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讯 2015年12月12日注定将载入史册。这一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次大会在法国巴黎布尔歇会场圆满闭幕,全球195个缔约方国家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这一《巴黎协定》也成为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在11月30日开幕首日,1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巴黎并相继发表讲话,为大会最终达成协定提供政治推力。在随后近两周的时间里,场内,各国谈判代表密集磋商、协调立场,各谈判集团之间抓住最后机会加紧博弈;场外,来自全世界的环保组织、企业和民间代表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为大会助力。由于各方在总体目标、责任区分、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上迟迟无法达成一致,12日,大会被迫进入了“加时赛”。
历经13天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巴黎当地时间12日晚7时26分,随着法国外交部长、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法比尤斯的一锤定音,来自195个国家的代表终于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巴黎协定》。协定在总体目标、责任区分、资金技术等多个核心问题上取得进展,被认为是气候谈判过程中历史性的转折点。
《巴黎协定》共有29项具体条款,包含减缓、适应、损失和损害、资金、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等要素。分析认为,《巴黎协定》是一份全面、平衡、有力度、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在照顾各方核心关切的基础上实现了现阶段最大可能的力度,体现了减缓和适应相平衡,行动和支持相匹配,责任和义务相符合,力度雄心和发展空间相协调,2020年前提高力度与2020年后加强行动相衔接等特征。
根据协定,各方同意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以大幅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此外,协定指出发达国家应继续带头,努力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应依据不同的国情继续强化减排努力,并逐渐实现减排或限排目标。资金方面,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应为协助发展中国家,在减缓和适应两方面提供资金资源。同时,将“2020年后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底线,提出各方最迟应在2025年前提出新的资金资助目标。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各方应该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步增加当前的自主贡献,尽其可能大的力度,同时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定还就此建立起一个盘点机制,即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在大会的闭幕全会上,各缔约方对刚刚出炉的《巴黎协定》表示积极支持并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历史性意义”成为关键词。
法比尤斯称,《巴黎协定》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飞跃。他在讲话中声音一度哽咽:“《巴黎协定》将让每一个国家和谈判集团的代表可以昂着头回家,集体的努力比个人的努力更加重要。面对历史,我们的责任重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辞中感叹“我们做到了”,对各国首脑、部长以及谈判代表在这场非常艰难的谈判中的努力表示感谢和赞赏。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闭幕讲话中说:“中方热烈祝贺《巴黎协定》获得通过,虽然协议并不完美,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向前走出历史性一步。”他指出,《巴黎协定》凝聚着各方最广泛的共识,凝聚着各国领导人、各国部长和谈判代表的心血,体现了世界各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平衡,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里程碑。各缔约方都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对本国人民有益、对子孙后代负责、促进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抉择,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所有人的伟大壮举。
印度代表指出,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巴黎协定》不仅是一纸协定,更代表全世界70亿人民的希望,代表我们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协定尊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也表明了维护气候公正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巴黎协定》为今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明确了程序与方向,但本身并不完美,各国仍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努力。南非代表“77国集团加中国”发言时称,《巴黎协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欧盟代表在发言中说,今天是庆祝的时刻,但明天就是行动的时刻。
中国代表解振华指出:“一分纲领,九分落实。”协定已经谈成,下一步的关键任务是落实。希望各方积极落实巴黎会议成果,为《巴黎协定》的生效实施作好准备。希望各方积极采取措施加强2020年前行动落实,特别是发达国家要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为2020年后加强行动奠定坚实互信基础。
《巴黎协定》获得通过后,将于2016年4月22日提交联合国最终签署,并将在占全球碳排放55%以上的55个国家提交批准文件后正式生效。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在11月30日开幕首日,1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巴黎并相继发表讲话,为大会最终达成协定提供政治推力。在随后近两周的时间里,场内,各国谈判代表密集磋商、协调立场,各谈判集团之间抓住最后机会加紧博弈;场外,来自全世界的环保组织、企业和民间代表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为大会助力。由于各方在总体目标、责任区分、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上迟迟无法达成一致,12日,大会被迫进入了“加时赛”。
历经13天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巴黎当地时间12日晚7时26分,随着法国外交部长、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法比尤斯的一锤定音,来自195个国家的代表终于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巴黎协定》。协定在总体目标、责任区分、资金技术等多个核心问题上取得进展,被认为是气候谈判过程中历史性的转折点。
《巴黎协定》共有29项具体条款,包含减缓、适应、损失和损害、资金、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等要素。分析认为,《巴黎协定》是一份全面、平衡、有力度、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在照顾各方核心关切的基础上实现了现阶段最大可能的力度,体现了减缓和适应相平衡,行动和支持相匹配,责任和义务相符合,力度雄心和发展空间相协调,2020年前提高力度与2020年后加强行动相衔接等特征。
根据协定,各方同意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以大幅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此外,协定指出发达国家应继续带头,努力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应依据不同的国情继续强化减排努力,并逐渐实现减排或限排目标。资金方面,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应为协助发展中国家,在减缓和适应两方面提供资金资源。同时,将“2020年后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底线,提出各方最迟应在2025年前提出新的资金资助目标。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各方应该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步增加当前的自主贡献,尽其可能大的力度,同时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定还就此建立起一个盘点机制,即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在大会的闭幕全会上,各缔约方对刚刚出炉的《巴黎协定》表示积极支持并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历史性意义”成为关键词。
法比尤斯称,《巴黎协定》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飞跃。他在讲话中声音一度哽咽:“《巴黎协定》将让每一个国家和谈判集团的代表可以昂着头回家,集体的努力比个人的努力更加重要。面对历史,我们的责任重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辞中感叹“我们做到了”,对各国首脑、部长以及谈判代表在这场非常艰难的谈判中的努力表示感谢和赞赏。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闭幕讲话中说:“中方热烈祝贺《巴黎协定》获得通过,虽然协议并不完美,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向前走出历史性一步。”他指出,《巴黎协定》凝聚着各方最广泛的共识,凝聚着各国领导人、各国部长和谈判代表的心血,体现了世界各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平衡,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里程碑。各缔约方都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对本国人民有益、对子孙后代负责、促进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抉择,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所有人的伟大壮举。
印度代表指出,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巴黎协定》不仅是一纸协定,更代表全世界70亿人民的希望,代表我们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协定尊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也表明了维护气候公正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巴黎协定》为今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明确了程序与方向,但本身并不完美,各国仍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努力。南非代表“77国集团加中国”发言时称,《巴黎协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欧盟代表在发言中说,今天是庆祝的时刻,但明天就是行动的时刻。
中国代表解振华指出:“一分纲领,九分落实。”协定已经谈成,下一步的关键任务是落实。希望各方积极落实巴黎会议成果,为《巴黎协定》的生效实施作好准备。希望各方积极采取措施加强2020年前行动落实,特别是发达国家要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为2020年后加强行动奠定坚实互信基础。
《巴黎协定》获得通过后,将于2016年4月22日提交联合国最终签署,并将在占全球碳排放55%以上的55个国家提交批准文件后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