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继续升级。
据腾讯科技报 道,为回应2月17日快的打车打出“快的打车奖励永远比同行多1块”每单立减11元,嘀嘀打车也在18日早间宣布将补贴额度调高到12-20元之间。而 18日下午15点,快的火速推出新补贴政策还击。快的表示,原本定于18日开始的每单减免11元现在作废,从18日下午15点开始,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 付款每单最少给乘客减免13元,每天2次。按照“@支付宝”官微消息,每天的10001个免单大奖也提升到15000个。
“永远比对手多补贴1块钱,只要对手调整了,我们的政策就自动调整。” 快的强调。
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这两款打车应用的烧钱战在2013年燃起,于2014年年初愈加白热化。
据《新京报》报道,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车与微信支付发起了乘客打车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的活动。其对手快的打车和支付宝随即跟进,1月21日快的打车也推出司机乘客返单10元的奖励。
2月10日,嘀嘀打车第二轮营销因补贴从每单10元降至5元被业内认为是放缓烧钱。快的打车则表示维持原有每单10元奖励不变。
2月17日,嘀嘀打车宣布与微信支付第三轮营销开始,对乘客、司机的奖励从之前的5元重回10元。嘀嘀打车称,总投入将高达10亿元。
对此,17日下午,快的打车和支付宝立即回应,宣布:“快的打车奖励永远比同行多1块”,2月18日0点起,乘客只要使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立减11元。
该口号一出,18日两家烧钱战再度升级。对于快的18日下午的最新政策回应,嘀嘀打车截至发稿尚未有新政策。
业内认为,表面上两家目前是针对补贴金额“杠上了”,其实还是处于互联网企业竞争常规的“抢地盘”阶段。
据《新闻晨报》 报道,看上去是打车软件之间的一场斗争,背后却是互联网巨头之间的一次角力。 “嘀嘀”打车2014年1月6日宣布新一轮1亿美元融资,腾讯是投资者之一。而“快的”打车2013年12月收购了上海打车软件大黄蜂,阿里巴巴表示将联 合其他财务投资者进行持续投资,巩固市场第一的位置。
背靠阿里腾讯两棵大树,嘀嘀快的放手肉搏。据了解,此前嘀嘀打车第一轮补贴(1月10日至2月9日)的补贴金额为4亿元。嘀嘀打车宣布第三轮营销总金额达10亿元。
不过,据《浙江日报》报道, 嘀嘀快的至今未分出胜负。不过,来自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为41.8%,居行业第一,“嘀嘀”打车39.1%,较第一仅差2个百分点。
“很多用户司机都是冲着补贴去的,对软件本身没有什么忠诚度。这也是烧钱策略退出市场后,打车软件最应该担心的问题。怎么从诱之以利转向理性补贴和培养用户习惯,这才是打车软件的长久之计。”业内专家表示。
据《京华时报》 报道,互联网分析人士孙杰指出,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背后分别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的竞争。但打车软件目前都没找到盈利模式,都是拿着投资人的钱在狂 烧,目的就是短期内获取大量用户,改变全国市场的打车软件格局,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因为只有最后占据市场绝对地位的一方才能最终活下来,所以战争非常惨 烈。一旦市场格局胜负分出,所有补贴势必停止。打车软件还是得回归理性,回到做好产品和服务上来,寻找健康的商业模式才可持续。现在的价格战,其实是双方 产品和服务差距太小导致。
据前述《新闻晨报》报道,资深互联网分析人士洪波表示,“嘀嘀”打车和微信支付、“快的”打车和支付宝钱包的补贴活动,用户要获得补贴就需要绑定银 行卡,通过打车软件,腾讯和阿里首先争夺的是移动支付市场,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同时,“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主要瞄准一线城市的核心人群,这群 用户的价值很高,后续可以进行很多O2O(线上到线下)领域的尝试。
洪波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没有PC端清晰,PC时代,腾讯主要从娱乐游戏赚钱、阿里巴巴主要瞄准电商服务、百度的商业模式是搜索,而在移动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业务交叉越来越多,冲突也会越来越多,不论是打车软件等直接冲突,还是争夺潜在收购对象的间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