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光明网/环球时报
【北大:坚决反对招生不文明行为;清华:重申招生纪律】北大回应:坚决反对个别招生人员招生中不文明行为,希望此类事件不再出现,望每个孩子进入适合自己的大学。清华:已重申招生相关纪律,要求有关人员删除微博,希望各招生组继续做好咨询工作,充分了解考生意向,服务好考生和家长。京华记者张晓鸽
光明网评论员:今天上午,微博@北大四川招生组称,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他们;@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旋即回应,“拿钱诱惑考生,不怕教坏小孩子吗?”北大继续见招拆招:“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
在2015高招季,名校生源掐尖战终于从含沙射影升级为赤膊上阵。后台的诸多潜规则与传说,终于印证为前台的互揭老底。大V认证上的门头匾额惶然在目,北大清华招生组就在官微上上演粗鄙的“撕X大战”。只是,戏虽热闹,中国顶尖高校卸妆后如此无底线、无节操,这让天下学子情何以堪、让国际一流名校的自诩定位颜面何存?
爱之深,责之切。
公立高校,吃的财政饭,穿的百家衣。尤其是顶尖高校,虽从不差钱,却也只是因为承载着国人的经济梦想与价值图腾。这些年,不少所谓国内一流高校通过制造自主招生时间冲突,或是将招生录取批次提前来广揽生源;眼下,依然是“重金加许诺”,比拼各种优惠条件。这家的状元有专车,那家的状元有存折……如果当真做个调查,在争夺优质生源这件事上,名校付出的成本,恐怕足以给为数不少的贫困生“免单”。从来锦上添花易,都说雪中送炭难。公众只想问一声:重点高校的资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此豪气阔绰地“掐尖”,正风肃纪的背景下,就不怕巡视组盯上?
两所名校如此互掐,职能监管自不能作壁上观。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2月份,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于是问题就来了:第一,当事高校堂而皇之宣布——“招生组的承诺,一诺千金,目前报考各个专业的人数也十分合理,没有任何不满足的可能”。这算是铿锵叫板教育部规定的自我举报信吗?第二,“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的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这话若是空穴来风,纪检监察当按图索骥,严格审查过往招生中的权钱规则,看到多少高分考生享受过砸钱的“恩惠”?这笔开支不菲的成本,又是如何塞进高校的预算体系内?第三,有没有相互骚扰各自的“准新生”,查究起来也很容易,看看考生及家长、班主任的通话记录即可。如果这些僭越公序良俗的“手段”成为名校掐尖战的必杀技,那么,请问这样的高校,有何资格谈教书育人、谈秩序伦理?
“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混乱的高分争夺战,挑破的不过是疯狂的分数政绩下的畸形教育观。有限的高招资源,无线消弭在高分考生身上,教育公平何在、教改取向何在?已经被摆到明处的不堪伎俩,对得起各自深沉厚实的八字校训吗?
北大清华互掐,也许我们未必愿意看到这样的笑话。但既然有故事有情节,真相就该有一份权责对等的说明。眼下,中国高校颇不平静,有的在争执简化名的荫庇,有的深陷宣传片的丑闻……如果说,行政化是中国高校官气十足之弊,那么,商业化则是中国高校浮躁万分之始。只是,高等教育若不能成为头顶的那片灿然星空,国家与民族的梦想,究竟该如何安放、何处安身?
