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新闻】“我们对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方案无法落实表示失望和严重关切,这对IMF合法性、可信度和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福塔莱萨宣言》中,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国领导人挑明了对IMF的不满。而随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落地,这被舆论称为“是金砖国家机制自2009年形成以来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这使得其在二战后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全球金融秩序中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上横行无忌,仰仗的就是美军和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由此确立了美国霸权的基础,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世界银行(WB)正是维护美元中心地位的两大机构。金砖五国建立与IMF以及世界银行类似的国际金融组织,有媒体称之为重建国际秩序。当然现阶段,其规模和重要性将无法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抗衡,但这是打破美国垄断的开始。
消弭分歧达成共识
7月15日,金砖五国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第六次领导人会晤,这次会晤的焦点议题无疑是金砖国家设立开发银行以及储备货币基金,类似与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两大金融机构。15日,五国正式签署了协议设立“新开发银行”,对于该银行的历史意义,新华网转引《上海证券报》报道称“挑战世界主流多边贷款机构的地位”。从框架原则到具体内容,数年来金砖国家的聚合历程也映射出了全球经济格局之变。《环球时报》社评也称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标志着新兴国家将从此拥有他们自己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是发展中国家融资多元化的战略性开端。
由于金砖五国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额,所以各成员国此前对出资额也有一定的争论。印度媒体上个星期报道,金砖成员国曾就每个成员出资多少份额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其中印度密切关注的是中国是否想利用其金融力量占据主导地位。印度担心中国可能利用这家银行为自身牟利,所以印度坚持成员国出资额相同的政策,使得各成员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避免陷入世界银行与IMF那样受制于美国一家的尴尬。
路透社也曾报道指出,印度另外的一个关注点是银行的名字。这家银行的名称应该为其他非金砖国家的加入留有空间。最终的协议出台之后,印度政府关注的出资额以及银行名称都得到了支持。五国的出资额相等,这家银行的正式名称是“新开发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并没有明显的金砖色彩,这也意味着这家银行未来或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贷款。巴西媒体猜测,阿根廷可能是第一个请求新的金融机构提供救助贷款的国家。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Cristina Kirchner)已经承诺,将于7月16日在巴西利亚与金砖国家及南美国家首脑举行会晤。
西方的声音不再是决定性的
《金砖峰会反映全新国际政治架构》,《印度教徒报》13日以此为题说,金砖国家面积占世界1/4以上,人口占全球人口四成,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之和高达24万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称,这家新银行将首次挑战美国在战后多边贷款机构中的主导地位。德国之声也认为,金砖国家在政治上致力于改变美国称霸的全球秩序。由于酝酿成立的金融机构将打破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当时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因此使得此次峰会成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金砖国家设立开发银行以及储备货币基金并非是要挑战西方,而是由于美国主导的多边贷款机构一直以来拒绝就提升新兴发展国家在IMF以及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进行改革,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超过英法,但是在IMF的投票权还不如英法两国。《华尔街日报》称,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几年来一直尝试对IMF和WB进行改革,增加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但是鲜有成功。新开发银行的成立是金砖国家对现有多边金融机构改革迟缓作出的反应之一。
俄罗斯之声12日称,欧洲的危机、美国经济的困难表明,西方的声音不再是决定性的。俄经济专家尼古拉耶夫认为,未来金砖进一步扩大将会超过G7在世界的地位。路透社称,金砖集团站在一组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越来越心存不满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他们抱怨IMF和世界银行开出紧缩政策的条件才能换取贷款,而在行动上只是提供少量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美国和欧洲创立的以建立货币秩序为目的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金砖五国尝试在国际货币基金框架内增加影响力的努力失败后,新开发银行和储备基金的提议衍然而生。《金融时报》认为,它的成立对美国政策制定者是一个提醒:现有多边机构需要改革,以适应全球经济重心转向发展中世界的现实。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副主席朗哈默尔(Rolf Langhammer)也认为,这家开发银行更像是一个向工业国家发出的政治信号:“金砖五国希望能够摆脱——像他们所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发号施令,同时也独立于老牌工业国家掌控的地区开发银行。”
上海《文汇报》称,二战结束以来,由美欧日等西方大国主导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片面强调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以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华盛顿共识”,这实际上反映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垄断性权力。如今金砖五国设立开发银行正是打破发达国家垄断的开始,所以《文汇报》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意义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建设方面。而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凯文·加拉格尔更是将金砖峰会与“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其在《全球主义者》网络杂志撰文称,如果他们(金砖国家)不犯与其他——主要是西方范例——相同的错误,金砖国家发展银行和货币储备库在里约热内卢启动之日,金砖国家就可以、也应该形成“里约”共识了。
金砖重建国际秩序难不难?
