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缅甸内战“灼伤”中国边陲小镇
日期: 2015/03/14 13:29






来源:搜狐网 作者:王晓




  那邦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盈江县,这里曾经热闹非凡——蕉农、商人、司机——每天数万人汇集这里寻找商机。“香蕉经济”,一度是小镇的重要支柱——小镇和缅甸北部克钦邦仅有一河之隔,蕉农跨越国界,在克钦肥沃的土地上种植香蕉。收获的季节,香蕉被装上卡车,运回中国。




  然而,缅甸政府和克钦邦长达17年的停战协议打破,枪击和重炮声再一次在小镇对岸响起。战火常常越过十米宽的河面,灼伤这个热闹的小镇。炮弹的轰鸣、弥漫的硝烟——蕉农和商人逐渐散去,这座曾经的边陲明珠,在战火的侵蚀下,慢慢褪去往日的繁华。

  “香蕉天堂”




  这也许是李光红待在那邦镇的最后一年。




  2011年春天,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号召下,大学毕业的李光红辞掉工作,坐上中巴,穿越莽莽丛林,来到那邦。




  种香蕉——像很多涌向那邦镇的人一样,这是他怀揣着的致富梦想。




  初到小镇的热闹景象,让他信心满满——那时的那邦,镇上车水马龙,为数不多的宾馆,被运输卡车司机和收购香蕉的商人住满。有人干脆自带席子,找一个宽敞的地方席地而睡。李光红没想到,一座只有三条主干道的边陲小镇,就连吃饭,都要排队。




  可载30吨的卡车,同样排起长龙,等待过关收香蕉。政策鼓励下,李光红拿到了为期3年的免息贷款10万元,加上自己的积蓄,越境缅甸克钦邦宫坝洋,租下了60亩香蕉地。




  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实际控制缅北的克钦独立军常年砍伐森林输出木材。废弃的森林被平为耕地,用于租赁。肥沃的土质,再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缅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被蕉农称为“香蕉天堂”。




  2008年来到那邦镇的林荣均,比李光红更早地看到了在克钦种蕉的优势。2006年,国务院鼓励企业到缅甸开展替代种植,用15年到20年,从根本上替代鸦片、海洛因等毒品。




  在缅甸种植香蕉,成本只有国内的一半。只需给公司交付地租和税费,便可以在缅甸租地,雇人,种蕉,申请到返销配额。也正是2008年,香蕉种植经济成为那邦与克钦两地新的财富来源,缅甸境内投资种植香蕉的华商达两百余人。




  “如果行情好,投资一百万,可以有三四百万的回报。”林荣均说。




  那时,他没有想到,缅甸克钦不稳定的局势,像一颗埋在香蕉地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战火吞没香蕉地




  李光红的60亩香蕉地,距离那邦口岸20公里。为了照顾这他的香蕉,一年之中,李光红要骑着摩托车,前往克钦200多次。2011年初,为了照看蕉苗,李光红常常睡在蕉地临时搭建的地棚中。那是他租地后临时搭建的,棚顶铺满瓦片,四周围起双层竹篱笆代替砖墙。




  然而,还没到收获的季节,缅北战事突然升级。




  2011年6月,缅甸政府和克钦邦长达17年的停战协议打破,两军频繁交火。枪炮声越来越密集,战火开始向他的香蕉地逼近。




  次年年初,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李光正在香蕉地里忙碌。在地棚里抽完一根烟,他出门走向自己的蕉地,准备浇水。走出不到50米,一声“闷雷”在背后响起。惊呆了三四秒钟后,李光红疯了一样跑上附近的山丘,直到山顶,他才回过神。他开玩笑说,“那速度,比刘翔都快。”




  再看那棚子,早已被落下的炸弹击得粉身碎骨——屋顶瓦片飞散,弹片穿透厚厚的篱笆,留下无数个孔洞,插在两层篱笆缝隙的镰刀,也被弹片击弯,“掰都掰不回来”。




  李光红跑下山,跳上摩托车,猛加油门,风驰电掣逃回到那邦镇。此后数天,只要听到一点响动,都以为是炸弹爆炸而惊觉地躲避。




  那时正值年关,李光红抛下香蕉地,跑回了家,两个月后,再回到蕉地,无人照料的香蕉树早已没有收成。




  林荣均却不愿意放弃自己最后的全部家当。他的蕉地和李光红的紧挨在一起。他之前也在石旦坝种过蕉,种植失败,已经损失200多万。




  那段日子,两军的炮弹在空中纷飞,林荣均行走在香蕉地中,一边浇水,一边发抖,听到炮弹飞近的“咻咻”声,立刻扑在地上,双手抱头。




  浇湿的地面,让他身前沾满了泥巴,而他的后背,因为紧张早已被汗水湿透。“那天至少有200多枚炮弹,自己也趴了200多次。”林荣均回忆。




  林荣均第一次感到战争距离自己这么近。一次,在香蕉地里,他和合作伙伴用手机,好奇地拍摄正在空中轰炸的缅甸政府军战斗机。飞机在山头盘旋后,突然掉头对准他们的方向,两人吓得拔腿逃命,甚至忘了储存这段录像。




