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9日、10三天,北京市区空气质量连续三日达到严重污染级别。至此,北京市再次出现一种尴尬情形——空气质量事实上差到可以启动最高预警级别红色预警(下称红警)的程度,但却没有现实启动红警。
据环保部网站,10月8日,北京市的AQI(空气质量指数)为314,10月9日的AQI为379。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于10月10日6时、7时公布的数据,北京城区绝大多数监测点的AQI超过300,主城区和房山、大兴、延庆等多个点位甚至超过400。
根据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分级方法,空气质量指数(AQI)201—300之间为重度污染,污染等级为五级;在301-500之间为严重污染,污染等级为六级。显然,北京市空气已连续三日达到六级污染即严重污染级别。
按照2013年10月发布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北京市对空气污染采取四级预警机制,由低到高分别为蓝、黄、橙、红,其中橙色预警(下称橙警)启动条件是“预测未来持续三天交替出现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红色预警的启动标准是“预测未来持续三天出现严重污染”。
截至目前,北京市先后于8日、9日出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橙警,尚未启动红警。
橙警与红警大不相同,按照规定,橙警仅是“建议中小学、幼儿园停止体育课、课间操、运动会等户外运动”,红警则需“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企事业单位根据情况可实行弹性工作制”。截至发稿,北京市未采取学生停课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红警措施。
业内专家预计,北京市事实达到红警级别但未启红警,根本原因仍然出在“预测未来持续三天出现严重污染”中的“预测”两字上。
10月8日17时,北京市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其时的预测是包括8日在内的三天“将持续重度污染状态”。但这显然与最终8日、9日、10日的严重污染状况不符。
在10月10日上午,北京居民生活在空气无比恶劣的严重污染状态下时,北京市环保和气象部门官网上挂出的预测数字则“轻松得多”,称当天8时至20时AQI范围在“200-280”之间。这与事实上普遍过300,十余个点位超400形成极大反差。
当10月9日北京市启动橙警时,其依据的预报仍是“9日至11日我市空气质量将交替出现重度和严重污染状况”。
为什么出现预测空气比事实要好的情形?2014年2月20日至23日,北京市同样出现该启动红警却因预测值低而未启动的情形。彼时,多位空气学者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指出,北京未启红警可能并非故意,更大可能是雾霾预测能力有限。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指出,当前有一个尴尬的事实是,世界上多数的雾霾预报模式拿到中国来用,测算出的数据最终都比实际偏低。根本原因是中国空气污染属于复合型污染,比西方国家空气污染情形复杂得多,照搬来的预报模式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
一个基本事实是,在空气质量饱受诟病的北京市,尽管近年一再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空气严重污染情形,但却从未启动过红警。北京市官方在雾霾中一次次的回应皆较相似,概括起来无非是尽管最终空气很差,但之前没“预测”到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