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娱乐八卦
创立于1957年的亚洲电视(ATV)破产,不获特区政府续发免费电视牌照的新闻成为香港这些天来最热的城中话题。在行政会议决定其命运的前夕,上演了一场自导自演的“乌龙白武士”闹剧,这家服务香港超过半世纪的电视台终究还是走上了末路,最迟会在2016年4月1日停止在大气中广播。
作为华人地区首间电视台,亚视曾经在香港乃至整个华人地区都颇具影响力,如今却沦为史上第一家遭到香港政府不予续牌的广播机构,着实令人感叹。对于香港绝大多数的普罗市民来说,收视率多年来一直处于低位,又长期霸占一个免费电视牌照的亚视宣告倒闭,这无疑是个天大喜讯,港府不予续牌的决定只不过是应有之义。然而,对那些为亚视效力的员工而言,这种结局显然更像是一场悲剧。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质问,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亚视执行董事叶家宝如常开
对此,有熟悉香港事务的观察家指出,亚视最后落到如斯田地,以这样一种方式作为终结,身为公司主要投资者的王征绝对难辞其咎。这名之前名不见经传,收购后曾经扬言要将亚洲电视打造成为“亚洲CNN”和“香港良心”的内地商人毫无疑问是亚视倒闭的最大罪人。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不懂分寸和在这几年里不断折腾的错误管理方式,才将这家历史悠久的电视台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事实上,自王征入主之后,亚视的表现每况愈下。收视率不断徘徊在超低水位,但王却大幅提高亚视的广告费四倍,致使仅存的广告客户流失,他靠一些立场偏颇的时事清谈和财经新闻类节目拉取赞助的构思被证明是异想天开。而2011年误报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死讯的事件更让该台的声誉遭受严重打击,沦为国际舆论的笑柄。
另外,王征本人在待人接物时的那种嚣张态度,以及经常发表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谬论,都令其在香港社会成为一位非常不受欢迎的人物,时常成为被公众嘲讽的对象。而自恃与中联办关系密切的他,更多次对外暗示与江家有亲戚关系(纯属无稽之谈,否则又怎会出现误报死讯的事),一心以为只要有了“强硬后台”作后盾便可以只手遮天,谁都不敢动亚视的牌照;而背后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也可以供其任意挥霍,不用担心会“爆煲”。殊不知他这几年的种种劣迹被千夫所指,激起了香港本地的强烈反弹。梁振英在此事上受到的社会压力极大,特区政府对此渐渐无法忍受。于是,在中联办势力与其余建制派力量的一场激烈博弈之后,决定对亚视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三个月时间内进行改组,否则便会“钉牌”。可惜王征的表现依然故我,促使港府终于铁下心肠,出手了断了亚视58岁的生命。从这种意义上讲,港府做出不予续牌的决定绝对可谓是迟来的正义之举。
纵观亚视风波的始末,中联办作为中央驻港机构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十分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凭借王征个人的财力,绝对没有可能大洒金钱进军香港的电视业,也绝无机会“玩转”亚视这样一家处于长期亏损状态下的电视台。亚视之所以能够苦苦支撑至今与中联办的大力“背书”有莫大的关系。为了保住亚视的这块招牌,中联办不可谓不出尽全力,曾经四处借钱“放水”助其经营,也因此造就了一盘数额天大的“糊涂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想为自己的势力在香港舆论场中保留一支血脉。而在发现王征“养不熟”,手笔越玩越大,并且只不过将亚视看作是他个人的生财工具,屡次规劝无果之后,中联办也曾多番接洽其他买家试图说服他们入股亚视,但均遭到对方敷衍。而另一方面,王征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持续不断地要这要那,表现出一副自己不赚个金钵满盆就绝不会离开的姿态,直接断送了“白武士”在最后时刻接手的可能,前前后后至少几十亿港元的“投资”也全数付之东流。
现在回看,其实北京方面和特区政府早就已经放弃了支持亚视。此次亚视倒闭是典型的商业行为,不替其“背书”,可以说正是当下中央高层凡事依法,“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最佳写照。然而,中联办的官员们似乎是在过去那种官场陋习之下浸染过久,远远未跟上中央在新形势下的治港思路。多年以来,他们乐此不疲地出席各式各样的饭局和酒会,不单导致买官卖官的风气在香江日盛,各种钱权交易在这个机构的带动之下也开始逐渐侵蚀香港市民引以为傲的廉洁。毫不客气地说,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就是内地旧式官僚主义在香港的延伸,堪称香港社会“负能量”的典型代表。这不但是广大港人最为反感的,同时也正正是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反腐浪潮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打击对象。从亚视倒闭一事的角力过程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而亚视走向穷途末路,那些曾经试图“力保”的官员们也必须要扪心自问:十几年来,他们花了国家这么多钱,不惜花大手笔投入于一些无聊事务之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事到如今,又到底换回了一个怎样的香港?毋庸讳言,他们交出的这份答卷令人不敢直视,更会令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中央领导层感到心寒。
而在此次事件中,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点无疑是一年多以前,不获港府颁发免费电视牌照的香港电视主席王维基。这位曾于2008年底短暂担任亚视行政总裁12天,后被逼退的“电讯魔童”,一度在港府限期前的最后一天被传出买入亚视的控制性股权,让很多对他寄予厚望的香港民众十分兴奋,甚至是感到“解气”。当然,王维基接盘的消息在4月1日已经被证实是王征竭力想让病入膏肓的亚视继续苟延残喘的卑劣伎俩。但我们却也理应就此问一句,为什么以王维基这样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出色能力,就不值得港府堂堂正正地颁发一个免费电视牌照呢?
