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冯小刚的年度贺岁喜剧《私人订制》的热映,2013年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逐渐的跨过220亿元大关,较之去年的约170亿增长了约30%,而银幕数量也急剧增至约1.8万张,有专家预测将在一两年之后年度总票房会突破300亿元。不过,一边是繁华的市场发展,另一边则是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影片质量不高、档期预期过热等。
市场:上半年大热下半年退烧
2012年的上半年时,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约80亿元的票房,其中外语片占了六成多;而今年的上半年在《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影响及《西游·降魔篇》、《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作品的带动下,已经达到了将近11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几乎上涨了四成,不过下半年的电影市场整体有些退烧,未能持续上半年般的高速发展,甚至素来非常火热的十二月贺岁档也有点黯淡,这使得今年下半年的票房收入比上半年仅是高出一成左右——在以往几年里,因为下半年包括了暑期档、国庆档、十二月贺岁档,整体票房会比上半年时高出不少。
尽管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在首周时便已经以四天约3.1亿元的成绩打破了国产电影的首周票房记录,但在口碑两极化的影响下,恐怕后继乏力,难以带来十二月贺岁档的较之去年的飞跃性突变,毕竟去年在《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带动下,从十二月中旬开始市场一路飘红。与此同时,与今年上半年的《西游·将魔篇》、《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及《北京遇上西雅图》四部影片相继迈过5亿元大关相比,下半年以来除了《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已经跨过5亿之外,预计也只是《私人订制》与《警察故事2013》两部能够跨过,更何况,在票房收入上也难以与上半年时相比。
今年六月份上映的三部国产片“富二代”(《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及《小时代》)可以说是年度市场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一些国产电影动辄过亿轻辄3亿、4亿,而“富二代”在首周时都表现较为不俗,但在口碑的影响下第三周甚至第二周开始就大跌,如《小时代》的首周票房已经占了总票房的约六成。
与此同时,上半年时虽然只有一部《钢铁侠3》跨过7亿元票房大关,但是下半年的《环太平洋》、《速度与激情6》、《地心引力》、《星际迷航2》等纷纷叫好叫座,票房突破3亿元。
作品:年轻导演崛起,质量参差不齐
作为电影工业体系里的一部分,新导演无疑代表着新生力量,还有未来的希望,在很多国家、地区的电影产业里,电影业发生质变也往往是从新导演开始的。远点来看如法国的“电影新浪潮”、香港电影新浪潮、台湾新电影等,都是在一群年轻电影人的努力带动下掀起的变革,而七十年代时也是在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年轻导演的带动下助推了“新好莱坞”的成熟发展;近点来说,台湾的新导演群体在魏德圣的《海角七号》、林书宇的《九降风》等的影响下异军突起,被焦雄屏大赞为“超过世代”,而韩国在九十年代末时,也是在新导演姜帝圭、朴赞郁等的学习、借鉴好莱坞,并融入个人化的风格后,吸引到大量的本土观众,也带动了本土电影的复兴。无疑的,新导演在不同的地区里都是夹杂着希望的新生力量。
同样的,在内地电影市场,尤其是就近几年的作品来看,一方面是老导演们的“食老本”,如王晶的《大上海》是把九十年代初的一些港片拿来杂糅一起旧瓶装新酒,最近热映的《扫毒》也可以看到不少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影子,另一方面则是新导演的不断涌现,并吸引到主流观众的关注,从数年前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再到后来滕华涛的《失恋33天》、徐峥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赵薇的《致青春》等,这也折射出主流观众品味的变化。
在市场急剧发展的带动下,今年的年轻导演更是辈出,制作出一些备受观众期待、欢迎的作品,郭敬明的两部《小时代》成为以小博大的典型,也意味着主流电影观众的趋向于年轻化,而年底时宁浩的《无人区》、袁锦麟的《风暴》、滕华涛的《等风来》等,则使得这个以往常常是中老年导演纵横的十二月贺岁档,成为了年轻导演的新战场,更何况,从主流观众的口碑来看,冯小刚的《私人订制》明显已经逊色于《无人区》、《风暴》等。
当然,年轻导演的作品在质量上参差不齐,既有像非行的《全民目击》般叫好叫座的作品,也有孙健君的《富春山居图》之类的拼凑式山寨之作。
现象:真伪3D良莠不齐
3D电影在当年《阿凡达》的带动下已经成为了全球的主流现象,如去年的《复仇者联盟》、今年的《钢铁侠3》、《雷神2》等,国产电影也当仁不让的“赶”上了3D电影这趟车,只不过的是很多国产电影打着“3D”(无论真伪)的名号,更多则是良莠不齐,难免给人圈钱的感受。
