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本工匠再现古镜千年神采(组图)
日期: 15年03月3期

中文导报讯(记者 张石)铜镜,一般是指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在古代,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审美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古代的人们赋予铜镜以神性,铜镜也是祭祀与占卜时的重要道具。中国在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但是以铜盆盛水的临水鉴影,而且以瓦盆照影的“瓦鉴”依旧流行,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制镜走向了空前的成熟,其镜正面明亮如月,泽润光明;背面刻有各种美丽而神秘的花纹,有丰富多彩的花瓣纹、颀长优美的叶纹、繁缛有致的绳纹,还有五山镜、六山镜、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有的铜镜还有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唐代时制造出透光镜,透雕在镜背的字与花纹迎着太阳或灯光时,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等物体上。

镜师山本晃久。山本晃久提供

铜镜很早就传到了日本,据中国典籍《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日本第一位女天皇卑弥乎执政时期,中国正值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之后,卑弥乎派使者朝拜中国,觐见魏明帝曹睿,得赐铜镜百枚,同时获“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金印,这大约是在公元239年的事,日本处于弥生时代。

明帝所赐之镜中的“三角缘神兽镜”,其缘部隆起甚高,断面呈三角形,镜背塑有东王父、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三角缘神兽镜即以此而得名,有的背面还有“东王父、西王母”等铸字和中国魏国年号“景初三年”(公元239年)等。这样的镜子在日本已出土500面以上,据说包括魏明帝所赐之镜及日本仿造之镜,但在中国本土一直没出土过1面这样的镜子,因此也有许多日本学者认,为该镜产于日本。但是,近日在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研究杂志中,发表了一篇关于在当地发现与三角缘神兽镜同类型镜子的论文,这一发现又把中日的“镜之缘”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在中国,古镜现在只作为文物存在,偶尔可见的仿古品一般也是为了赚钱伪造古董以售其私粗劣制品或以现代的工法制作的旅游工艺品,但是在日本,却有代代相传,传递古镜千年薪火,百代神韵的家族。

2015年3月5日到8日、2015年3月12日至23日,京都工匠工房作品展分别在京都和东京两地举行。

海兽葡萄镜背面。张石摄影

京都工匠工房是继承传统工艺的青年工匠们组成的团体,他们继承京都源远流长的各种传统工艺,在历史中的美术、风俗、宗教中发现新的技法与创意,制造出了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带有时代的气息的美的概念与作品。

在这次展览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镜师山本晃久制作的海兽葡萄镜。

海兽和葡萄本是在隋代及唐代时流行的一种铜镜背面的纹饰,以海兽和葡萄的形象构成主题巧妙交织缠绕而成。自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至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皇室墓穴的陪葬品中一般都有海兽葡萄镜。其构图最为繁缛,铸造工艺最为复杂而精湛,表现了盛唐期间富丽堂皇的气象和神秘的构思,也反映唐代吸收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襟怀。

山本晃久制作的海兽葡萄镜做工尽精刻微,图案造型繁密清晰,既有唐代海兽葡萄镜优美、神秘的意蕴,也富有现代圆润、细腻的装饰性,而其镜面经过极其细致的研磨,照出的形象比玻璃镜面更细腻真切。


 

海兽葡萄镜正面。张石摄影

山本晃久1975年生于京都的山本合金制造所,他们家从江户末期开始祖祖辈辈都做镜师,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代,是日本手工制作和镜、神社用神镜和一种叫作“魔镜”的神秘铜镜的唯一的家族企业,包括平安神宫在内的、京都大大小小神社里供奉的神镜,大多由他们家手工制作。去年6月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梵蒂冈拜访罗马教皇,向教皇讲述日本江户时代在幕府的镇压下坚持信仰的日本基督徒的历史时,送给教皇—面天主教魔镜,这是由山本家父子亲手铸制,据山本晃久说,这是日本外务省特意向他家定做的。