不过对于此,《金融时报》有着不同的看法。在金砖国家即将召开,开发银行的具体情况即将公之于众的时候,《金融时报》15日发表题为《金砖集团拟重建国际秩序很难》的社评,认为这五个国家没有多少共同点,金砖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分散,不具备地缘上的亲近。而且国家之间规模差异巨大,不属于同一重量级,其中中国经济规模是南非的24倍,这意味着金砖集团很难实现内部权力的公平分配。文章最后指出,对金砖集团的五个成员国来说,他们能否团结起来组建某种实体,而不只是停留在由首字母组成的一个概念,仍有待证明。此外,《纽约时报》也提醒,金砖国家还将面临诸如经济增长放缓等挑战。
而同日的《环球时报》社评大有与《金融时报》唱对台戏的架势。《环球时报》的社评标题是《“金砖”机制契合实际何怪之有》,社评针对的对象恰恰就是《金融时报》这类唱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西方媒体。社评称,西方舆论对金砖国家合作的动向表现出两种彼此矛盾的态度,一是不安,二是蔑视。
舆论唱衰“金砖”,折射了一些西方精英的焦虑。它们理解不了发展对金砖国家是多么重要,它们的兴趣点同新兴国家相距很远。
社评认为金砖国家组织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合作与发展,而西方圈外广大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愿望绵延不绝,这样的契合预示了前途。社评最后称,其实西方舆论还是很在意金砖组织的动向的。金砖银行是补充,也会带来一份竞争,而西方既得利益集团似乎已对竞争很不习惯。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媒体都能够像《金融时报》那样淡定,不看好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储备货币基金的未来,《纽约时报》就称金砖国家新设立的两大金融机构挑战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力。新开发银行以及应急储备基金反映了一种试图建立新的全球经济框架的野心。美联社也认为,金砖国家强推的开发银行挑战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后两者太过于以欧美为中心了。以经济新闻为主的彭博社也表示,这两大举措提供了从世界银行和IMF融资的替代选择。彭博社还发表题为《世界银行的终结?》的评论文章,金砖国家对西方国家掌握的国际金融体系支柱性机构的挑战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姿态:这是威胁也是讨价还价的工具。文章称,金砖国家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到新的机构而不是已经存在的机构当中表明他们改变体系的行动是认真的。放弃战后金融体系的威胁是真实的,除非现有的金融体系迅速地改变。
虽然目前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储备货币基金的规模和重要性将无法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抗衡。但在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取贷款的地方,正如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一样,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时候,美国就可以给那些想要获取贷款的国家提出严苛的条件,要么实施紧缩政策,要么进行政治改革,有时候贷款还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条件还可以放松,比如这一次给乌克兰的贷款,就明显不符合IMF贷款的标准,但是依然被通过。如今,国际社会可以考虑从金砖国家这里获取贷款,就可以不需要看美国的脸色。正如完全竞争的市场,获益的将是消费者,金砖国家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国际贷款市场的竞争,最终获益的将是国际社会。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上横行无忌,仰仗的就是美军和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由此确立了美国霸权的基础,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世界银行(WB)正是维护美元中心地位的两大机构。金砖五国建立与IMF以及世界银行类似的国际金融组织,有媒体称之为重建国际秩序。当然现阶段,其规模和重要性将无法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抗衡,但这是打破美国垄断的开始。
消弭分歧达成共识
7月15日,金砖五国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第六次领导人会晤,这次会晤的焦点议题无疑是金砖国家设立开发银行以及储备货币基金,类似与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两大金融机构。15日,五国正式签署了协议设立“新开发银行”,对于该银行的历史意义,新华网转引《上海证券报》报道称“挑战世界主流多边贷款机构的地位”。从框架原则到具体内容,数年来金砖国家的聚合历程也映射出了全球经济格局之变。《环球时报》社评也称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标志着新兴国家将从此拥有他们自己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是发展中国家融资多元化的战略性开端。
由于金砖五国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额,所以各成员国此前对出资额也有一定的争论。印度媒体上个星期报道,金砖成员国曾就每个成员出资多少份额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其中印度密切关注的是中国是否想利用其金融力量占据主导地位。印度担心中国可能利用这家银行为自身牟利,所以印度坚持成员国出资额相同的政策,使得各成员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避免陷入世界银行与IMF那样受制于美国一家的尴尬。
路透社也曾报道指出,印度另外的一个关注点是银行的名字。这家银行的名称应该为其他非金砖国家的加入留有空间。最终的协议出台之后,印度政府关注的出资额以及银行名称都得到了支持。五国的出资额相等,这家银行的正式名称是“新开发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并没有明显的金砖色彩,这也意味着这家银行未来或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贷款。巴西媒体猜测,阿根廷可能是第一个请求新的金融机构提供救助贷款的国家。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Cristina Kirchner)已经承诺,将于7月16日在巴西利亚与金砖国家及南美国家首脑举行会晤。
西方的声音不再是决定性的
