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评论
近日,河北保定太行山区的一名乡村教师郜艳敏在互联网上“走红”,引发网友关注的是她背后的两个标签,其中最惹人眼球的是该女教师是被人贩子拐卖到当地的。第二个是标签则是“代课老师”。当这两个“弱势身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能够引起网民的关注也就不意外了。
正如许多网民所评论的,当地政府以及宣传系统,将这样一个被拐卖、强奸、非法拘禁、暴力殴打之下,多次自杀未遂,只好无奈选择接受现实的女性塑造成“感动中国”的正能量,用滥情的手法回避政府的失职、对犯罪的纵容,是一种极为无耻的做法。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个事件背后所反映的,并非仅仅是一个边远山区的法治问题,而是暴露了牵涉整个中国基本面的制度缺陷,及其所导致的人口贩卖、教育不公平、城乡差距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郜艳敏1994年被从河南拐卖到河北保定曲阳的大山里,被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了当地的一个羊倌儿。报道还指出“下岸村偏僻、穷,400多口人的村庄,前些年从外地买来的媳妇就有三十多个。”这种现象在北方的农村并不罕见,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外地来的媳妇,其中不少是像郜艳敏这样被人贩子“拐骗”过来的。
有部分网友就此指责当地的村民愚昧,没有向当地公安举报。但是这个问题远远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随着这些年计划生育的落实,中国的人口比非常不均衡,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新生儿童男女性别比为119:100。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新出生的男孩比女孩多。农村传统观念中仍然有“重男轻女”的意识,这也意味着农村的男性比女性多。而在农村中女性又可以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于是很多农村的女孩就嫁到了城市,或者其他条件更好的地方。这样就造成农村剩男问题非常普遍,也造就了农村婚姻市场极度紧张,进而提高了农村婚姻市场的门槛,其表现就是结婚的彩礼钱越来越高,20、30万是十分普遍的情况,以致于很多人一辈子结不起婚。但是结婚生子在农村也是“刚需”,这就催生了农村拐卖妇女的市场。虽然拐卖妇女已经被列入刑法,但是仍然难以阻挡农村男子对于“媳妇”的需求。
正是这种社会现实“造就”拐卖妇女现象的出现和滋生。拐卖妇女固然不对,是违法行为,但是如果不看到中国性别比严重失衡,以及农村大量剩男存在的现实,就此滥情,甚至去指责当地村民愚昧是肤浅的行为,无助于拐卖妇女现象的减少。在现实中,很多被拐卖的妇女像郜艳敏这样选择了继续留在被拐卖的农村和家庭。因为他们已经和买她的男人结婚生子,建立起了新的家庭。就像郜艳敏这样,即便他们之间没有爱情,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有了亲情,而且,她们也会慢慢融入当地的社区。此外还有大量外地妇女因为遭受家暴选择逃离。因此,对于拐卖妇女这件事,简单粗暴的指责不能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而应该看到这件事背后更复杂的社会原因。对于拐卖妇女的现象一方面公安机关应该加大打击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当事女方的意愿,如果她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家庭,就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要强行拆散已经组合的家庭,尤其是如果当事女方已经有了小孩的情况下。
该事件暴露的另外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城乡教育资源的高度不平等。郜艳敏引发广大网友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命运遭遇“拐卖”的不公后,她不但没有被命运打倒,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她反而以一个乡村教育家的正面面貌出现,成为一个舆论和民间所需要的一个正能量的典型。郜艳敏因为有初中学历,成为当地文化水平最高的人,被当地的校长不断上门求情,请求她担任孩子们的代课老师,一开始的工资只有每个月200元,现在也只有600元。从2001年至今郜老师一直在下岸村担任代课老师,成为当地孩子们的“守护神”。
但是有一个疑问,既然这些年来郜老师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郜老师又一直无私的奉献自己。当地教育部门为何不把郜老师转成正式教师,使其付出能够得到必要的补偿和回报。当地教育部门给出的理由是郜老师只有初中学历,不符合学历要求。这个时候就显出了教育部门相关规定的死板和不近人情。前几年教育部规定一律清退代课老师,就曾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对于像郜老师这样的特殊情况,这么多年一直守护在当地孩子的身边,她的精神十分值得人们尊敬。但是廉价的同情不如做一些实际行动帮助改变她和那些可怜的孩子们的命运。对于郜老师来说,当地教育部门无疑应该解决郜老师的编制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她挚爱的教育事业中。当然,如果障碍是她的学历不够的话,相关教育部门应该拿出一些资源把她送到师范学校接受培训,提升教育技能,使其符合教师标准。