在今年的11月25日时,由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主办、中央电视台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国际3D技术研讨会及第二届中国立体(3D)影视作品奖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其中由徐克导演的3D动作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获得了电影故事片类最佳影片奖,而《富春山居图》、《白狐》及《金刚王》则获得了优秀奖。应该说,这个奖项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官方的认可,但是从获奖结果来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水下3D制作还是相当好的,但是三部优秀奖的获奖作品,就其3D来看恐怕难以让观众信服,尽管由牛朝阳执导的《白狐》是一部“真3D”电影,但是痕迹过于浓重,反而忽略了观感。
还有更多的国产电影是打着“3D”的旗号忽悠观众,如动画片《郑和1405:魔海寻踪》、惊悚片《步步追魂》等,也折射出国产电影在市场急剧发展的过程里的急功近利。
合拍:类型国家更多元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就不缺合拍片,只是随着政策变化等缘故,在新世纪以前往往只是“协拍”,而2003年的CEPA协议开始实施以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电影合作也慢慢由以香港为主导发展为以内地为主导,且内地与好莱坞的合作、合拍,则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急剧扩张而成为了一股潮流,如今年上映的《钢铁侠3》等。
在过去的数年里,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是主流,不过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些香港导演虽然是北上拍片但是不断的“食老本”,反而未能制作出接地气、受内地观众欢迎的作品,最为典型的是去年十二月贺岁档时,徐峥的导演处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在市场上一路飘红,最后票房突破了12亿元,相比之下,王晶食老本、与刘伟强、文隽合作的《大上海》完全拍成了一部山寨版的《上海风云》,但又缺失当年作品的力度,而既不叫好也不叫座,陈可辛与刘伟强合作的古装动作片《血滴子》也是徒有其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应该说,今年的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合拍片在整体上质量胜过去年不少,由年初时王家卫的多年磨一剑的《一代宗师》到年底的《扫毒》、《风暴》等,其中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还代表香港地区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并入围了前九名;而杜琪峰的《毒战》则是将故事发生的舞台搬到了内地,不仅在故事、叙事、风格等方面延续了杜琪峰过往警匪片的张力,也在力度上可以说是突破了过往国产或合拍的警匪片的一些桎梏。至于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则基本上抹平了“港片”的痕迹,变成了纯粹的“国片”。
此外,内地与好莱坞之间的合作、协拍、合拍,也呈现出不错的势头,如今年五一档上映的《钢铁侠3》,便是一部DMG公司与好莱坞合作的A级科幻动作大片,在全球上叫好叫座,而随后还会有更多的中美合拍片出现,包括一些制作质量不俗的作品,如还在制作中的《功夫熊猫3》、《骇客交锋》等。更何况还会有一些好莱坞的大制作融入中国元素。
前瞻:名导新导共舞
作为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正式的、全面开放的前一年,也是有望年度总票房冲刺300亿元的一年,2014年的国产电影同样是充满着名导的“归来”之作与年轻导演的作品,只不过品质如何则要有待揭晓。
姜文继《让子弹飞》后自编自导自演的《一步之遥》早已成为了明年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而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等影片的叫座不叫好之后,回归之作《归来》能否再起波澜也备受关注;而新导演新作品如陈思诚的《北京爱情故事》电影版、邓超自导自演的《分手大师》、吴京的动作片《战狼》、赵薇继《致青春》后再度与李樯、关锦鹏合作的《放浪记》等。
港台导演与内地的合拍片则是2014年中国电影的一道靓丽风景,既有吴宇森的聚焦历史、时代的史诗剧《太平轮》,也有麦兆辉与庄文强合作的《窃听风云3》、杜琪峰的《单身男女2》与《华丽上班族》,许鞍华(60.1)的《黄金时代》,周显扬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郑保瑞(63.5)的《大闹天宫》,陈德森(69.0)的《一个人的武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