《金砖峰会反映全新国际政治架构》,《印度教徒报》13日以此为题说,金砖国家面积占世界1/4以上,人口占全球人口四成,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之和高达24万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称,这家新银行将首次挑战美国在战后多边贷款机构中的主导地位。德国之声也认为,金砖国家在政治上致力于改变美国称霸的全球秩序。由于酝酿成立的金融机构将打破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当时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因此使得此次峰会成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金砖国家设立开发银行以及储备货币基金并非是要挑战西方,而是由于美国主导的多边贷款机构一直以来拒绝就提升新兴发展国家在IMF以及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进行改革,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超过英法,但是在IMF的投票权还不如英法两国。《华尔街日报》称,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几年来一直尝试对IMF和WB进行改革,增加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但是鲜有成功。新开发银行的成立是金砖国家对现有多边金融机构改革迟缓作出的反应之一。
俄罗斯之声12日称,欧洲的危机、美国经济的困难表明,西方的声音不再是决定性的。俄经济专家尼古拉耶夫认为,未来金砖进一步扩大将会超过G7在世界的地位。路透社称,金砖集团站在一组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越来越心存不满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他们抱怨IMF和世界银行开出紧缩政策的条件才能换取贷款,而在行动上只是提供少量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美国和欧洲创立的以建立货币秩序为目的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金砖五国尝试在国际货币基金框架内增加影响力的努力失败后,新开发银行和储备基金的提议衍然而生。《金融时报》认为,它的成立对美国政策制定者是一个提醒:现有多边机构需要改革,以适应全球经济重心转向发展中世界的现实。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副主席朗哈默尔(Rolf Langhammer)也认为,这家开发银行更像是一个向工业国家发出的政治信号:“金砖五国希望能够摆脱——像他们所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发号施令,同时也独立于老牌工业国家掌控的地区开发银行。”
上海《文汇报》称,二战结束以来,由美欧日等西方大国主导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片面强调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以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华盛顿共识”,这实际上反映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垄断性权力。如今金砖五国设立开发银行正是打破发达国家垄断的开始,所以《文汇报》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意义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建设方面。而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凯文·加拉格尔更是将金砖峰会与“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其在《全球主义者》网络杂志撰文称,如果他们(金砖国家)不犯与其他——主要是西方范例——相同的错误,金砖国家发展银行和货币储备库在里约热内卢启动之日,金砖国家就可以、也应该形成“里约”共识了。
金砖重建国际秩序难不难?
不过对于此,《金融时报》有着不同的看法。在金砖国家即将召开,开发银行的具体情况即将公之于众的时候,《金融时报》15日发表题为《金砖集团拟重建国际秩序很难》的社评,认为这五个国家没有多少共同点,金砖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分散,不具备地缘上的亲近。而且国家之间规模差异巨大,不属于同一重量级,其中中国经济规模是南非的24倍,这意味着金砖集团很难实现内部权力的公平分配。文章最后指出,对金砖集团的五个成员国来说,他们能否团结起来组建某种实体,而不只是停留在由首字母组成的一个概念,仍有待证明。此外,《纽约时报》也提醒,金砖国家还将面临诸如经济增长放缓等挑战。
而同日的《环球时报》社评大有与《金融时报》唱对台戏的架势。《环球时报》的社评标题是《“金砖”机制契合实际何怪之有》,社评针对的对象恰恰就是《金融时报》这类唱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西方媒体。社评称,西方舆论对金砖国家合作的动向表现出两种彼此矛盾的态度,一是不安,二是蔑视。
舆论唱衰“金砖”,折射了一些西方精英的焦虑。它们理解不了发展对金砖国家是多么重要,它们的兴趣点同新兴国家相距很远。
社评认为金砖国家组织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合作与发展,而西方圈外广大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愿望绵延不绝,这样的契合预示了前途。社评最后称,其实西方舆论还是很在意金砖组织的动向的。金砖银行是补充,也会带来一份竞争,而西方既得利益集团似乎已对竞争很不习惯。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媒体都能够像《金融时报》那样淡定,不看好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储备货币基金的未来,《纽约时报》就称金砖国家新设立的两大金融机构挑战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力。新开发银行以及应急储备基金反映了一种试图建立新的全球经济框架的野心。美联社也认为,金砖国家强推的开发银行挑战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后两者太过于以欧美为中心了。以经济新闻为主的彭博社也表示,这两大举措提供了从世界银行和IMF融资的替代选择。彭博社还发表题为《世界银行的终结?》的评论文章,金砖国家对西方国家掌握的国际金融体系支柱性机构的挑战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姿态:这是威胁也是讨价还价的工具。文章称,金砖国家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到新的机构而不是已经存在的机构当中表明他们改变体系的行动是认真的。放弃战后金融体系的威胁是真实的,除非现有的金融体系迅速地改变。
虽然目前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储备货币基金的规模和重要性将无法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抗衡。但在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取贷款的地方,正如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一样,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时候,美国就可以给那些想要获取贷款的国家提出严苛的条件,要么实施紧缩政策,要么进行政治改革,有时候贷款还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条件还可以放松,比如这一次给乌克兰的贷款,就明显不符合IMF贷款的标准,但是依然被通过。如今,国际社会可以考虑从金砖国家这里获取贷款,就可以不需要看美国的脸色。正如完全竞争的市场,获益的将是消费者,金砖国家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国际贷款市场的竞争,最终获益的将是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