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说明:万字会正门前院的仿欧式建筑】
大学路的南端,在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明黄琉璃瓦、赭红墙环绕中,有一组建筑群风格迥异,给以欧陆建筑为主调的青岛带来异样风采。这就是始建于1934年至1940年的万字会旧址。万字会旧址融合了中国宫殿式、罗马柱廊式、伊斯兰式建筑的不同风格。三组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特殊的个案。再配上院内花卉松柏,在凸显主体建筑庄严肃穆的同时,又有着独特的园林风貌
万字会的正门在鱼山路上。从大学路的大门进去,右边就是前院,顺着大楼边走进去,来到鱼山路大门前的院子,院子里栽种着各种植物,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楼的整体风貌。
位于正门前院的大楼是仿欧式建筑,建于1940年,称罗马大厅。有资料显示其为典型的罗马式风格建筑,原为万字会办公楼,建筑面积近1900平方米。大楼的前门有半封闭式门廊,由4根高达3层的立柱构成,柱墩柱顶均有精美的柱饰,两侧墙面上开启方窗,廊檐下,墙角边都设有不同花纹装饰。整个建筑显得浮华而凝重。通过正门进入大厅,大厅顶部采用全封闭玻璃穹形透明屋顶,四周则以回廊环绕,白色的墙壁上和许多木门上都有精美的装饰。
大学路大门的左侧主体建筑是飞檐斗拱的中国古典宫殿式的传统建筑,1937年所建。是由山门、南北两厢、大殿组成的四合院。有资料说,这里当年是效仿曲阜大成殿建筑而成。院里东西两棵高大的柏树,据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树下两个石狮子,后面是中国宫殿式的山门,山门正面、背面各有4根柱子,用专业的词语就是“面阔三间”(古代计算房屋的间数是以柱子为标准,每四根柱子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为一间,不考虑有没有墙壁。),左右两侧各配有三间耳房,为歇山斗拱式建筑。南北两厢各面阔九间,前有外廊方形水泥檐柱各10根支撑檐廊,屋顶为歇山式(歇山式,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为四坡九脊的造型。),盖有绿色琉璃瓦,上有仙人、脊兽装饰。穿过山门,庭院的中心有个小亭,有人说是牡丹亭,庭院为牡丹园;也有人说这里是效仿 “孔子讲学处”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的杏坛。小亭的后面是正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黄色琉璃瓦,配有仙人、脊兽装饰。殿立高台之上,用花岗岩制成基座承托,周围用28根圆形石柱沿四周外檐立起,环绕形成空廊,立柱之间装有木制格扇门。大殿正门的四扇殿门,每一扇上都有不同内容精美的木饰。
穿过大殿,一直走到后院,就看到了藏经楼,是一座仿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于1934年兴建,是建筑群中最早的建筑。小楼建于巨大基座之上,共二层,门前为花岗岩砌台阶,正门立面有8根圆柱,有穹窿圆顶和双层殿堂两部分,有民族形式的长格门窗装配其间,东西两翼设小厢房,室内有旋转式楼体,整个建筑精巧别致。
万字会旧址除了建筑引人注目外,那里的建筑上保留了不少原先的对联。让整组建筑,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万字会的院子里,地下和墙上有一些石碑石刻,其中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内行看看门道,你来到此地在欣赏特色建筑的同时,也可以顺便观看一下,说不定有不小的收获。(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