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沈永康)“不红是死,红了是生不如死。”对于陕西青曲社的班主苗阜来说,成名之后的忙碌是他始料未及的。
谁也没料到,去年初,80后的相声演员苗阜和王声会在北京卫视春晚上一炮而红,相对于央视马年春晚的一片吐槽,二人的相声作品《满腹经纶》却受到网友的大加赞赏,被网友热议为:没有一条微博段子,业界良心,如果拿到央视春晚,足以拯救冯小刚。
从这以后,他们的工作就达到了超饱和的状态,除了驻演、巡演,还要参加各种相声大赛,用苗阜的话来说“我最近都一个月没回家了。”
纵观当下的演出市场,在相声业普遍不景气的今天,为何他们的表演却如此的受欢迎?有业内人士评论,苗阜、王声的新派文哏,能切到当下年轻人的脉搏和喜好。苗阜说:“传统的文哏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听起来有点困难了,年轻人都比较心急,很容易失去耐性,这就需要我们一个接一个的抖包袱,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节奏把控上要有‘赶着走’的状态,这样才能在年轻人中产生好的示范效应。”而这种创作的初衷,苗阜坦言,正是因为陕西这片古都的文化土壤,才让他们产生了将文化传承下去的想法。
可能正是由于对这份“传承”的专注和努力,苗阜和王声火了,连央视春晚的哈文团队也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反腐”尺度创记录 挑战自我是关键
2月6日,央视春晚首场大联排落幕,苗阜、王声的“反腐”相声让人为之一亮,“敏感”、“讽刺尺度堪称三十年来之最”等词汇被冠诸在他俩身上。
“反腐”题材是苗阜和王声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今年有不少定制作品,而‘反腐’本来也是我们报的选题之一。其实,早在1988年,牛群老师和李立山老师的《巧立名目》应该算是开了‘反腐’题材之先河,还有赵本山早年的小品也曾讽刺过‘乱来’的基层干部,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还都不是真正的‘反腐’,只是一个形式,真正的‘反腐’我们应该算是头一回。”苗阜表示,“以前都是在小剧场表演,放得开,这一次我们要挑战新状态。央视春晚的舞台,较小剧场有太多的不同,不仅面向的观众要广、要多,且电视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也难以弥合,央视既代表国家,又代表民众,中间有很多东西,确实要值得我们注意。”
其实,早在2014年10月,央视就已经和苗阜、王声约了“反腐”这个选题。面对“反腐”,要揣摩贪官的心态,这让苗阜王声犯难了,没有生活经验怎么办?“当时联系了陕西省委宣传部,他们非常配合,问好时间就立马组织了纪委领导干部开了座谈会,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素材。”苗阜对陕西省委宣传部的支持十分感激,这些案例都化在了相声表演中,面对大量丰富的素材,王声也操刀写了两个相声本子,他表示,“要从心里上认可这是一段相声表演。所谓的意义是在表演之后浮现出来的,不是现在能定义的。如果演完了,没这意义怎么办,谁来负责?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关注相声本身,如果能有浮现的意义,那就更好了。”
此次涉足的“反腐”题材,王声认为这与时运有关,“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现象会浮现,以前可能没有这么多素材可以供参考,也没人有机会能拿到这些素材,所以也就没人从这方面进行创作。现在我们有了这些素材和机会,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今年“反腐”作品的尺度早已不是当年牛群相声中的“领导冒号”所能比拟的了。
二次南下热申城 形式创新引关注
看过《满腹经纶》的人都知道,曲阜、王声的相声是有别于郭德纲“欺负”于谦的表演模式,它是通过苗阜“自以为是”的错漏百出和王声“哭笑不得”的努力纠正,来达到让观众出人意料的效果。相对于南方的上海观众而言,这种极为互补的表演形式,还是具有一定市场受众面的。
2015年新年伊始,青曲社开始了他们二次“南征”的计划。
对于青曲社的二次南下,主办方上海艺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段为亮表示:“这是我们颇为重视的一个项目,去年的上海首秀就非常成功,上海的观众非常喜欢曲阜王声这对组合,就连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焦晃老师也莅临现场观摩演出,这不得不说是南北文化的一次大交融,也是对北方曲艺艺术改良的一个肯定。其实,上海的观众还是很有鉴赏力的,大家都知道,苗阜和王声的相声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原创作品十分的接地气,文化认同感也强,表演形式又十分多样,这就为南北文化的兼容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此次他们的相声又有了新意,引入‘反腐’题材不但契合了国家民生治理的新战略,也为今后相声表演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范本,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而对于上海的滑稽戏而言,这种现象应该更多地被拿来借鉴,当然我不是说上海的滑稽戏不好,毕竟滑稽戏是海派文化的一个缩影,只是如何破除这种南北文化的壁垒,将我们海派文化推广到全国,是我们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毕竟艺术是具有相通性的,只要是好的作品,只要表演形式得当,我相信海派文化会有走出去的一天,我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北伐’的项目。”
据悉,苗阜和王声这对相声组合将于3月6日献演于上海文化广场,对于农历新年后的首秀,苗阜坦言:“压力还是有的,就怕在舞台上包袱‘不响’,好在来上海这已经是第二次了,无论是演出内容还是表演形式,我们都做了新的调整,会把当下的时局融入其中,相信上海的观众会喜欢我们的表演。”而作为上海知名的演出场所,文化广场在演出筹备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在硬件舞美上做了大量的投入,在推广宣传上也下足了功夫,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两位来自西北的80后晚辈,用他们幽默的相声段子来逗趣上海的观众,为上海新年的盛宴奉上一份餐后的“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