环球时报:北大清华竞争生源必须保持斯文
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的官微今天上午公开抨击对方以不正当手段争抢生源,引发互联网舆论的普遍反感。两个官微后来删掉被认为是明显“互掐”的帖子,但北大四川招生组官微保留的一个置顶微博仍有“某校输红眼之后的做法让人哭笑不得”之说,清华四川招生组官微提出自己以后要“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让人感到一些余怒。
两个四川招生组的官微显然代表不了中国这两所顶级大学的道德全貌,但它们可以被看成是两所名校的道德短板,把人们对北大清华的整体感受拉低了那么一截。当高校形象不断在互联网遭到突袭和解构的时候,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高校竞争优秀生源由来已久,手段有“高”有“低”可想而知。香港高校这些年来内地“掐尖”,用高额奖学金方式“掠走”原本报考内地一流大学的学生,就被认为是“低”的手段之一。
然而大学都是知识殿堂,高校之间再怎么竞争,不能公开撕破脸。市井之争可以开骂,有的甚至上手,动刀子,但北大清华之争必须保持表面的斯文。这两所高校的斯文同时几乎是中国所有高校共同的面子,它是输不起的。
当然了,如今的北大清华都各自成为“庞大的社会”,教职工加上学生,如果再加上教职工家属,这些学校都达到了几万人的规模。它们的“精英度”会因此受到挑战,成为某种相对的东西。可以想见,两所高校四川招生组一共没几个人,官微的管理者很可能就是一个小青年,他(她)与两所大学核心传统及精神的关系有一定不确定性。
即使这样,舆论把这两个官微的表现扩大成北大清华的标签,算不上是冤枉。学校扩得大了,就得撑得住这个大,确保所有人坚持主流价值。当前高校之间各种竞争十分激烈,市场化因素有时难以抵挡。学校要随时防止出现可以被当成整个学校道德标签的“基层丑闻”,这个任务很重。
北大清华所有教职工乃至学生都有一份延续学校特有传统价值的神圣义务。这不仅需要通过严格管理得到保障,还应是北大清华教育的自然结果,成为所有北大清华人为之骄傲或者敬畏的一部分。
国家显然有必要对高校的生源竞争进行规范,决不可让它们恶性化,沦落为普通市场竞争。名校的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往往是相互推动的关系,然而如果有些高校的生源质量成了它们维持声望和地位的最大保障,那么它们的优秀就不再那么真实,抓住高考的前几名就成了它们的“决定性战役”。
高考的过来人都有一种感悟,考好点除了的确很重要,还有一部分属于“家庭及学校的荣誉”。高考“状元”的荣誉成分尤其大。这属于民间老百姓暖洋洋的“虚荣心”,它出现在北大清华的学校层面也是合理的,但也应当是克制的。中国的大学各有千秋,各地高考的前十绝大部分被北大清华以及香港几所顶尖大学瓜分是不正常的。大学说到底不该比它们有多少高考“状元”,而应该比学生日后的成就。
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官微“互掐”反映出市井之风对中国顶级高校的侵蚀程度。它是值得这两所大学“脸红一下”的,更多的思考取决于中国高校人的真实雄心和责任感。
【北大:坚决反对招生不文明行为;清华:重申招生纪律】北大回应:坚决反对个别招生人员招生中不文明行为,希望此类事件不再出现,望每个孩子进入适合自己的大学。清华:已重申招生相关纪律,要求有关人员删除微博,希望各招生组继续做好咨询工作,充分了解考生意向,服务好考生和家长。京华记者张晓鸽
光明网评论员:今天上午,微博@北大四川招生组称,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他们;@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旋即回应,“拿钱诱惑考生,不怕教坏小孩子吗?”北大继续见招拆招:“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
在2015高招季,名校生源掐尖战终于从含沙射影升级为赤膊上阵。后台的诸多潜规则与传说,终于印证为前台的互揭老底。大V认证上的门头匾额惶然在目,北大清华招生组就在官微上上演粗鄙的“撕X大战”。只是,戏虽热闹,中国顶尖高校卸妆后如此无底线、无节操,这让天下学子情何以堪、让国际一流名校的自诩定位颜面何存?
爱之深,责之切。
公立高校,吃的财政饭,穿的百家衣。尤其是顶尖高校,虽从不差钱,却也只是因为承载着国人的经济梦想与价值图腾。这些年,不少所谓国内一流高校通过制造自主招生时间冲突,或是将招生录取批次提前来广揽生源;眼下,依然是“重金加许诺”,比拼各种优惠条件。这家的状元有专车,那家的状元有存折……如果当真做个调查,在争夺优质生源这件事上,名校付出的成本,恐怕足以给为数不少的贫困生“免单”。从来锦上添花易,都说雪中送炭难。公众只想问一声:重点高校的资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此豪气阔绰地“掐尖”,正风肃纪的背景下,就不怕巡视组盯上?
