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石)2014年6月10日-6月13日,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展出了在日华人篆刻家、书法家扶风閣主人马燕平收集的扶风阁藏“中国书法拓本展”。
在这次“中国书法拓本展”中,展出了马燕平在几十年中投巨资收集的从西周到元代的87种、139枚拓本,其中书法拓本77种,124枚。展品中有许多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展出结束后,马燕平先生向中文导报记者谈了他收集中国拓本和出展的感想。
马燕平说:在未发明印刷术之前的古代,读书人想要得到一部书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自从西汉发明了纸,东汉的蔡伦做了改良(墨发明的更早,在甲骨上己有痕迹),催生了拓本,解决了大量复制,偏远传递的问题,同时也维护了文字的统一性,文章的正确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发展和飞跃。
拓本使中华文明,甚至使人类文明,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汉字也因此得以启蒙了亚洲的文字发明。据日本已故书法家饭岛春敬先生的考证:王右军的《十七帖》,可能就是平假名的起源。
扶风阁藏拓本展,展出了自西周至元代青铜器-碑-刻石-摩崖的拓本,以汉、魏为主,唐辅之。
进口处一组12点为近30年内新发现的汉碑-刻石拓本之中,3点为西汉之物,其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西汉苏马湾界域摩崖刻石、羊窝头刻石拓本尺幅之大,气势之雄伟,令人震惊,刘注陵塞石刻铭称“第百上石”,为公元前“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成语出色的范例,其中有5点定为国宝,倍受书家学者关注。国学院大学的金子修一先生及弟子连日来访摄影取材。
汉碑、摩崖之中以《嵩山三闕》、《石门三大品》(颂、铭、杨淮表)《刑徒砖》突出汉代书法之潇洒;《龙门十二品》、《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帝后礼佛图》体现了北魏精髓;北周《铁山石颂》、北齐《如是我问》展示了佛教徒的虔诚,
大唐颜真卿所书《殷夫人》、《家朝》之雄浑,欧阳询所书《皇甫诞》之书卷气,辽砖刻字所现契丹文字之神秘……
西泠印社驻日本代表林晖先生赞不绝口地说:“书之重镇俱在!”特意合影留念。
旧拓之中以民国精拓《高勾丽好大王碑》(4枚),最为夺目,无“掉肉”、不“失群”,不但国内有朋光临,日本著名书家不远千里来场者也大有人在。书法家之外光临者还有横浜历史博物馆馆长铃木靖民先生,墨之美术馆馆长滨崎道子女士,及研究朝鲜文字、历史的早稻田大学的桥本繁先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