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国家最高科技奖荣获者张存浩:无悔的付出最美丽
日期: 2014/01/10 22:57
来源:光明网

  年过80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接受采访时刚刚从天津赶回北京,他没有为记者在其紧张的日程中执意加入这段“插曲”感到不快,而是在采访前后,反复向记者致歉:“最近日程太紧,真是抱歉,让你在周末加班了。”

  国家需要是他科研的主题

  张存浩1928年生于天津,1947年获得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48年赴美国,先入爱荷华大学、后转入密歇根大学留学。按照他本人和家人共同的计划,他本应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然而,就在1950年,他刚刚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的时候,朝鲜战争打响了。面对紧张的中美关系,张存浩不得不重新权衡自己的留学计划。

  除了异乡越来越浓厚的敌意让人不快,他最担心的是,如果局面持续恶化,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祖国。为了早日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

  1950年,张存浩回国后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参观了大连化物所。大连有许多当时在国际上都属于精良的先进设备,并且正在开展先进的研究项目,于是他决定在这里工作。

  1951年春他谢绝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4所京区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请,辞别了家人,来到大连,正式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

  回顾60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将它分为5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前,每10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他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而其中有个共同目标:为了满足国家需求。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只在玉门有很小的油田,石油资源十分紧张,再加上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燃油形势十分紧张,刚刚被分配到“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的张存浩,毅然接受了大化所时任所长张大煜交下的任务,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的研究中。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激化,迫使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于是张存浩又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的研究。张存浩回忆,当时这方面资料少,国内以往的积累不足,“我们几乎是从头做起,非常艰难”。然而这项工作受到了周恩来、陈毅的高度期许:“这是对我们外交工作的支撑。”

  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中,张存浩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强激光领域的研究。回首当年,张存浩说:“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这是一个全新的前沿高技术,又是一个交叉科学,在当时那种一无资料,二无设备的情况下,起步的确非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国家任务,张存浩再次“改行”。

  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简介

  张存浩,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山东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他是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

  上世纪50年代,张存浩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60年代,他致力于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及发动机的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答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

  上世纪70年代,张存浩开创了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80年代以来,他开拓和引领中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科学》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他还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了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15074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