这件事情反映出来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教育资源的高度不平等。其实从2007年以来国家就推出了免费师范生政策,让那些考取教育部所属6所师范类大学的学生能够接受免费的师范教育,但是前提是这些学生愿意毕业后回到农村等偏远地区教学。目前这项政策执行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培养了也有将近十万的优秀师资。但是从效果来看仍然不是十分理想,很多接受免费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艰苦地区任教,仍然想通过各种办法到城市地区任教。因此国家应该做出一些必要的政策调整。比如可以扩大到把全国的大学师范教育改成免费,国家负担他们的学费乃至生活费,鼓励他们到农村任教。
教育公平国家喊了很多年,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减缓,事实上仍然在继续扩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一些措施试图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有一些地方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全国层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从近些年来对于高考政策不公平的讨论到城市学区房的走热,都反映了目前的教育问题仍然是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郜艳敏以乡村“代课教师”的身份走到公众的面前,再次让教育公平的问题凸显。
2006年郜艳敏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她成为当年“感动河北”的人物之一,得到了很多公众的关心和帮助,她的儿女被送到更好的地方接受优质的教育,甚至当地在各界的帮助下也修建了教室,但是这个工程也成为豆腐渣工程,存在不少问题,其他的情况并未根本好转,先后来了几个教师但又都走了。
这么多人关注“悲苦”的郜艳敏的境况,以及她代课老师的身份,她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的荣誉。但是这些网友付出了这么多的滥情之后现实状况又改变了多少?郜艳敏仍然没能得到她该有的待遇,她的“孩子们”的教育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些问题才是人们需要去反思的,此外,硬件的改变不如软件的改变重要,一些不合时宜的硬性规定应该做出改变。教育公平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反思,让农村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才是郜艳敏成为“最美乡村教师”这件事对于今天人们的意义。
近日,河北保定太行山区的一名乡村教师郜艳敏在互联网上“走红”,引发网友关注的是她背后的两个标签,其中最惹人眼球的是该女教师是被人贩子拐卖到当地的。第二个是标签则是“代课老师”。当这两个“弱势身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能够引起网民的关注也就不意外了。
正如许多网民所评论的,当地政府以及宣传系统,将这样一个被拐卖、强奸、非法拘禁、暴力殴打之下,多次自杀未遂,只好无奈选择接受现实的女性塑造成“感动中国”的正能量,用滥情的手法回避政府的失职、对犯罪的纵容,是一种极为无耻的做法。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个事件背后所反映的,并非仅仅是一个边远山区的法治问题,而是暴露了牵涉整个中国基本面的制度缺陷,及其所导致的人口贩卖、教育不公平、城乡差距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郜艳敏1994年被从河南拐卖到河北保定曲阳的大山里,被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了当地的一个羊倌儿。报道还指出“下岸村偏僻、穷,400多口人的村庄,前些年从外地买来的媳妇就有三十多个。”这种现象在北方的农村并不罕见,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外地来的媳妇,其中不少是像郜艳敏这样被人贩子“拐骗”过来的。
有部分网友就此指责当地的村民愚昧,没有向当地公安举报。但是这个问题远远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随着这些年计划生育的落实,中国的人口比非常不均衡,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新生儿童男女性别比为119:100。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新出生的男孩比女孩多。农村传统观念中仍然有“重男轻女”的意识,这也意味着农村的男性比女性多。而在农村中女性又可以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于是很多农村的女孩就嫁到了城市,或者其他条件更好的地方。这样就造成农村剩男问题非常普遍,也造就了农村婚姻市场极度紧张,进而提高了农村婚姻市场的门槛,其表现就是结婚的彩礼钱越来越高,20、30万是十分普遍的情况,以致于很多人一辈子结不起婚。但是结婚生子在农村也是“刚需”,这就催生了农村拐卖妇女的市场。虽然拐卖妇女已经被列入刑法,但是仍然难以阻挡农村男子对于“媳妇”的需求。