魔镜起源于中国唐代的“透光镜”,乍一看就是一面普通的铜镜,但在镜面上有许多肉眼不能看见的凸凹,刚一看时,只能反射出照镜人自己的形象,但是当光线照射在镜子上,镜子的光再反射到墙壁上时,就是映出基督的影像,这是江户时期幕府严厉取缔天主教、基督教时,教徒们信仰和传播所信仰的宗教的智慧的产物。

山本制切支丹魔镜。山本晃久提供。

山本家手作铜镜采取“真土成型铸造法”。中国古代制作青铜器时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种叫“陶模法”,就是首先用泥作出要铸件的原型,在这个原型上描绘出所设计的花纹,进行雕刻,对于饕餮的角、眉毛、眼睛等凸起的部分,采取重新塑型粘贴的办法,然后把这个原型放到窑里烧炼,烧好后在上面贴上泥料,做成外犯范,再把原型削掉一层,形成内范,削掉的泥的厚度,就是制成品的外壳的厚度。“失蜡法”也是首先用泥作出要铸件的内胎(内范),内胎烧成后在上面涂上一层油蜡,做成铸件原型,并在油蜡上阳刻各种图案、花纹,再贴上泥料,经加热烧炼后蜡流出形成空腔,而铸模经高温烧烤成范,再在铸模中注入金属液体,即可得到完整的铸件,蜡的厚度就是铸件壁的厚度。

在中国,“陶模法”开始于殷代,但其精妙之处到宋代就已经失传;失蜡法较为后起,至于什么时候发生,学术界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从确认的出土实物来看,这一技艺在公元前6世纪的楚文化地区已较为成熟。它的起始当远在此之前,作为其先河的焚失法,至迟可上溯到商代中期,而另一种看法时大约产生在魏晋时期, 中国和西方的失蜡法虽使用不同的蜡料和制作技法,有其独特性,在中国的冶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如今在中国,古代的失蜡法也已经失传,现在所用的失蜡法是对古代失蜡法的研究和恢复过程,也是对古代铸炉工艺的再次复原、挖掘和传承。但是从细节来讲,无论“陶模法”还是“失蜡法”,其材料、黏土、浆料成分、模壳硬化过程都还没有完全弄清。

山本制三角缘神兽镜。山本晃久提供。

而山本晃久家祖祖辈辈把中国传到日本的“陶模法”经过传承、革新,形成“真土成型铸造法”继承至今。这种方法把烧制而成的铸模沙称为“真土”,就是在河沙中混入粘土,用700℃~800℃的高温烧制成铸模沙,然后打碎,根据使用地方的不同,用筛子筛成不同粗细的铸模沙,混上作为粘结剂的粘土汁液制模。为了保证铸件表面的光滑,在制件表面部分使用非常细的铸模沙制模;为了保持通气性和防止干裂,在铸模上下的接合处使用稍微粗一点“球沙”,而在需要提高铸件强度的地方使用粗沙。根据铸件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配料的方法和成分有微妙的不同,配料的组合不对,在烧成阶段铸型会断裂,而其配料方法没有明确的数值,全凭长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经验。

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铜器,和现代的翻砂技术制造出来的铜器相比,不仅具备普通金属的特色和强度,更给人一种温暖、柔和、细腻的感觉。

山本说,制镜分三个阶段,就是铸造、锉削和研磨,一般每个阶段完全学好都需要差不多10年,现在一般都采取分业化,但是他对这个三个阶段的工艺都进行了刻苦的学习和修炼,仅铸造就学了6年。每次接到客人的委托,一般的镜师是做两面镜子,把好的一面交给客人,而他每次都做6-10面镜子,把最好的一面交给客人。在看到山本晃久制作的铜镜前,笔者一直怀疑铜镜照人、照物的清晰程度,因为现在看到的古代铜镜一般都是锈迹斑斑,久未研磨,失去的作为镜子的实际的功能,而3月13日,笔者在东京京都工匠工房展示会场看到山本晃久制作的铜镜,才知道铜镜也能如此光彩照人,不似玻璃镜,胜似玻璃镜。

青铜白锡,流金溢彩;月映清泉,银盘青螺,看着这再现了战汉风采,盛唐光影的精美的铜镜,使我刹那间似置身于连接着中日悠久交流史的历史的纵深之中,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5813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