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西方主流媒体关注中国高考 “Gaokao”成专有名词
日期: 2016/06/07 22:07
来源:搜狐传媒 作者:张耀升、樊佳莹


  (提要)BBC说,马云考了三次才考上不影响未来

  文|张耀升 樊佳莹

  攸关中国940万年轻人前途的高考今天登场了。

  “我在这里祝愿你们,新一代的科学人才,金榜题名。这是你们勤学不辍的顶峰,也标志着你们美好未来的开始。”

  物理学家霍金特地为了今天的高考在微博上发文祝福考生。

  正在进行的高考不只国内媒体关注,连BBC、《经济学人》、彭博社等国外媒体也相当关切这次高考的动向,甚至动员记者采访了多位考生。

  有趣的是,外国媒体在报道高考上有个难题,外国人并不知道什么是高考,这是个他们不熟悉的制度。光是在翻译上,高考就有不同的名词,较为正式的翻译就有三种,分别是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National 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但是更多国外媒体为了更贴近中国的语境,将高考直接翻译成Gaokao。

  传媒狐在梳理外媒报道后发现,国外媒体对于高考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三个亮点:中国考生的生活、高考制度的待完善和考生撕毁教科书的新闻,外媒试图从各个面向去探讨,高考对于中国人到底有多重要。

  外媒注意到了中国考生的压力

  《时代周刊》在6月7日的下午一点半发文致敬中国高考,题目是《阅读霍金发给压力重重的中国考生的迷人信息》。文章的开头贴出了霍金在微博上问候中国考生的截图,并指出中国考生们在阅读霍金暖心的话语后备受鼓舞,纷纷在他的微博下面留言。

  “因为你的祝福,我的智商变高了一些。”“很多学生都把你视为榜样,我也是。谢谢你的话!”

  同样地,《时代周刊》指出,中国的考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不够完善,许多考生们是家里的独子,需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对教育也是十分看重。小孩子从6岁开始就要完成很多的学校作业以及去参加课外辅导班。

  CNN 于6月7日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高考失利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一件事》。全篇围绕一位叫 Shen Lu 的CNN工作人员以及她曾参加过2009年高考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这位Shen同学在文中表示,“高考使她的身心都很疲惫。”

  “在高考失利后,我感觉十分羞愧,整日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CNN引用这位同学的话说,“当我的父母问我要不要选择复读的时候,我的脊背一阵发凉,我毅然说了不。”

  后来这位Shen Lu 选择去了自己家乡杭州的一所三本大学读“编辑和出版”专业。再后来,她转去了美国的爱荷华大学读传媒专业。

  Shen Lu 把留学的这段经历奉为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如果我去了中国的名牌大学,那么也许我就不会出国,也就永远都不会了解教育的真谛。” Shen Lu 说,“现如今,我已经从高考的阴影中彻底走了出来,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真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no pain no gain)。”

  高考考生的生活就是读书跟睡觉

  外国对于亚洲的考试文化一直很有兴趣,尤其是中国。

  彭博社在《中国是如何准备大考》一文中,采访了江西省的考生胡惠风(音译)。胡惠风今年只是个刚满18岁的孩子,一周七天,每天都在早上六点起床,毫无例外。醒着的时间都在学习中文、英文、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最后一堂课到晚上9:50才结束,回家后,她还要继续学习,“回家后,我会学习到半夜。”她说。




2



  在胡惠风小学六年级时,她的父亲只是个在广东惠州打零工的民工,为了设法让她上学, 12岁那年横跨了将近600公里的距离,送她回到江西老家,与祖父母在农村地区生活着,并且在那里上学。她的父亲向彭博社表示,如果可以的话,他更想让胡惠风到广东来读书,因为这里的教育资源比起江西真的丰富太多了。

  中国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已经不是新闻,彭博社引用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说法,在上海,2014年每个小学生获得的教育经费为14,518人民币,但是贵州省的孩子却只能拿到3,237人民币,金额相差超过一万元。在高考成绩上,农村地区的孩子的高考平均分数一般比城市地区考生低40分。

  外媒也流传着中国的一则关于高考地区差异的笑话。在北京,对话是这样的:“爸,我高考拿了530分,比一本大学分数线还要高53分呢!”“儿子干得好,我们去上海度假。”在山东,“爸,我高考拿了530分,比二本大学分数线还要低20分。”“没前途了,你别上大学,离开这儿去上海当个民工吧。”到了上海,对话变成这样:“爸,我高考拿了330分,送我出国吧。”“儿子没问题,拿个MBA再回来帮忙我的事业,我今年已经从山东招到另一批民工了。”

  中国留学生也在国外接受外媒的采访,《VICE》在《高考:快把中国高三学生逼疯的考试》中访问了在澳洲墨尔本莫纳什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大卫,请他回忆他的高考时光,他说虽然高考压力很大,但从没有崩溃到把自己的教科书给撕了。“我没有时间休息,除了周一到周五要到学校上学外,周末还要到其他的教育机构去学习。”他说,“全年我只有几天可以歇口气,我也不认为其他考生会有时间休息。”