外界有分析指出,是某些人担心王维基具有较高的民众支持率,港视整体的节目制作水平也不逊色,会对当时处于垂死挣扎状态的亚视生存造成极大威胁,所以极力阻挠发牌;也有声音指出是有人担心王维基的政治立场不稳,危及特区政府的管治。一时间各种流言飞起,个中缘由我们无意过度揣测。但如今亚视已经被正式宣布死亡,确定最迟于一年之后停播,而在2013年新获批的两家电视台又拖延已久,迟迟都未上马,投资者也令人察觉到有意兴阑珊之感。可以预见,香港的免费电视短期内将面临巨大缺口。从这个角度上考量,此时此刻确实是发牌给这位业界奇才,令其大展拳脚的最佳时机。
对于特区政府来讲,此次能够以秉公办事的态度处理亚视风波,也让他们迎来了一阵久违的掌声。但港府仍然要充分意识到,香港社会近年来的泛政治化趋势愈发明显,尤其在占中发生之后,完全可以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事实上,很多香港市民在关心亚视倒闭、免费电视牌照颁发这类事件时的聚焦点已经远远超出了广播事务的范畴。这也使得很多原本的小风波往往在经过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后,产生巨大的涟漪效应,一不小心便会陷入舆论声讨的漩涡。如何在这种大背景下,真正坚持做到“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挑战。而这也是在亚视风波的后续进展乃至日后的类似事件中,非常值得人们去仔细观察的。
创立于1957年的亚洲电视(ATV)破产,不获特区政府续发免费电视牌照的新闻成为香港这些天来最热的城中话题。在行政会议决定其命运的前夕,上演了一场自导自演的“乌龙白武士”闹剧,这家服务香港超过半世纪的电视台终究还是走上了末路,最迟会在2016年4月1日停止在大气中广播。
作为华人地区首间电视台,亚视曾经在香港乃至整个华人地区都颇具影响力,如今却沦为史上第一家遭到香港政府不予续牌的广播机构,着实令人感叹。对于香港绝大多数的普罗市民来说,收视率多年来一直处于低位,又长期霸占一个免费电视牌照的亚视宣告倒闭,这无疑是个天大喜讯,港府不予续牌的决定只不过是应有之义。然而,对那些为亚视效力的员工而言,这种结局显然更像是一场悲剧。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质问,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亚视执行董事叶家宝如常开
对此,有熟悉香港事务的观察家指出,亚视最后落到如斯田地,以这样一种方式作为终结,身为公司主要投资者的王征绝对难辞其咎。这名之前名不见经传,收购后曾经扬言要将亚洲电视打造成为“亚洲CNN”和“香港良心”的内地商人毫无疑问是亚视倒闭的最大罪人。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不懂分寸和在这几年里不断折腾的错误管理方式,才将这家历史悠久的电视台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事实上,自王征入主之后,亚视的表现每况愈下。收视率不断徘徊在超低水位,但王却大幅提高亚视的广告费四倍,致使仅存的广告客户流失,他靠一些立场偏颇的时事清谈和财经新闻类节目拉取赞助的构思被证明是异想天开。而2011年误报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死讯的事件更让该台的声誉遭受严重打击,沦为国际舆论的笑柄。
另外,王征本人在待人接物时的那种嚣张态度,以及经常发表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谬论,都令其在香港社会成为一位非常不受欢迎的人物,时常成为被公众嘲讽的对象。而自恃与中联办关系密切的他,更多次对外暗示与江家有亲戚关系(纯属无稽之谈,否则又怎会出现误报死讯的事),一心以为只要有了“强硬后台”作后盾便可以只手遮天,谁都不敢动亚视的牌照;而背后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也可以供其任意挥霍,不用担心会“爆煲”。殊不知他这几年的种种劣迹被千夫所指,激起了香港本地的强烈反弹。梁振英在此事上受到的社会压力极大,特区政府对此渐渐无法忍受。于是,在中联办势力与其余建制派力量的一场激烈博弈之后,决定对亚视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三个月时间内进行改组,否则便会“钉牌”。可惜王征的表现依然故我,促使港府终于铁下心肠,出手了断了亚视58岁的生命。从这种意义上讲,港府做出不予续牌的决定绝对可谓是迟来的正义之举。
