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武汉、南京、重庆、成都,《2014年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它们是中国最宜商的十个城市。与2013年的报告相比,香港稳定不变,北京则超越上海跃居第二。
在这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联合发布的报告中,衡量各城市宜商竞争力的标准包括:企业本体、当地要素、当地需求、制度环境、主体联系和基础设施六个方面。
除排名外,通过这份报告还可以获知的中国营商环境变化情况还包括:
其一,整体水平出现下滑,城市间差距扩大。纳入统计的289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262,与去年的0.299相比出现下滑。另外,竞争力指数的中位数为0.227,一半城市的竞争力指数低于中位数。
其二,在制度环境上,全面深化改革在开办企业便利度、企业税负和信贷不良率均有显著成效,城市的制度环境表现突出。基础设施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城市着力建设的重点,企业本体是经济活力的集中体现,当地要素体现出我国城市的劳动力素质、创新能力、投资准备(储蓄)状况,当地需求则表现为各城市的整体消费需求,这几个维度指数相当,然而“主体联系”整体较差,表明我国城市与外部的经济交往程度仍有待提升。
其三,从省级区域来看,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浙江、江苏、海南、山东、福建,广东省因为城市间差异较大,整体均值排在第六位;排在后几位的省份是甘肃、广西、四川、宁夏、云南。
其四,从具体指数来看,各区域很明显地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港澳区域,指数均值为0.728,一如既往保持遥遥领先态势;第二梯队是环渤海和东南区域,两区域指数较为接近,分别是0.348和0.344;第三梯队为其余四个区域,指数小于0.3。而就未来趋势来看,港澳区域均值指数虽仍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未来这一绝对优势地位将持续保持,但势头将有所弱化。从近几年的港澳区域指数可知,2013-2015年分别是0.804、0.759、0.728,指数逐年出现显著下降,领先势头逐步弱化。而北京、上海紧追香港,未来北京上海的各方面发展将逐步成熟完善,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这一态势料将持续。
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告诉《财经》记者,通过分析该份报告近三年的结果应引起警惕的一个现象是,中国城市宜商程度之间的差距是持续的,呈现“固化”态势。这种“固化”现象很容易陷入一种“赢者通吃”的状态,落后城市的落后态势不断固化,各区域和城市间由于“累积因果效应”差距不断加剧而非缩小,向上的流动性降低。这一问题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都是有负面影响的。
除此之外,“城市战略目标同质化严重;宜商城市发展中重视优惠政策吸引而忽视内功修炼;法制理念有待加强,制度政策不稳定、关系成本较高等问题”,也是该份报告指出的中国城市在宜商竞争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理想的城市应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创业和营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发扬企业家精神,依托政府服务,利用市场机制大胆创业,充足的要素供给、高效的政府及旺盛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使得新的产业和企业及产业和企业的新业务层出不穷,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城市的商业活力无限。”倪鹏飞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