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腾讯不玩了,微博还能活多久
日期: 2014/08/03 12:31

在陆续剥离搜搜、电商业务之后,腾讯放弃本是作为防御武器的微博,把注意力集中到微信和微视的布局上。很显然,微博这一产品的式微已现端倪,但腾讯退场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已经有了微信这张移动社交的王牌,对于其他微博运营方来说,微博并没有走到死胡同。

2014年7月28日下午,北京,距离腾讯微博事业部所在地西格玛大厦不到一公里的辽宁大厦,腾讯微博事业部的同事们吃了顿散伙饭——这是他们以腾讯微博事业部之名的最后一次聚餐。

此前一周的7月22日20点13分,腾讯科技发布“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主动求变,深入布局媒体全产业链的战略方案”的消息,其中一项是“腾讯微博产品运营团队将与腾讯新闻团队进行整合,以强化整体社交资讯服务功能,腾讯微博也将持续为用户提供领先的社交产品体验”。

约20分钟后,一名注册信息显示为腾讯员工的网友在新浪微博发布更为直白的消息,“腾讯微博事业部撤销掉了”。

这是腾讯在处理掉搜搜、电商业务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决定。自两年前开始,腾讯进行了内部重大的业务系统调整,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剥离不擅长的业务,投资巨大的搜索引擎——搜搜被并入腾讯入股的搜狗,电商业务也划给了京东(腾讯占股15%)。

相比2011年门户网站之间微博大战的火热,微博降温似乎来得太快。

从2012年8月,张朝阳坦陈“过去两年间,我们确实输掉了微博之战”;到2013年8月,网易和中国电信联手推出“易信”,从此不提网易微博;再 到腾讯微博事业部在成立3年又3个月(2011年4月-2014年7月)后解散,究竟是新浪微博太强大,还是微博产品形态本身已经走到末路?

战略防御工具

腾讯微博在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等数字上可以和新浪微博分庭抗礼,但在关注度和影响力方面相差悬殊。

“搅局的目标实现了吗?”7月23日,新浪总编辑陈彤在微博上引述腾讯微博调整的消息并评论道。

2006年,Twitter以140字符短消息形式在美国拉开微博序幕,中国最早的微博产品如饭否、嘀咕等,在2009年年中被关停。2009年8月,新浪开启微博内测,8个月后,腾讯微博跟进。

一位腾讯微博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腾讯微博最初定位是战略防御。新浪微博推出后,通过资讯、社交、明星效应增加了用户黏性和活跃度,微博私信一定程度上可取代即时通讯工具,当时微博还计划推出即时通讯工具,这对以即时通讯工具为核心的腾讯造成不小冲击。

腾讯对微博极为重视。2010年年底,腾讯内部要求全员上阵,在腾讯微博上发表高质量原创内容,并对精彩微博进行传播,每天10条。

2011年上演了门户网站间的微博大战,为了争夺明星、意见领袖、地方政府入驻各自平台而四处活动。2011年3月,马化腾在腾讯2010年年报发 布会上表示,将把微博作为新的战略领域进行投资,“尽管这些投资会加大支出和不能即时获取回报,但腾讯认为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大手笔投资得到的回报是,据腾讯财报披露,2011年底,腾讯微博注册账户数达3.73亿,日活跃账户6800万,成为中国最大的微博。

2012年,情况有了变化。腾讯2012年财报显示,“随着中国微博用户增速减缓,我们正寻求腾讯微博与微信的整合点,以彰显我们的特色”。2012年底,腾讯微博的日活跃账户数为8700万。三个月后,这一数字减少了600万。此后,腾讯再没有披露相关数据。

实际上,微博曾给予腾讯很大的想象空间,一度有望打通腾讯各业务平台,成就真正“万能的微博”。它先后接入了QQ音乐、QQ空间、搜搜、QQ、微信,2011年还曾试水电商,推出基于企业级微博产品“微空间”及其电商版“微卖场”。可惜它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易观智库分析师李欣然认为,腾讯微博产品整体上更像是QQ的衍生产品,定位模糊、用户体验并不够好。虽然依靠QQ庞大用户群的黏性,腾讯微博在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等数字上可以和新浪微博分庭抗礼,但在关注度和影响力上相差悬殊。

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在移动端的差距也在拉大,易观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腾讯微博PC端活跃用户数为1.34亿人,新浪微博为1.14亿人;腾讯微博移动端活跃用户数为1350万人,新浪微博为9425万人。

2014年7月23日17点11分,腾讯微博官微发表公告称,调整后,腾讯微博产品仍正常运营。前述腾讯微博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留守的主要是内容团队。这意味着,腾讯微博的运营将停留在维持阶段,不会再有大变化。