纵观亚视风波的始末,中联办作为中央驻港机构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十分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凭借王征个人的财力,绝对没有可能大洒金钱进军香港的电视业,也绝无机会“玩转”亚视这样一家处于长期亏损状态下的电视台。亚视之所以能够苦苦支撑至今与中联办的大力“背书”有莫大的关系。为了保住亚视的这块招牌,中联办不可谓不出尽全力,曾经四处借钱“放水”助其经营,也因此造就了一盘数额天大的“糊涂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想为自己的势力在香港舆论场中保留一支血脉。而在发现王征“养不熟”,手笔越玩越大,并且只不过将亚视看作是他个人的生财工具,屡次规劝无果之后,中联办也曾多番接洽其他买家试图说服他们入股亚视,但均遭到对方敷衍。而另一方面,王征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持续不断地要这要那,表现出一副自己不赚个金钵满盆就绝不会离开的姿态,直接断送了“白武士”在最后时刻接手的可能,前前后后至少几十亿港元的“投资”也全数付之东流。
现在回看,其实北京方面和特区政府早就已经放弃了支持亚视。此次亚视倒闭是典型的商业行为,不替其“背书”,可以说正是当下中央高层凡事依法,“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最佳写照。然而,中联办的官员们似乎是在过去那种官场陋习之下浸染过久,远远未跟上中央在新形势下的治港思路。多年以来,他们乐此不疲地出席各式各样的饭局和酒会,不单导致买官卖官的风气在香江日盛,各种钱权交易在这个机构的带动之下也开始逐渐侵蚀香港市民引以为傲的廉洁。毫不客气地说,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就是内地旧式官僚主义在香港的延伸,堪称香港社会“负能量”的典型代表。这不但是广大港人最为反感的,同时也正正是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反腐浪潮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打击对象。从亚视倒闭一事的角力过程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而亚视走向穷途末路,那些曾经试图“力保”的官员们也必须要扪心自问:十几年来,他们花了国家这么多钱,不惜花大手笔投入于一些无聊事务之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事到如今,又到底换回了一个怎样的香港?毋庸讳言,他们交出的这份答卷令人不敢直视,更会令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中央领导层感到心寒。
而在此次事件中,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点无疑是一年多以前,不获港府颁发免费电视牌照的香港电视主席王维基。这位曾于2008年底短暂担任亚视行政总裁12天,后被逼退的“电讯魔童”,一度在港府限期前的最后一天被传出买入亚视的控制性股权,让很多对他寄予厚望的香港民众十分兴奋,甚至是感到“解气”。当然,王维基接盘的消息在4月1日已经被证实是王征竭力想让病入膏肓的亚视继续苟延残喘的卑劣伎俩。但我们却也理应就此问一句,为什么以王维基这样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出色能力,就不值得港府堂堂正正地颁发一个免费电视牌照呢?
外界有分析指出,是某些人担心王维基具有较高的民众支持率,港视整体的节目制作水平也不逊色,会对当时处于垂死挣扎状态的亚视生存造成极大威胁,所以极力阻挠发牌;也有声音指出是有人担心王维基的政治立场不稳,危及特区政府的管治。一时间各种流言飞起,个中缘由我们无意过度揣测。但如今亚视已经被正式宣布死亡,确定最迟于一年之后停播,而在2013年新获批的两家电视台又拖延已久,迟迟都未上马,投资者也令人察觉到有意兴阑珊之感。可以预见,香港的免费电视短期内将面临巨大缺口。从这个角度上考量,此时此刻确实是发牌给这位业界奇才,令其大展拳脚的最佳时机。
对于特区政府来讲,此次能够以秉公办事的态度处理亚视风波,也让他们迎来了一阵久违的掌声。但港府仍然要充分意识到,香港社会近年来的泛政治化趋势愈发明显,尤其在占中发生之后,完全可以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事实上,很多香港市民在关心亚视倒闭、免费电视牌照颁发这类事件时的聚焦点已经远远超出了广播事务的范畴。这也使得很多原本的小风波往往在经过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后,产生巨大的涟漪效应,一不小心便会陷入舆论声讨的漩涡。如何在这种大背景下,真正坚持做到“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挑战。而这也是在亚视风波的后续进展乃至日后的类似事件中,非常值得人们去仔细观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