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记者 杨文凯
[编者按] 2014年9月9日,日本中华总商会(CCCJ)将迎来成立15周年纪念日。本月13日,CCCJ上海联谊会正式成立。回首这整整15年的岁月,日本中华总商会凝聚了大批企业精英和商会骨干、团结并影响了广大在日华商,在不断壮大组织规模的同时,建立了高效的运营机制,发展成为日本最有代表并最具实力的华人社团。在中日两国获得广泛认可,在全球华人社会里也树立了一面独特的品牌。日本中华总商会严浩会长近日接受《中文导报》记者专访,回顾总结了日本中华总商会走过的15年历程,表达了推动总商会持续发展、走向新阶段的良好愿望。
严浩首先回顾了自己与总商会的因缘。他说:日本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99年9月9日,一晃15年快要过去了。在成立大会那天我在台上做了总商会筹备工作报告,记得那份工作报告是我自己动手写的,然后一张一张把手写的原稿传真到当时设在交通银行东京支行的总商会筹备办公室。
说实话,在1999年以前我是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经营上面。我参与到总商会,老实说并不是很主动的,当初受到邀请,碍于情面。但既然参与进去了,就会有些想法,希望总商会的活动有点积极的意义,不然就会停留在吃饭、喝酒、交友的水平。
日本中华总商会成立15年来,依靠一批热心人渐渐形成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过去,在日华人游离于世界华侨华人社会之外,参与意识比较薄弱。日本中华总商会成立后不久便以团队组织的方式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华商大会,开始了解并产生了社团发展的一些基本理念。我一直讲,日本中华总商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三个关键词:“商”、“中华”、“日本”。国家遵循宪法,商家遵循商道。今天,关于商道,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多强调一下。
严浩表示,首先,中华总商会要以“商”为基础,坚持在商言商、以商养商。中国传统的社会序列是封建性的“士农工商”,商家的地位并不高,不如知识分子那样受人尊敬,商德意识薄弱。即使在今天,商家在中国还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一方面,商依附于官,即经济界依附于政治,所以中国人生意做大以后都希望当“红顶商人”,变为政商;另一方面,很多中国人以为做企业就是要赚钱当大老板,经营意识和商务运作机制远远跟不上世界现代的商业常规常识。事实上,商界在世界先进国家里都占据主流社会,真正的商界要有自立能力和自律机制,这样的“重商主义”值得推广宣传。
先进国家都有世界性的跨国大公司,这些公司创造财富,更创造新的价值观和社会消费文化,形成企业内部制衡监督机制和独特的企业文化、人文精神。日本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很大一部分得助于像三菱、住友、丰田、日立、松下、东芝这样的大企业,他们需要对社会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中华总商会需要讲究商道,从思想认识到实践都应不断提高“商”的水平。社团和企业一样,不一定做大,但一定要追求自立和自律,才能树立品牌,发展久远。
其次,不言而喻,总商会理应突显“中华”内涵,与祖(籍)国展开合作,也与全球华侨华人进行交流,用好中华背景资源,促进中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其三,总商会同时要用好“日本”的资源,立足日本、了解融入日本社会,熟悉日本经济界企业界的运作原理,充分发挥居住国日本的人脉关系和各类优势资源,为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做贡献。尤其在中日经济技术交流方面,总商会和会员企业大都靠企业力量去投入运作,这无疑显示了总商会的特点和优势。
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以上思路,使得日本中华总商会这15年间吸引了很多会员单位加入其中,并陶冶了一批骨干分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产,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如同经营企业一样,一般来说10至15年是打基础的阶段。目前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大陆,都认可了日本中华总商会这个社团,这是来自外部的积极评价。回顾总商会的15年,做了大大小小的事,走了风风雨雨的路,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确实不易,尽管其间也有些摩擦和碰撞,但最后达成了大团结的局面,令人欣慰。总商会的组织运作逐步形成良好机制,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以说日本中华总商会代表了日本最主流的华侨华人经济,对内对外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展望未来,严浩颇有信心。他说,从三到五年的中期规划来看,到中华总商会成立20周年之前,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社团发展需要持续性,从个人到企业的投入与获取要相匹配,做事情要有积极意义。那么,今后总商会的工作如何开展才能更有意义呢?