两所名校如此互掐,职能监管自不能作壁上观。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2月份,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于是问题就来了:第一,当事高校堂而皇之宣布——“招生组的承诺,一诺千金,目前报考各个专业的人数也十分合理,没有任何不满足的可能”。这算是铿锵叫板教育部规定的自我举报信吗?第二,“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的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这话若是空穴来风,纪检监察当按图索骥,严格审查过往招生中的权钱规则,看到多少高分考生享受过砸钱的“恩惠”?这笔开支不菲的成本,又是如何塞进高校的预算体系内?第三,有没有相互骚扰各自的“准新生”,查究起来也很容易,看看考生及家长、班主任的通话记录即可。如果这些僭越公序良俗的“手段”成为名校掐尖战的必杀技,那么,请问这样的高校,有何资格谈教书育人、谈秩序伦理?
“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混乱的高分争夺战,挑破的不过是疯狂的分数政绩下的畸形教育观。有限的高招资源,无线消弭在高分考生身上,教育公平何在、教改取向何在?已经被摆到明处的不堪伎俩,对得起各自深沉厚实的八字校训吗?
北大清华互掐,也许我们未必愿意看到这样的笑话。但既然有故事有情节,真相就该有一份权责对等的说明。眼下,中国高校颇不平静,有的在争执简化名的荫庇,有的深陷宣传片的丑闻……如果说,行政化是中国高校官气十足之弊,那么,商业化则是中国高校浮躁万分之始。只是,高等教育若不能成为头顶的那片灿然星空,国家与民族的梦想,究竟该如何安放、何处安身?
环球时报:北大清华竞争生源必须保持斯文
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的官微今天上午公开抨击对方以不正当手段争抢生源,引发互联网舆论的普遍反感。两个官微后来删掉被认为是明显“互掐”的帖子,但北大四川招生组官微保留的一个置顶微博仍有“某校输红眼之后的做法让人哭笑不得”之说,清华四川招生组官微提出自己以后要“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让人感到一些余怒。
两个四川招生组的官微显然代表不了中国这两所顶级大学的道德全貌,但它们可以被看成是两所名校的道德短板,把人们对北大清华的整体感受拉低了那么一截。当高校形象不断在互联网遭到突袭和解构的时候,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高校竞争优秀生源由来已久,手段有“高”有“低”可想而知。香港高校这些年来内地“掐尖”,用高额奖学金方式“掠走”原本报考内地一流大学的学生,就被认为是“低”的手段之一。
然而大学都是知识殿堂,高校之间再怎么竞争,不能公开撕破脸。市井之争可以开骂,有的甚至上手,动刀子,但北大清华之争必须保持表面的斯文。这两所高校的斯文同时几乎是中国所有高校共同的面子,它是输不起的。
当然了,如今的北大清华都各自成为“庞大的社会”,教职工加上学生,如果再加上教职工家属,这些学校都达到了几万人的规模。它们的“精英度”会因此受到挑战,成为某种相对的东西。可以想见,两所高校四川招生组一共没几个人,官微的管理者很可能就是一个小青年,他(她)与两所大学核心传统及精神的关系有一定不确定性。
即使这样,舆论把这两个官微的表现扩大成北大清华的标签,算不上是冤枉。学校扩得大了,就得撑得住这个大,确保所有人坚持主流价值。当前高校之间各种竞争十分激烈,市场化因素有时难以抵挡。学校要随时防止出现可以被当成整个学校道德标签的“基层丑闻”,这个任务很重。
北大清华所有教职工乃至学生都有一份延续学校特有传统价值的神圣义务。这不仅需要通过严格管理得到保障,还应是北大清华教育的自然结果,成为所有北大清华人为之骄傲或者敬畏的一部分。
国家显然有必要对高校的生源竞争进行规范,决不可让它们恶性化,沦落为普通市场竞争。名校的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往往是相互推动的关系,然而如果有些高校的生源质量成了它们维持声望和地位的最大保障,那么它们的优秀就不再那么真实,抓住高考的前几名就成了它们的“决定性战役”。
高考的过来人都有一种感悟,考好点除了的确很重要,还有一部分属于“家庭及学校的荣誉”。高考“状元”的荣誉成分尤其大。这属于民间老百姓暖洋洋的“虚荣心”,它出现在北大清华的学校层面也是合理的,但也应当是克制的。中国的大学各有千秋,各地高考的前十绝大部分被北大清华以及香港几所顶尖大学瓜分是不正常的。大学说到底不该比它们有多少高考“状元”,而应该比学生日后的成就。
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官微“互掐”反映出市井之风对中国顶级高校的侵蚀程度。它是值得这两所大学“脸红一下”的,更多的思考取决于中国高校人的真实雄心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