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波动之际,香港富商李嘉诚却并无太多惊慌失措的理由:他一直在不动声色地加速行动,降低对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依赖。
李嘉诚凭藉敏锐的商业头脑而成为亚洲富豪,并因此被香港人称为“超人”,他自2011年以来就不断削减在中国内地的房地产投资组合。他还出售了部分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资产。香港是中国内地的国际贸易和融资通道。
这位87岁的大亨让麾下两个主要企业集团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将重心转向欧洲。过去18个月他投资了200多亿美元进行各种交易,包括收购英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一家荷兰连锁药店和一家英国列车车厢制造商,以及将他旗下意大利电信公司和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合并等。这些交易的规模超过李嘉诚过去10年在欧洲进行的所有收购交易之和。
甚至在李嘉诚大举收购欧洲资产之前,2012年欧洲就超过了大中华(虽然幅度较小),成为和记黄埔营业利润中贡献最大的地区。去年,欧洲占和记黄埔总营业利润的比例达到42%,大中华地区则降至30%。
三位知情人士透露,李嘉诚抛售中国资产的部分原因是,他认为他可以在欧洲获得比中国更多的利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洲一直被视为经济增长缓慢的集合体,而到目前为止,中国还因为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吸引众多投资者。李嘉诚这一观点可能表明,投资者从中国经济繁荣期轻松获得高回报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了。公司管理人士曾表示,欧洲投资机会的大小和规模都要超过香港,目前在香港可供李嘉诚投资的机会已所剩无几。
现在,随着围绕中国经济放缓、股价下跌以及人民币突然贬值的担忧拖累全球市场下挫,李嘉诚的举动看起来非常有先见之明,更加巩固了他在投资者心目中先知的地位。不过,公司内部人士以及研究李嘉诚的学者称,欧元的疲软使得能够提供稳定回报的欧洲资产比中国更加便宜,这也是李嘉诚此举背后的一个动机。
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教授吴毓武说,李嘉诚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出售的时机。只要价格合适他就会出售,在财务方面他是个天才。
《福布斯》估计,截止9月5日,李嘉诚身家为248亿美元。李氏商业帝国被粗略划分为几大板块:房地产、电信、港口、基础设施、零售和能源行业。今年早些时候,李嘉诚将两家旗舰公司整合为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长和),并剥离房地产业务成立一家独立的公司——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市值合计大约770亿美元。
这两家公司的股价表现均跑赢了香港基准恒生指数,恒指自6月12日以来已累计下跌近24%。长和股价同期下跌10%,长实地产下跌21%,表明李嘉诚也并非全然不受中国内地经济放缓的影响。
两位与李嘉诚有过密切合作的人士表示,李嘉诚的大部分房地产投资组合都在中国内地,没什么能像一份开发协议那样使他激动不已。据曾经拜访过他的人士表示,李嘉诚的办公室位于香港商务中心区一座大厦的70层,在用比力坚果招待客户时,他曾指着这座城市的天际线自豪地说,香港八分之一的建筑是他一手建造的。
在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开放中国经济之后,与邓小平私交甚笃的李嘉诚是首批打入内地市场的海外地产商之一。李嘉诚与后来的领导人江泽民和胡锦涛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但中国内地观察人士认为他与现任国家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