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外来客
在中国经济“换挡降速”时刻,人口红利和老龄化问题无疑是一个“雷区”,触动着很多人士的神经。5月1日,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论坛上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一番言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争议,甚至招来众多专家学者的指责和抨击,恰巧此刻,西方媒体也不甘寂寞参与进来,针对中国经济和人口问题发出疑虑。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为目前处于转型阶段且躁动的中国经济蒙上一层阴影。
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未来劳动力将变得昂贵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劳动力队伍正在萎缩,驱动工业腾飞的“移民奇迹”几近枯竭。中国正在丧失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并且警告称,这一转变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投资减少和竞争力的损失,改革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目前中国变得更为紧迫。
“中国现在正处于所谓的刘易斯拐点,今年中国工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了72%的峰值,此后这一比例将快速下降,降速比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还要快。”与楼继伟和英国《金融时报》的观点相同,高盛香港私人财富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也认为中国正在快速迈入老龄化时代,人口红利正在悄然消失。
其实,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世界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无论日本还是欧洲,均在很大程度上遭遇“社会老龄化”的困境,绝非中国所独有。以日本为例,4月18日,日本总务省发布的截至2014年10月的全国总人口估算结果显示,年满65岁的人口首次超过了14岁以下人口的两倍,少子老龄化愈发显著。与人口集中的东京圈相比,地方的情况则更加严峻。
据悉,日本全部都道府县中,年满65岁人口的比例都在上升,全国平均比例达到26.0%。其中最高的是秋田县的32.6%,是14岁以下人口的三倍不止。全部都道府县的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在下降,全国平均值为61.3%。而中国老龄人口占比2011年是8.1%,2014年是10.1%。
可见,与中国相比,日本社会可以拿“老态龙钟”四个字来形容。从常规来看,一个社会逐渐“变老”,其经济资源会越来越向老龄人口倾斜。例如,养老福利、医疗保障支出等,会随着这一群体规模扩张和年龄增高而增加。问题在于,随着社会老龄人口增加,不仅会增加劳动阶层“负担”(体现在政府增加税收,用于养老、医疗的转移支付,同时提升社会保险缴纳比例,用于应对养老保障支出等),更重要的是,在外部环境不变情况下,随着一国社会步入老龄化,一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将呈现递减现象,毕竟,老年人大多不愿意冒险,同时消费更倾向于非生产性支出,这无疑将会该国产业发展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资本、土地、劳动力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当一个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匮乏,资本不足的时候,依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推动本国经济实现起飞。无论日本、东亚四小龙还是中国,均历经过这一阶段。但是当资本存量很高,人口红利呈现递减态势的时候,单纯依靠粗放密集型投资,就很难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收益将呈现递减情况,这被经济学称之为投资边际递减现象。”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欧洲、日本还是中国,目前所面对的均是这种局面。至于日本经济之所以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和企业长期以来依托投资和出口维系经济发展,另外由于特定制度和环境因素,相当一批僵尸企业占据了大多数经济资源,一位按照既定路线出发,注重数量增长而非效率(以及核心竞争力)提升,这样一来,必然导致整个经济系统发展僵化,同时还要承受人口老龄化的重压,陷入经济停滞——债务增长——产业萎靡的恶性循环之中。
日本的例子表明,如果一个国家一位遵循“既定”发展路线,始终沉浸在曾经创造的“繁荣”虚幻梦境中,最终将不可避免走向没落。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最为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人均占有率,与发达国家乃至日本相比,均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唯有借助于经济创新,进而推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升,才能确保“青春”突破人口老龄化这一陷阱。作为世界经济的“常青藤”,美国正是通过自由市场下充分竞争,所蕴育出来的大批量具有创新职能企业(例如苹果、微软、谷歌)共同支撑,才始终屹立不倒。这一点尤为值得中国借鉴,也是未来经济发展比必须探寻的路径。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逼近,中国将告别廉价劳力时代,人口(这里指的是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成为相对稀缺的资源,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各个城市和区域,很可能将就争夺“劳动力”进行激烈角逐。同时,随着人口的快速流动,房产将变得不再重要,毕竟,在知识和技能人才至上的环境下,无论房产、汽车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不过是附属环节,一切围绕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而发展,一切也围绕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而改变。作为中国政府应当为此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完善法治环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架构,全力培育、鼓励市场(企业)创新意识和职能,助推中国经济摆脱人口老龄化的枷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迈入稳健的发展轨道中。
