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末,夏威夷大学举行了一场名为“走过东亚的文学─村上春树的阅读现象”学术研讨会。会上不仅安排了村上春树发表演说, 更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者针对东亚的各种村上现象进行热烈讨论。就如研讨会上所强调的, 村上春树俨然在东亚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其读者主要集中于20至40岁之间,而他们甚至连生活方式也开始追求所谓的村上风格。
韩国:净化心灵的旅程
村上春树之所以在韩国受到欢迎,似乎与其社会运动盛行的风气有关。专攻韩国近代文学的金永熙教授(音译) 表示,韩国的村上迷主要集中在20至40多岁之间,而这个世代正好是在60年代出生、并在80年代参与各种学运的“386世代”。他们透过参与社会运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但是这波风潮的沉寂却也让他们失去了心灵寄托。这样的状况与日本60年代末盛行的学生运动风潮十分相似,而那一个被称为“全共斗世代”的时期,更成为村上春树作品中总是悠悠流淌的主旋律。因此金永熙教授分析说道,韩国的村上迷们或许在村上春树的作品里看见了过去的自己。阅读村上春树,对他们而言便是重新找回那段迷失自我、然后探寻自我的心灵旅程。
台湾:超脱现实的村上风格
台湾是日本之外,最早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并进行出版的地区。专攻中国近代文学的裴云助教( 音译) 表示,在1985年出版当时为20岁的读者群现在正好都迈入了40岁, 而这一点跟台湾村上迷的年龄层分布在20至40岁的现象正好一致。此外,裴助教还针对台湾的村上现象补充说道,比起解读村上作品的书,介绍相关作品音乐或生活风格的书更受到读者欢迎。由此看来,村上独特的风格对于台湾的村上迷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专攻日本近代文学的欧契尔信子副教授( 音译) 则表示,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存在着很多关于异世界的描述,也多次出现能与神灵交流之类的角色。简单来说,村上春树的作品建立在了日本与东亚传统的基础之上。
关于这一点,村上春树本人也在回答听众提问时谈道:“相较于欧美习惯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或分类我的作品,东亚读者们因为喜欢所以阅读的特征非常明显。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有文化上的共通点,就这一点而言, 彼此之间更进一步地理解与交流是必要的。”
大陆:村上春树的信徒
90年代末,受到村上春树作品影响的大陆作家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知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同时也是东京大学教授的藤井省三,称呼这样的作家为“小春树”。据藤井研究室中一位来自北京的研究生徐子怡所说,《告别薇安》的作者安妮宝贝就是第一代的“小春树”。她透过模仿《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及故事构架,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进入21世纪之后,村上春树作品在大陆的出版量遽增,同时以“中国大陆的村上春树”、“大陆版村上春树”之名闯荡文坛的年轻作家也不计其数。其中,孔亚雷就曾在专访中表示,自己从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学到了“我不犯人、人不犯我,然后知足地过每一天”的人生哲学。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大陆还出现了如名为“且听风吟”的歌、“村上春树”的面包店、以及“挪威的森林”的公寓等以村上春树相关语汇来命名的现象。徐子怡对此表示,村上春树在大陆已经超越文学的范畴,成为一种时下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