正是这种社会现实“造就”拐卖妇女现象的出现和滋生。拐卖妇女固然不对,是违法行为,但是如果不看到中国性别比严重失衡,以及农村大量剩男存在的现实,就此滥情,甚至去指责当地村民愚昧是肤浅的行为,无助于拐卖妇女现象的减少。在现实中,很多被拐卖的妇女像郜艳敏这样选择了继续留在被拐卖的农村和家庭。因为他们已经和买她的男人结婚生子,建立起了新的家庭。就像郜艳敏这样,即便他们之间没有爱情,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有了亲情,而且,她们也会慢慢融入当地的社区。此外还有大量外地妇女因为遭受家暴选择逃离。因此,对于拐卖妇女这件事,简单粗暴的指责不能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而应该看到这件事背后更复杂的社会原因。对于拐卖妇女的现象一方面公安机关应该加大打击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当事女方的意愿,如果她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家庭,就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要强行拆散已经组合的家庭,尤其是如果当事女方已经有了小孩的情况下。
该事件暴露的另外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城乡教育资源的高度不平等。郜艳敏引发广大网友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命运遭遇“拐卖”的不公后,她不但没有被命运打倒,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她反而以一个乡村教育家的正面面貌出现,成为一个舆论和民间所需要的一个正能量的典型。郜艳敏因为有初中学历,成为当地文化水平最高的人,被当地的校长不断上门求情,请求她担任孩子们的代课老师,一开始的工资只有每个月200元,现在也只有600元。从2001年至今郜老师一直在下岸村担任代课老师,成为当地孩子们的“守护神”。
但是有一个疑问,既然这些年来郜老师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郜老师又一直无私的奉献自己。当地教育部门为何不把郜老师转成正式教师,使其付出能够得到必要的补偿和回报。当地教育部门给出的理由是郜老师只有初中学历,不符合学历要求。这个时候就显出了教育部门相关规定的死板和不近人情。前几年教育部规定一律清退代课老师,就曾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对于像郜老师这样的特殊情况,这么多年一直守护在当地孩子的身边,她的精神十分值得人们尊敬。但是廉价的同情不如做一些实际行动帮助改变她和那些可怜的孩子们的命运。对于郜老师来说,当地教育部门无疑应该解决郜老师的编制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她挚爱的教育事业中。当然,如果障碍是她的学历不够的话,相关教育部门应该拿出一些资源把她送到师范学校接受培训,提升教育技能,使其符合教师标准。
这件事情反映出来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教育资源的高度不平等。其实从2007年以来国家就推出了免费师范生政策,让那些考取教育部所属6所师范类大学的学生能够接受免费的师范教育,但是前提是这些学生愿意毕业后回到农村等偏远地区教学。目前这项政策执行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培养了也有将近十万的优秀师资。但是从效果来看仍然不是十分理想,很多接受免费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艰苦地区任教,仍然想通过各种办法到城市地区任教。因此国家应该做出一些必要的政策调整。比如可以扩大到把全国的大学师范教育改成免费,国家负担他们的学费乃至生活费,鼓励他们到农村任教。
教育公平国家喊了很多年,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减缓,事实上仍然在继续扩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一些措施试图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有一些地方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全国层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从近些年来对于高考政策不公平的讨论到城市学区房的走热,都反映了目前的教育问题仍然是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郜艳敏以乡村“代课教师”的身份走到公众的面前,再次让教育公平的问题凸显。
2006年郜艳敏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她成为当年“感动河北”的人物之一,得到了很多公众的关心和帮助,她的儿女被送到更好的地方接受优质的教育,甚至当地在各界的帮助下也修建了教室,但是这个工程也成为豆腐渣工程,存在不少问题,其他的情况并未根本好转,先后来了几个教师但又都走了。
这么多人关注“悲苦”的郜艳敏的境况,以及她代课老师的身份,她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的荣誉。但是这些网友付出了这么多的滥情之后现实状况又改变了多少?郜艳敏仍然没能得到她该有的待遇,她的“孩子们”的教育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些问题才是人们需要去反思的,此外,硬件的改变不如软件的改变重要,一些不合时宜的硬性规定应该做出改变。教育公平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反思,让农村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才是郜艳敏成为“最美乡村教师”这件事对于今天人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