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近年来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对于南京大学的同学来说,一定特别有感受,因为在存续中华文化上,你们的校友唐君毅先生贡献不小,故事也最为动人。唐君毅是新儒家的大师,在1940年任教于中央大学哲学系,共计六年的时间。1949年他迁居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人创办“亚洲文商学院”,后来更名为“新亚书院”,在经济状况捉襟见肘的贫困时代,依旧坚持办学,坚持传承中华固有文化。
在中国大陆轻忽中华传统文化的1960年代,他感到十分悲愤与伤痛,以一个飘流异地的中华子孙发出了“花果飘零”的悲叹,形容自己家园中的大树倾倒了,只能委身在他人的园林之下,找一片树荫遮蔽,以求苟全。但是他在中华文化陷入黑暗长夜时,依旧坚强地相信“灵根自植”,呼吁中华儿女重视生命所依所存的历史及本源,只要凭藉着一瓣馨香,把文化理想与道德生命的种子种植在学子的心灵中,中华文化就会根植在世界,传承下去,中华民族也才能得以复兴。这种“花果飘零,灵根自植”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中华儿女,追本溯源,我们要向培养出唐君毅的南京大学致敬。
台湾一直是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地,我们珍惜正体字与传统的典籍,传统的民俗活动像是祭孔、读经、中元普渡、放天灯、蜂炮等等,在在融入台湾日常的市民生活中。在民主、科学与自由的现代价值薰染下,我们开展出一套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它的核心价值就是多元进取、勤奋朴实与诚信包容。
贵校原址南京四牌楼的“六朝松”,历经一千四百多年淬鍊而屹立不摇,以及台湾的中央大学迄今依旧以“松”为象徵,都是体现中华文化不畏霜雪的永恒精神。两岸青年应当可以从历史文化传统的大生命、大根源中汲取养分,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提出更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与思想。同时,更应当一起共同努力振兴民生实力,这应当也是两岸民众共同的梦想。
回首台湾经济奇迹的发展过程中,也要感谢另一位南京大学培养的人才,193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的李国鼎先生,他从1937年七七事变后返国投笔从戎,后来参与了台湾的工业建设、财经政策乃至于扶植尖端科技。在资讯产业还在起步的1979年,李国鼎就高瞻远瞩地在台湾规划设立“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奠定台湾成为资讯科技之岛。可以说南京大学培养了李国鼎,而李国鼎培养了台湾的资讯产业。
传统儒家文化重视“五伦”,也就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许多不属于五伦所界定的关系。因此,李国鼎先生在晚年提出了“第六伦”的观念,提倡在现代社会之中,更需要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大众的“群已关系”,期盼能藉此重建工业化社会中的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规范。
最近我注意到中国大陆有许多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讨论,对于向来重视与珍惜传统文化的台湾民众来说,自然会感到关心。事实上,从唐君毅和李国鼎两人的身上,台湾得到最大的启发莫过于,在迎向现代化与工业文明的同时,应当也要重视精神文明,进而大步迈向公民社会。因此,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努力过程中,台湾民众希望看到的是:
要发展的不只是军事强权,而是以王道精神,促进周边区域的和平;
要增进的不只是经济发展,而是以人本精神,创造富而好礼的社会;
要让中华文化发挥崭新的创意,以软实力影响全世界。
结语:一诚天下动
各位同学,我很喜欢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期待学院中的青年人要能弯下腰、贴近土地,进而实践知识。同样在研究上,我相信两岸的青年都会认同“嚼得菜根”中那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同面对一甲子以来,举凡对日抗战以及两岸互动交流等阶段的事实。
这样的精神,希望能够由南京大学开始,健全各个学科的发展,让我们一同正确理解两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没有隔阂地面对现实,迎向明天。
两岸交流在2008年之后,进入了半世纪以来最为和平与繁荣的一段时光。从事两岸交流工作日久,我要坦白地说,两岸无论在文化、观念与制度上,依旧有相当大的差异,两岸的发展有赖于青年一代共同思索、研究并寻找对策与方向。
南京大学校歌中有这麽一句话:“大哉,一诚天下动!”诚实与诚恳不仅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但是,究竟要投注多少的诚意才能改变世界?究竟要秉持多少的诚心才能开创局势?
我不禁回想起24年前,当我和南京大学的同学在新加坡相遇与相识,我们大家一起认真思辩“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在有限的时间、陌生而又紧张的场域中,双方既是竞争对手,却又想成为至交好友的心情,正是我现在诚挚的心意:相信只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诚意去抚平历史的隔阂,面对现实的差异,才能真正去异求同,开创出未来崭新的格局。
两岸文化、经济与贸易的开放速度,已经不是问题,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两岸交流的宽度与深度能否再加强。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有勇气在自己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正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
各位年轻的朋友们,两岸隔阂有历史的纠葛,有现实的差异,你我的长辈过去在两岸交流上有许多贡献,但是也有他们的局限,而新世代青年身上是没有历史包袱的。两岸要能增进瞭解,携手振兴民族,需要更具创意的青春力量,需要更伟大的宽容智慧,才能够打开一个个难解的心结。
我期待青年世代,能够从学术、研究、文化与经济上的合作互动开始,能培养出更务实的认识与政治互信,才能寻求出真正的共识,承继民族的文化,富裕民众的生活,共同迎向一个更为和谐的两岸关系,这是我衷心的期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