第一步从实事做起,让总商会的会员得到实惠。大家汇聚在总商会旗下做事当然需要热情,但光凭热情也不行,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回报。1、通过学习班、研讨会、企业参观等活动,让会员在总商会可以交到朋友、学到知识和新的经营技巧;2、总商会的会员藏龙卧虎,加入总商会能激发会员的上进心,积极促进横向联系可以扩大社会资源、获得商机;3、实现荣誉分享,让理事会和干事会成员代表总商会走出去,与国内外机构加强互动,这也反映出一个社团组织的成熟度;4、提供日常沟通交流平台,创造契机,为企业传承续代的大计做出准备预案;5、在中日企业交流过程中,总商会不能停留在迎来送往的接待层面,而是提倡以商养商、寻找商机,汇聚众人的力量办成几桩凭一家企业的力量是办不成的大事业,并让投入者获得红利,这才有益于总商会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在总商会成立20周年的时候,希望能有一个看得见的象征事物,比方说建设总商会本部大楼或设立总商会的会员制俱乐部、总商会年度商业大奖等等,总之是可以发挥标杆作用的东西。虽然眼下还只是一种设想,但总商会可以提出想法,以现有力量策划,以商务模式运作,目的就是让在日华侨华人感受到成为总商会会员是一件上档次、有荣誉自豪感的事情。
严浩表示,中华总商会现有三百多家会员单位,但是远远不够,至少可以翻一倍,达到五、六百家规模则更具代表性。总商会正在进行组织建设,借鉴控股公司模式,建立总会与分会机制,让更多人成为主人翁来参与到总商会的活动运作中。这样有利于明确责任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更有层次地做事情。
日本中华总商会的成立不是靠心血来潮,其发展需要运作机制的创新和不断完善。我想未来三、五年是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在现有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以上这些事情,日本中华总商会必将变得更加成熟,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编者按] 2014年9月9日,日本中华总商会(CCCJ)将迎来成立15周年纪念日。本月13日,CCCJ上海联谊会正式成立。回首这整整15年的岁月,日本中华总商会凝聚了大批企业精英和商会骨干、团结并影响了广大在日华商,在不断壮大组织规模的同时,建立了高效的运营机制,发展成为日本最有代表并最具实力的华人社团。在中日两国获得广泛认可,在全球华人社会里也树立了一面独特的品牌。日本中华总商会严浩会长近日接受《中文导报》记者专访,回顾总结了日本中华总商会走过的15年历程,表达了推动总商会持续发展、走向新阶段的良好愿望。
严浩首先回顾了自己与总商会的因缘。他说:日本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99年9月9日,一晃15年快要过去了。在成立大会那天我在台上做了总商会筹备工作报告,记得那份工作报告是我自己动手写的,然后一张一张把手写的原稿传真到当时设在交通银行东京支行的总商会筹备办公室。
说实话,在1999年以前我是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经营上面。我参与到总商会,老实说并不是很主动的,当初受到邀请,碍于情面。但既然参与进去了,就会有些想法,希望总商会的活动有点积极的意义,不然就会停留在吃饭、喝酒、交友的水平。
日本中华总商会成立15年来,依靠一批热心人渐渐形成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过去,在日华人游离于世界华侨华人社会之外,参与意识比较薄弱。日本中华总商会成立后不久便以团队组织的方式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华商大会,开始了解并产生了社团发展的一些基本理念。我一直讲,日本中华总商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三个关键词:“商”、“中华”、“日本”。国家遵循宪法,商家遵循商道。今天,关于商道,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多强调一下。
严浩表示,首先,中华总商会要以“商”为基础,坚持在商言商、以商养商。中国传统的社会序列是封建性的“士农工商”,商家的地位并不高,不如知识分子那样受人尊敬,商德意识薄弱。即使在今天,商家在中国还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一方面,商依附于官,即经济界依附于政治,所以中国人生意做大以后都希望当“红顶商人”,变为政商;另一方面,很多中国人以为做企业就是要赚钱当大老板,经营意识和商务运作机制远远跟不上世界现代的商业常规常识。事实上,商界在世界先进国家里都占据主流社会,真正的商界要有自立能力和自律机制,这样的“重商主义”值得推广宣传。