在中国经济“换挡降速”时刻,人口红利和老龄化问题无疑是一个“雷区”,触动着很多人士的神经。5月1日,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论坛上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一番言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争议,甚至招来众多专家学者的指责和抨击,恰巧此刻,西方媒体也不甘寂寞参与进来,针对中国经济和人口问题发出疑虑。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为目前处于转型阶段且躁动的中国经济蒙上一层阴影。
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未来劳动力将变得昂贵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劳动力队伍正在萎缩,驱动工业腾飞的“移民奇迹”几近枯竭。中国正在丧失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并且警告称,这一转变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投资减少和竞争力的损失,改革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目前中国变得更为紧迫。
“中国现在正处于所谓的刘易斯拐点,今年中国工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了72%的峰值,此后这一比例将快速下降,降速比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还要快。”与楼继伟和英国《金融时报》的观点相同,高盛香港私人财富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也认为中国正在快速迈入老龄化时代,人口红利正在悄然消失。
其实,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世界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无论日本还是欧洲,均在很大程度上遭遇“社会老龄化”的困境,绝非中国所独有。以日本为例,4月18日,日本总务省发布的截至2014年10月的全国总人口估算结果显示,年满65岁的人口首次超过了14岁以下人口的两倍,少子老龄化愈发显著。与人口集中的东京圈相比,地方的情况则更加严峻。
据悉,日本全部都道府县中,年满65岁人口的比例都在上升,全国平均比例达到26.0%。其中最高的是秋田县的32.6%,是14岁以下人口的三倍不止。全部都道府县的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在下降,全国平均值为61.3%。而中国老龄人口占比2011年是8.1%,2014年是10.1%。
可见,与中国相比,日本社会可以拿“老态龙钟”四个字来形容。从常规来看,一个社会逐渐“变老”,其经济资源会越来越向老龄人口倾斜。例如,养老福利、医疗保障支出等,会随着这一群体规模扩张和年龄增高而增加。问题在于,随着社会老龄人口增加,不仅会增加劳动阶层“负担”(体现在政府增加税收,用于养老、医疗的转移支付,同时提升社会保险缴纳比例,用于应对养老保障支出等),更重要的是,在外部环境不变情况下,随着一国社会步入老龄化,一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将呈现递减现象,毕竟,老年人大多不愿意冒险,同时消费更倾向于非生产性支出,这无疑将会该国产业发展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资本、土地、劳动力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当一个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匮乏,资本不足的时候,依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推动本国经济实现起飞。无论日本、东亚四小龙还是中国,均历经过这一阶段。但是当资本存量很高,人口红利呈现递减态势的时候,单纯依靠粗放密集型投资,就很难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收益将呈现递减情况,这被经济学称之为投资边际递减现象。”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欧洲、日本还是中国,目前所面对的均是这种局面。至于日本经济之所以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和企业长期以来依托投资和出口维系经济发展,另外由于特定制度和环境因素,相当一批僵尸企业占据了大多数经济资源,一位按照既定路线出发,注重数量增长而非效率(以及核心竞争力)提升,这样一来,必然导致整个经济系统发展僵化,同时还要承受人口老龄化的重压,陷入经济停滞——债务增长——产业萎靡的恶性循环之中。
日本的例子表明,如果一个国家一位遵循“既定”发展路线,始终沉浸在曾经创造的“繁荣”虚幻梦境中,最终将不可避免走向没落。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最为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人均占有率,与发达国家乃至日本相比,均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唯有借助于经济创新,进而推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升,才能确保“青春”突破人口老龄化这一陷阱。作为世界经济的“常青藤”,美国正是通过自由市场下充分竞争,所蕴育出来的大批量具有创新职能企业(例如苹果、微软、谷歌)共同支撑,才始终屹立不倒。这一点尤为值得中国借鉴,也是未来经济发展比必须探寻的路径。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逼近,中国将告别廉价劳力时代,人口(这里指的是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成为相对稀缺的资源,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各个城市和区域,很可能将就争夺“劳动力”进行激烈角逐。同时,随着人口的快速流动,房产将变得不再重要,毕竟,在知识和技能人才至上的环境下,无论房产、汽车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不过是附属环节,一切围绕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而发展,一切也围绕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而改变。作为中国政府应当为此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完善法治环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架构,全力培育、鼓励市场(企业)创新意识和职能,助推中国经济摆脱人口老龄化的枷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迈入稳健的发展轨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