉得此“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一句,就是以精准之意象表现无限时空,用瞬间之动掀启永恒之动。

在视觉空间中,鸦翻枫叶之瞬间,是不会感到夕阳之动的,但是从当时人们的时空感觉上和时空认识上看,太阳会渐渐落山,在时间上长轴上,它时时在动,即使乌鸦不再翻动枫叶,它也会继续动,正是由于它的不断运动,才有鸦飞枫红,才有鹭立秋水,才有春去秋来,季节嬗变。在这里,诗人在一幅精短的诗的画面中,用鸦翻枫叶之动,启示太阳之永恒之动,在可视的意象中寄予不可视的时间长轴上的永动。

而从意象的精准性来看,用乌鸦和夕阳相对,远景黑与红意象分明,有清晰而鲜明的画面效果,从近景画面意象来看,因“鹭立芦花秋水明”,时值秋季,枫叶应是红色的,再次突出了黑与红的鲜明性和对比的张力。如果我们将“乌鸦”改成“麻雀”,其色彩和质量都难以在远景画面上与“夕阳”形成鲜明而均衡的色彩与质量的对峙与对称,会抹杀诗情的张力与多彩;如果我们把“枫叶”变成“柳叶”,也会如此,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两句诗以精准的意象和鲜明的色彩之对比之美,体现了让人难以忘怀的无限精神,“总一切语言为一句,摄大千世界于一尘”。最美的境界总是蕴含能使意象超越时空无限演绎的动力, 无论哲学、宗教还是艺术,在其至高境界中,都连接着无限及永恒。

(1) 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16733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