先进国家都有世界性的跨国大公司,这些公司创造财富,更创造新的价值观和社会消费文化,形成企业内部制衡监督机制和独特的企业文化、人文精神。日本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很大一部分得助于像三菱、住友、丰田、日立、松下、东芝这样的大企业,他们需要对社会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中华总商会需要讲究商道,从思想认识到实践都应不断提高“商”的水平。社团和企业一样,不一定做大,但一定要追求自立和自律,才能树立品牌,发展久远。
其次,不言而喻,总商会理应突显“中华”内涵,与祖(籍)国展开合作,也与全球华侨华人进行交流,用好中华背景资源,促进中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其三,总商会同时要用好“日本”的资源,立足日本、了解融入日本社会,熟悉日本经济界企业界的运作原理,充分发挥居住国日本的人脉关系和各类优势资源,为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做贡献。尤其在中日经济技术交流方面,总商会和会员企业大都靠企业力量去投入运作,这无疑显示了总商会的特点和优势。
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以上思路,使得日本中华总商会这15年间吸引了很多会员单位加入其中,并陶冶了一批骨干分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产,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如同经营企业一样,一般来说10至15年是打基础的阶段。目前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大陆,都认可了日本中华总商会这个社团,这是来自外部的积极评价。回顾总商会的15年,做了大大小小的事,走了风风雨雨的路,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确实不易,尽管其间也有些摩擦和碰撞,但最后达成了大团结的局面,令人欣慰。总商会的组织运作逐步形成良好机制,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以说日本中华总商会代表了日本最主流的华侨华人经济,对内对外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展望未来,严浩颇有信心。他说,从三到五年的中期规划来看,到中华总商会成立20周年之前,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社团发展需要持续性,从个人到企业的投入与获取要相匹配,做事情要有积极意义。那么,今后总商会的工作如何开展才能更有意义呢?
第一步从实事做起,让总商会的会员得到实惠。大家汇聚在总商会旗下做事当然需要热情,但光凭热情也不行,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回报。1、通过学习班、研讨会、企业参观等活动,让会员在总商会可以交到朋友、学到知识和新的经营技巧;2、总商会的会员藏龙卧虎,加入总商会能激发会员的上进心,积极促进横向联系可以扩大社会资源、获得商机;3、实现荣誉分享,让理事会和干事会成员代表总商会走出去,与国内外机构加强互动,这也反映出一个社团组织的成熟度;4、提供日常沟通交流平台,创造契机,为企业传承续代的大计做出准备预案;5、在中日企业交流过程中,总商会不能停留在迎来送往的接待层面,而是提倡以商养商、寻找商机,汇聚众人的力量办成几桩凭一家企业的力量是办不成的大事业,并让投入者获得红利,这才有益于总商会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在总商会成立20周年的时候,希望能有一个看得见的象征事物,比方说建设总商会本部大楼或设立总商会的会员制俱乐部、总商会年度商业大奖等等,总之是可以发挥标杆作用的东西。虽然眼下还只是一种设想,但总商会可以提出想法,以现有力量策划,以商务模式运作,目的就是让在日华侨华人感受到成为总商会会员是一件上档次、有荣誉自豪感的事情。
严浩表示,中华总商会现有三百多家会员单位,但是远远不够,至少可以翻一倍,达到五、六百家规模则更具代表性。总商会正在进行组织建设,借鉴控股公司模式,建立总会与分会机制,让更多人成为主人翁来参与到总商会的活动运作中。这样有利于明确责任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更有层次地做事情。
日本中华总商会的成立不是靠心血来潮,其发展需要运作机制的创新和不断完善。我想未来三、五年是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在现有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以上这些事情,日本中华总商会必将变得更加成熟,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