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揭秘两岸领导人见面有多难?
日期: 2015/11/07 10:35
导语: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习马会”即将在本周六登场。一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是否有机会会晤,始终是两岸关系中一项重大的话题,也被国际及两岸各界高度关注,但囿于种种原因,这样的会面被延迟了太久。


两岸现职领导人已暌违66年

  很多人相信,只要双方最高层级的领导人能够见上一面,即使在他们相互握手的那一刻,就已可嗅出彼此可以和平相处的气氛。更不要说接下来双方有可能达成共识,或联合发表公报,势将影响到两岸未来发展。其中涵盖的“和平共存”与“和平发展”,一直就是两岸目前积极争取的目标。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交流除了党派互动外,在官方层面交流的级别并不特别高。大陆的“国台办”和台湾的“陆委会”是两地官方的对口机关,交流频繁自不必说,半官方性质的“海协会”和“海基会”的交流也是常态。此外,两岸各城市“首长”的互访也很普遍。但任现职的两岸高级别领导人的会面却从未有过,比如萧万长和吴敦义在未担任公职和候任“副总统”时曾参加过博鳌亚洲论坛(萧万长参加过多次),见过胡锦涛、习近平和李克强等中共领导人,但一旦正式担任公职,就不再与大陆领导人见面。实际上,囿于各种现实条件,在此次即将登场的习马会之前,两岸始终维持着一种现职最高领导人不见面的状态。

虽不能见,双方却皆“心向往之”

  虽然一直没能相见,但两岸领导人都曾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表达过相见的愿望。


  1985年9月20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就请李光耀为他向蒋经国传话。邓小平说:“请你为我向经国先生传个话,告诉他我愿意与他见面,谈谈解决台湾问题。我同经国先生都曾在中山大学学习。是同学嘛,有什么不可以谈的。”(1926年前后邓小平和蒋经国都曾在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然而,当时蒋经国考虑的似乎比邓小平更复杂,错失了和大陆的老朋友邓小平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机会。这一错失,也阻断了两位老同学、两岸当时最高领导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探讨解决台湾问题的渠道,使两岸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至今仍然令人惋惜。


  而台湾这边,到了李登辉时代,他在1995年发表“李六条”时,也建议两岸领导人不妨可以见面,特别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日本神户举行时,李曾表达能在高峰会上与江泽民会晤的愿望。即使陈水扁时代,他也有这样的想法,2001年他发表“大胆讲话”里,曾经喊话邀请江泽民前来金门喝茶,而同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陈也呼吁北京不要阻拦他参加领导人高峰会,期待与江泽民能见上一面。


  当然李陈两人的愿望,最终均没能实现,究其原因,固然是当时的两岸关系并非是十分融洽,双方的互信基础也相当薄弱,而且更重要的就在于台北当时提出这样的建议时,可能动机是想要凸显两岸是两国的关系,逐导致北京强烈的质疑。

场合和身份始终是见面的“坎”

  而在探讨两岸领导人见面的可能性时,“场合”与“身份”的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坎。


  首先是“场合”的因素,的确让北京十分在意。1993年的海基海协两会领导人首次见面,场地就是选在第三国的新加坡,当时吸引了上百家的国际媒体前往采访,固然这是说明了两岸问题的“国际性”,但也踩到北京最敏感的神经。从此,等到两岸两会开始恢复会谈,场地不是选择大陆就是台湾,就是避免给外界有错误的解读。所以,APEC的场合,更是国际场合,就北京立场来说,当然很难说得清楚两岸领导人在此会晤,是基于两岸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像与APEC其他成员的领导人见面,是两国元首的商谈,因此不如不见。


  即使2008年起,曾担任过“副总统”的连战,一连五年都代表台北参加APEC成员领导人高峰会,期间也五度会晤过胡锦涛。但必领提醒的是,“连胡会”在APEC的举行,与北京与其他APEC成员的领导人会晤,在性质上是有点不一样,前者是被定位在国共两党的政党领袖见面,所以当时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往往取代国务委员戴秉国的位置,以期后者是两国元首的会谈有所区别。


  其次,是“身份”的问题。北京当然希望在APEC对台北能参与国际空间开了一条通路,不要造成有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印象,所以尽可能“限制”台北派出有“主权意涵”职务的政治人物前往出席,1993年APEC首次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之前,就已通过北京对台北出席领导人高峰会成员身份有所限制的备忘录。所以台北现任的“总统”、“副总统”、“五院院长”,甚至于主管国防、外交、两岸业务的“首长”,如果代表台北出席,可能北京都会有所戒心。印象最深刻是曾经担任过李登辉副手的李元簇,即使退休多年,在被陈水扁建议代表他出席高峰会时,都被APEC秘书处拒绝。

时机与气度造就“习马会”

  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66年暌违却选择此时,必有其深意。


  台湾2016“大选”在即,马英九即将卸任,仅剩几个月任期。同时,民进党目前优势明显,未来如果民进党上台继续“台独”路线,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可能性为零。况且在马英九“执政”的7年多时间里,两岸的良性互动已经建成,和则两利的观念深入人心。由此看来,选择在此时开创两岸领导人会面先河,既是把握了微妙的时机,也是对既有成果加以巩固,防止两岸和平发展的势头逆转,给未来指出方向。


  合适的时机之下,场合与身份的“坎”也被气度与魄力化解。大陆直接宣布以“领导人”身份会面,可谓处大事者不拘小节,拿出了应有的气度与魄力。在相见时以“先生”互称,则很好的规避了最敏感的问题,体现出“搁置争议,对等尊严”的原则。


  新加坡这个多次担任两岸“中间人”的地方,则解决了场合之困。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第一次“汪辜会谈”就在新加坡举行,建立了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推进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有此历史渊源,习马选择在新加坡会面,可谓顺理成章。


  至此,身份与场合的问题终被化解。“天时、地利”的条件下,二人会面即可谓“水到渠成”,此乃“人和”。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16194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