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rtz报道,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正在逐步衰落,而东方一个超级大国正在不断崛起;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市场考虑的不是它是否将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而是究竟会是何时。别激动,这说的不是中国,而是80年代的日本。
随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开始急剧升值。结果导致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削弱了日本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但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推动国内需求大增,并在日本掀起了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与房地产(行情 专区)建设的高潮。土地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投机热,投资膨胀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迅猛扩张,股市持续猛烈暴涨,日本经济空前繁荣。但随着日本央行逐步收紧信贷,经济泡沫迅速破裂,日本经济进入了长达十年的衰退期。
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资深中国经济学家Patrick Chovanec表示,近期的中国让人再次联想到80年代末的日本,尽管两国国情差异较大,但二者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此前的出口型经济面临极大困境,因此政府将目光转向国内,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带动经济。但日本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后,资产价格大幅回落,金融体系面临崩溃。而目前中国信贷规模亦处于历史高位,违约事件频发,金融体系面临较大下行风险。
此外,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催生了大量“僵尸银行(行情 专区)”和“僵尸企业”。当时日本政府并未关闭这些银行、企业或对它们进行资本重组,而是通过提供公开或不公开的担保,以及零星的政府纾困,让这些银行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运转。这些“僵尸银行”和“僵尸企业”既无活力,也未倒闭,不但不可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持,还不断地占用着社会资源,极大地阻碍了经济增长。而目前这股“僵尸热”正蔓延至中国,许多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已经到了严重依赖融资输血才能继续经营下去的地步,通过“借新还旧”勉强维持资金链。但随着流动性逐步收紧,这些僵尸企业和银行暗藏的风险不容小觑。
为了更好地理解目前中国经济暗藏的风险,以下是中国与日本经济泡沫前的全面对比:
一、大数据
1.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968年后,日本超越西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2010年名义GDP总量增至5.9万亿美元,超越日本的5.5万亿美元,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十分之一。在经济泡沫破灭前的90年代初,日本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十分之一;中国在2007年亦达到此水平。
3. 全球贸易的十分之一。1986年,日本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的十分之一;中国2010年时达到此水平。
4. 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80年末日本金融体系高度繁荣,世界前五大银行都在日本;而目前全球前三大银行则全在中国,分别是工商银行(行情 股吧 买卖点)、汇丰银行和建设银行(行情 股吧 买卖点)。
二、“日本奇迹”与“中国奇迹”模式较为相似
1. 优先发展出口型工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摧毁了日本基础设施和工业,战后日本政府大力扶持造船、钢铁、汽车、半导体等出口型工业,为日本创造“经济奇迹”奠定基础。
而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步摆脱计划经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对外贸易。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也采取日本式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钢铁、造船等行业。
2. 政府控制金融体系
日本战后之所以能迅速恢复元气,在于资金掌握在政府手中,且资金价格由政府决定,而非市场。大部分银行都控制在日本财政部手中,使其能够更好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此外,存款和贷款利率也并不是由市场供需决定,而是由日本央行决定。
虽然中国正计划放开银行管制,让民营资本介入,并实施利率自由化,但金融体系仍被几大国有银行牢牢控制。且央行制定的存款利率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非常低,但由于缺乏其他投资渠道,中国储蓄率仍然高达50%,这些低吸储蓄被银行再次用来放贷,进一步推涨了信贷规模。
3. 关系型银行业务泛滥
由于受政府控制,日本银行关系型银行业务十分泛滥,每个银行都有一些固定关系客户,对于这些客户来说,贷款并不需要所谓的财务分析。此外,因利率由官方决定,这些银行可谓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在80年代末,全球资产前五的银行都归属日本。
