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大运河整体申遗八年终圆梦(组图)
日期: 14年07月2期
大运河整体申遗八年终圆梦(组图)

中国大运河,贯穿中国南北的华夏民族的血脉;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大通道,乃至东西方文明沟通和交流的象征。6月22日,这两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到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

中国是世界上开凿运河时间最早的国家,公元前486年,中国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在扬州开邗沟,筑邗城,兴建世界第一条运河,后经历代修建,形成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大运河申遗8年终获成功

从2006年,国家做出大运河申遗决定到申遗成功历时8年,其间经历了重重困难。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原主任顾风说,从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性来讲,其地位不容怀疑,世界也是肯定的。但真正开始申遗,对照世遗的标准,具体到各个申遗的点、段来看,还是有许多很大差距的地方。

2011年开始,大运河联合申遗完成了统一价值预警平台、制定了专门大运河的法律保护条例、统一的规划文本、申遗文本等一系列繁琐工作。2013年初,国家文物局上报了申遗资料。

大运河申遗具有其特殊性,它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又是8个省市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的联合申报,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申遗成功是一次集体梦想的实现。”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冬冰说。

大运河申遗成功27城市圆世遗梦

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时期都曾经历过大规模兴建。

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这些遗产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263公顷。

专家点评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曾亲身参与大运河、丝绸之路的申遗推动。

中国大运河与丝绸之路是自从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诞生以后,评审的最大的两个项目。它们将带来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革新性的认知飞跃。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项目至少从六个方面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过去是保护文化要素的东西,今天是保护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遗产;过去只保护那些静态的遗产比如长城等等,大运河是流淌的,还在使用的,让人们认识到活态的遗产也要保护;过去保护的是一个点、一个面,比如一个桥、一个塔、一个古建筑群、一个历史村镇……这次是一条线,并且是上千公里的线;过去保护的是古代的、近代的,如今要保护当代的,今天中国的水利、交通部门为了改造大运河,对大运河新做的那些加强功能的贡献,仍然是未来的遗产,人们认识到要为未来保护今天;过去保护宫殿、古建筑群、寺庙等纪念性建筑,今天大运河、丝绸之路沿途的那些民间民俗的工业遗产、老字号、乡土建筑等都将得到保护;过去保护的是物质要素,今天大运河、丝绸之路带来的是非物质要素保护的观念—这两项成功申遗的文化遗产将带来世界文化遗产领域人们认知的革新。

后续的保护工作是个沉重的话题。申遗成功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承担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开始世界遗产的监测。毕竟保护是我们最重要的申遗目的。

大运河保障发展体现智慧决心勇气

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的代表对大运河给出了高度评价。各成员国代表一致赞同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上有法国米迪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等共7条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的独特个性符号便是漕运,即财富和文化经由大运河集中、流动、再分配。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1]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2]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5396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