  另一位莫纳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琪琪,更是在《VICE》的采访中将高考形容成战场,“我们坐在炎炎夏日的教室里头,在听力题的考试时,他们会把教室所有窗户关起来,甚至连空调都全部关掉,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听到题目,但是我真的很热,热到我无法呼吸了。”她说,“你能感受到空气中沉重的压力。”

  高考的残酷也让许多中国考生出现出国读书的念头,《VICE》引用《环球时报》的报道指出,面对高考压力,有些考生会自愿到录取分数较低的大学或是选择海外就学。在澳洲,弗林德斯大学,西澳大学,莫纳什大学都可以采纳中国高考分数来申请本科,中国留学生琪琪认为这是个机会,“澳洲的录取标准跟中国比起来没有那么高,算是给了我另一个机会。”

  《经济学人》:中国的高考制度还有改善的空间

  孩子为了高考做出努力的同时,中国政府和家长也在努力寻求更好的入学制度。

  五月的江苏省高考录取名额流向西部引起不少外媒注意,《华尔街日报》在《家长抗议高考制度更改》一文中提到,许多学生家长在江苏省内六个城市抗议教育当局可能减招本地学生,在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市,甚至大批学生家长聚集在省政府前面大喊着抗议的口号。




1



  然而不只考生家长关心,江苏地方政府也在寻求解决办法,《华尔街日报》引用了江苏省教育厅在微博上的声明,江苏省教育厅长沈健在声明中提到,高考触动每个中国家长和考生的心,我完全理解学生和家长的关切、焦躁,同时宣布今年江苏不存在高考减招问题,才消弥家长的疑虑。这封安抚人心的声明,用短信被发送到每位南京居民手中。

  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的家长张先生向《华尔街日报》表示,这次江苏省的抗议活动,是人们发泄对高考不满的一个机会,孩子花了许多年的时间就只是为了一个考试。在2014年,清华大学在北京从一万人中录取28个人,但是在江苏省,一万人却录取不到一个,录取率不到0.01%.。一名中国网友对此说道,“我不相信江苏学生的实力会输给北京、上海或广州的学生。”

  相较于江苏省的单一新闻事件,《经济学人》的报道从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分析。《经济学人》认为中国教育制度有待改善,因为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大学中的比例很不平均。内文中说道,“大学中挤满了家庭富裕的并拥有城市背景的人。”

  《经济学人》在分析中指出,这种比例不平均主要因为大部分的农村人口没有接受高中教育,因而他们没能获得进入大学的机会。农村人口就读高中的比例远低于城市,数据显示城市中70%的初中生都会进入高中,而农村初中生进入高中的比例低于30%。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地区的初中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地区,投入的人均教育经费也相对较少;二是城市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孩子们的学习;三是农村的孩子缺乏鼓励,他们并不相信他们能通过学习知识而获得成功;四是费用问题;五是贫血症和肠虫的发病率高会影响学习成绩。

  《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的高考体制有所缺失,但是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改进,“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地消除这种不公平。” 《经济学人》还指出大学利用“特长生”的录取制度敛财,不过在2015年中国政府对非高考考生的录取标准做出了调整后得到了缓解。

  BBC:中国城市禁止学生撕教科书减压

  5月30日,BBC在围绕厦门禁止学生撕书叫喊的事件,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官媒:中国城市禁止学生们撕毁教科书》的报道。该报道的标题虽然读起来中规中矩,但内容却相当主观。BBC认为中国的高考“出了名的难”(notoriously difficult),并在文中把这两个词用黑字体加粗。

  BBC指出,厦门教育部门虽然明令禁止了撕书、叫喊等不健康的减压方式,但没有明确地指出如何才能让学生健康地释放压力,让他们保持健康心理。BBC也同样认为,高考因为催生一种“临时抱佛脚”和“死记硬背”的文化而备受苛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作弊倾向严重,更甚者,高考带来的压力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和自杀倾向。BBC报道中提到一个案例,“一名年轻人在高考失利后犯下了17宗盗窃罪,在他的父母为他付清了罚款后,他即将重返高考考场。”

  一样的高考,却造就了不一样的人。BBC引述马云高考失利,事业成功的例子,“阿里巴巴的创立者马云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考上了大学。”为高考影响考生未来的程度画下了深深的伏笔。不论高考背后的意义代表什么,或是它能为未来带来什么,它都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罢了。

  在外国媒体的报道,除了考生本身外,更多看到的是对于考生家长的刻画,不管是胡惠风的民工父亲,或是江苏省政府外的家长,他们就只是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希望他们过更好的生活。家长的孩子的期待是不分国界的,正如霍金在他的微博中写道: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父母一直很重视教育。我很庆幸这一路来学习给我带来的无数的机会。无论你励志成为一名医生、老师、科学家、音乐人、工程师或是作家——请勇往直前地追逐你的梦想。”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16524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