中国方面,由于中国银行(行情 股吧 买卖点)仍然处于政府控制,这些国有银行与国企和政府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因此,银行资金更多地流向国有大型企业以及有利于快速提振GDP的项目,而小企业向获得贷款则困难重重。
三、泡沫风险
1. 广场协议与2008年金融危机
对于日本来说,90年代的经济泡沫主要源于1985年的广场协议。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并达成“广场协议”。1985年-1988年,日元升值近一倍。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扩张性政策,产生了大量的过剩流动性,使得投机盛行。
而对于中国,2008年金融危机则是导致目前信贷规模过度膨胀的重要推手。政府抛出的四万亿,虽然令中国经济并未陷入欧美式衰退,却推涨了经济泡沫,给中国经济留下了巨大隐患。
2. 廉价信贷推高投资需求
为了缓冲日元升值对经济的冲击,日本政府将贴现率从1986年1月的5%降至1987年2月的2.5%。由于流动性被大量释放,大幅刺激了投资需求,并推涨了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和股市。
中国方面,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不但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抛出四万亿救市,这部分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由于资产错配,这些流动性并未流入能创造实际生产力的制造业,而是大量涌入基建和房地产等非生产性行业,且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去年投资贡献了将近一半的GDP,远高于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水平30%。
3. 投机推动新一轮投机
广场协议后,由于日本政府实施的宽松政策以及海外投资渠道的限制,许多日本国内投资者不得不把资金投入到国内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中,推动资产价格飞升。而随着股价上涨,许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筹资,因为这显然比向银行贷款更划算。数据显示,1984-1990五年间,日本企业通过股市募资总额高达6380亿美元。但许多企业资金流充裕,并不缺钱,这些募集来的资金便被企业再度投入到股市和房市中,进行新一轮投机。如此反复,资产价格被越炒越高。
而中国股市在2007年大涨之后,房地产市场随后成为市场新宠,短短几年间,主要城市的房价翻了一番有余。许多企业和投资者纷纷介入房地产市场。一些企业甚至放弃了其核心业务,而进行房地产开发,并用出售房屋后回笼的资金用于新一轮房地产开发,中国房地产价格也随之越炒越高。
4、房地产泡沫暗藏破灭风险
日本银行一般来说贷款更看重抵押资产价值,而不是其能产生的收益,因此房屋无疑是非常理想的抵押品。随着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其作为抵押品的价值也水涨船高,贷款额度也越来越大,而这些贷款往往又被再次用于房地产开发。由于二战以来,日本房地产价格一直都呈上行态势,银行并未意识到坏账风险正在激增。因此,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其带来的灾难不言而喻。
而对于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来说,用房屋作为抵押进行贷款已成为常态,但评估方法被严重扭曲,使得这些房屋抵押品的价值被远远高估。数据显示,将近五分之一的未偿贷款都是房地产贷款,且该数字可能还将进一步上涨,因房地产信贷占新增贷款的比例已达到26%。而规模预计达到4.8万亿的影子银行,将房屋作为抵押品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风险更大。
四、僵尸经济蔓延至中国
“僵尸”一词首先在1987年被用于形容那些靠政府纾困才得以维持的美国银行,随后被用于形容那些无法盈利,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吞噬了经济活力,因为它们消耗了原本可以投入新兴企业和部门的税款、资本和劳动力。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借款者借新债还旧债,是企业苟延残喘。数据显示,至2005年左右,将近30%的基建、房地产、零售、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关企业都属于僵尸企业、日本政府自1993年至2002年的公共投资近90%投入至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毫无进一步发展空间的领域。政府虽然出动了巨额财政,但并未带来经济的长足发展。诺奖得主经济学家莫顿·米勒称,日本“失去的十年”,很大程度是因为盲目救助僵尸企业。
为何银行明知这是个无底洞,还要出手纾困呢?首先,从政治方面来说,这些僵尸企业带来了大量就业,一旦破产,将导致大量人口失业,这是政府不愿看到的,因此对银行施加压力对这些企业进行救助。
其次,从银行方面来说,一旦中断救助,这些企业无疑将面临倒闭风险,这将使银行之前的贷款无法收回。这不但影响银行的利润,还将令银行的坏账准备金面临巨大压力。此外,这还将导致这些企业的其他贷款方纷纷效仿,增加整个经济的下行风险。因此,银行不得不走一步看一步,持续输血这些僵尸企业。
而“僵尸经济”已逐步蔓延至中国。2013年,中国信贷规模同比增长近10%,超过了7.7%的经济增幅。但更糟糕的是,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正在不断下滑,法国兴业银行(行情 股吧 买卖点)分析师姚伟称,中国要实现同等增速,投资规模需较2008年再翻一番,目前这些信贷的每年本金及利息总额已高达GDP的38.6%。
与日本情况相似,中国的资产错配现象也十分严重。大量信贷并未流入最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手中,而是流向盈利能力较低的非生产性行业以及大型国企等。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部分行业生产线过剩,今年企业违约事件频发,许多企业已无力偿还贷款,处于破产边缘,如此前的中诚信托,但政府为了控制信贷风险,不得不出手进行托底。
由于日本在“僵尸企业”上犹豫不决,使大量富有活力的企业丧失机会,并最终吞下苦果。因此,如何遏制“僵尸经济”拖累经济增长,防止日本十年衰退悲剧再度重演,成为除了房地产和金融体系外,中国当局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