  冒着生命危险照顾香蕉地,林荣均并没有享受到收获的喜悦。战争导致那邦口岸封关,80亩地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无法运出。

  那段时间,很多蕉农都有死里逃生的经历,蕉农时平曾成功躲过进攻的缅甸政府军士兵。那天,他正在蕉地棚子里休息,突然被雇佣的缅甸管工叫醒,用蹩脚的中文说,“老板,军队来了。”




  不敢相信的徐时平走出棚子,清楚地看到身穿黄绿军装、手持冲锋枪的缅甸政府军士兵,向香蕉地奔来。他抓起钥匙,跳上车,疯一样地逃跑。抛下棚子里价值十几万的纸箱、三万元的农用车,逃回那邦镇。




  没能逃走的蕉农刘昌国,被缅甸士兵抓住,对方让他烧开水做饭。第二天早上,士兵打算将他放走,让他转过身,用枪口顶了下他的后背,示意他离开。那一刻,刘昌国以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回到镇上,脸上吓出的青色依然没有消褪,嘴唇在说话时不自主地发抖。




  等徐时平再次回到蕉地,地里落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壳,甚至还有地雷。




  2012年的缅北战事,让大量蕉农血本无归。一位投资了300万的福建蕉农,最后只拎了一个价值150元的油桶回到那邦镇。




  “那年,香蕉种植怎么也得亏了10个亿。”徐时平说,很多人心灰意冷,离开那邦。




  渐渐褪去的繁华




  独特的地理位置,本让小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贸易优势。




  隶属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的那邦镇,距离县城中心只有90公里,通过口岸,前往缅甸第三大城市密支那及贸易重镇八莫,也仅有90公里的路程。那邦镇因此被人们称为“三九之地”。




  走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边境的特征——以“边民”“国门”命名的商店宾馆,中缅货币的兑换处。




  邹兵云2003年来到那邦镇做百货零售,看准的就是这里的贸易前景。常常有克钦人跨越国界,来到镇上购买副食、服装、油类、谷物。




  那时,政府军和克钦军偶尔摩擦,那邦口岸会随之封闭,但最多只有5-10天。“两军交火的影响,还没有那邦镇排挤外地人的影响大。”邹兵云说。




  大量外地生意人的涌入,刺激了那邦镇居民的本地保护意识,“他们甚至划了个圈子,不允许我们进入镇中心。为了地盘而打架,是常有的事。”




  从那邦镇销售的日用百货,主要途经克钦,输出到密支那,以及仰光地区。




  十余年间,那邦镇由一个一横一竖两条小街构成的村子,发展为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县份额80%左右的商贸重镇。商客由全国蜂拥而来,满载着翡翠、木材、香蕉等而去。




  替代种植推广以后,香蕉种植经济更成为那邦与克钦两地新的财富来源。鼎盛时,那邦镇狭窄的街道上,停着上千辆拉香蕉的卡车,一直排到小镇入口4公里外。




  但是,战火的阴霾笼罩在小镇的上空——克钦邦和缅甸政府军的冲突,已经长达半个世纪,枪炮声成为了那邦镇永远的注脚。




  2012年缅北战事升级,从克钦到缅甸中部的交通运输线被切断,邹兵云百货生意被迫终止,那邦镇的贸易也一落千丈。




  战争导致中缅口岸封关,蕉农只得放弃香蕉地,逃回国内,很多人血本无归。镇上的宾馆以前是最紧俏的资源,一年可以承包18万。但现在,一年只能收6-7万。




  战争摧毁了经济的同时,也打破了居民平静的生活。




  2012年12月30日晚,三枚炮弹落入中国国境内的那邦镇,致使一栋民房受损。10天后,又一枚炮弹落入小镇的山头空地上。为避免被战火误伤,大家纷纷在屋顶挂起五星红旗。




  当年的战火,却吸引了很多国内的好事者,他们驾车从四川等地赶来,在宾馆住了一个月,观看两军交火。




  “那时你站在楼顶,可以看到榴弹炮发射。砰的一声,炮弹飞到空中,变成了烧热的红点,10秒后,红色消失,再过10多秒,爆炸声在远处响起。”李光红说,“政府军战斗机在山头盘旋,找到目标后,机尾抬起,放出一阵浓烟,两道黄光应声而出。”




  很多蕉农,出于安全的考虑,已经离开那邦镇,去往西双版纳的磨憨口岸,远赴老挝种香蕉。




  临近年关,李光红也在谋划自己未来的出路,即将收获的香蕉,或许是他种蕉生涯的终止符。




  在他的脑海中,卡车挤满街道排出小镇的景象,已经渐渐陌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15808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