“腾讯微博事业群解散了,完美地完成了对新浪微博的狙击,战略性的牺牲,成就了微信的江湖地位!”一位腾讯微博员工在匿名社交应用上吐槽。

微博让位微视

“并不是市场容不下第二家微博产品,而是对于腾讯而言,微博的地位和以前不一样了。”

腾讯微博事业部调整消息出来之后,不少人认为这是新浪微博的胜利,也有人把2014年3月27日新浪微博正式更名为“微博”,并于一个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看做是两者竞争胜负的关键点。

前述腾讯微博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并不是市场容不下第二家微博产品,而是对于腾讯而言,微博的地位和以前不一样了。”

2012年5月,腾讯内部结构从原有的业务系统制升级为事业群制,把业务划分成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移动互联网事 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并成立腾讯电商控股公司(ECC)专注运营电子商务业 务。

在2012年的这次调整中,腾讯微博与腾讯网等事业部同属于网络媒体事业群(Online Media Group,简称 OMG),进一步强化了腾讯微博的媒体属性。

5个月后,腾讯执行主席马化腾在2012MDCC移动开发者大会表示,腾讯将基于QQ和微信两大产品布局移动互联网。

2013年中,腾讯再次进行内部架构调整,撤销MIG(移动互联事业群)下属的无线媒体事业部,依托QQ和微信将集团的重心转向移动互联网,2014年5月又单独成立了微信事业群。

腾讯的调整是源于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微信的崛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至2014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2.75亿,较2013 年底减少543万,网民使用率为43.6%;手机微博用户数1.89亿,下降794万,使用率为35.8%。与此同时,以微信、易信等为代表的手机即时通 信工具的用户数却高达4.59亿,比2013年底增加2842万,使用率高达87%。

从社交和获取资讯的功用来说,新浪微博的最大竞争者,不是腾讯微博,而是微信;从资源有效配置上来说,腾讯微博让位微信,也是一种“战略性牺牲”。

在转向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腾讯早已在业务结构上做减法,将并不擅长的业务剥离,2013年9月将搜搜并入搜狗,2014年3月将电商业务转入京东。

在2013年中,已经传出腾讯微博事业部即将被调整的消息。腾讯微博事业部自己也在寻找出路。2013年5月18日,腾讯微博改版,新增微圈、微博 管家、微热点、微频道,对关注对象、信息分类和集成,还试图通过大数据和语义分析,研发“基于信息流的广告系统”,这些产品上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腾讯微博的 命运。

现在看来,腾讯选择押注的是一款叫做“微视”的短视频产品。撤销腾讯微博事业部的同时,腾讯成立了微视事业部。前述腾讯微博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腾讯微博事业部总经理邢宏宇将转任微视负责人。

腾讯微视发布于2013年9月。作为一款独立的App,微视的定位是基于开放关系链的8秒短视频分享社区,用户通过QQ号、腾讯微博以及腾讯邮箱账号登录,可以将拍摄的短视频同步分享到微信好友、朋友圈、腾讯微博。

早在2013年初Twitter就推出了短视频应用Vine,而且半年不到的时间就聚集了4000万用户,成为美国当年度增长最快的应用软件,此后 Instagram、Snapchat等公司也纷纷跟进。新浪微博也在微视前一个月发布了类似产品秒拍,美图秀秀团队推出的美拍更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7月23日,北京的辽宁大厦饭厅门口,陆续有人站在腾讯微博Logo和公仔形象的展板前拍照留念;饭厅里,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个系着蓝色腾讯微博标 识围巾的QQ公仔,饭桌上是一张蓝色的字牌,上面有一朵白色蒲公英和一群正打开降落伞飞散的白色蒲公英种子,印着“拥抱变革 再攀新高”两行字。

在这顿饭之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就要像这些蒲公英种子一样,分散到网媒事业群的网站、视频,以及新成立的微视事业部。

关于微博这一产品的命运,仍存悬念。2014年新浪微博一度净亏损达到4740万美元。但Twitter却好消息不断,截至2014年6月30 日,Twitter的月度平均活跃用户人数为2.71亿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4%;移动端月度平均活跃用户人数为2.11亿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9%,每 千次时间轴浏览量的广告营收达到了1.60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0%。

如果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Twitter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为1500万美元,实现了盈利。

腾讯微博也并非完全被弃置。如腾讯公告所称,“腾讯微博产品运营团队将与腾讯新闻团队进行整合,以强化整体社交资讯服务功能”。

前述腾讯微博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接下来的新闻大事件中,将会看到新闻和微博的合作。接下来腾讯网媒事业群留给人们的更大悬念也许是,与腾讯微博团队的整合,能让“第一门户网站”的腾讯新闻得到多大的改观。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7/15455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