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谭
汪先恩
水边突出的岩石和小石山称谓矶,因而长江两岸有很多矶,最著名的有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和马鞍山采石矶,俗称长江三矶。我心仪最久的是采石矶,因为当年小学课本有毛主席视察马鞍山钢铁厂的文章,马鞍山是建在当涂县采石矶边的新城,一直惦记著。这次乘访问马鞍山侨联机会,终于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马鞍山是安徽的东大门,也是南京的后花园,由于是战略要地,注定小城故事多,地名就很传奇,传说因项羽的马鞍滚到这里化成山而得名,这当然带有神话色彩,而采石矶的故事则相当现实。
采石矶,山丘树高花繁,楼宇古色古香。听了吴南林先生的介绍,沿革的脉络逐渐清晰。采石矶也叫牛渚矶,相传东吴时期在此打井发现五彩石,取其吉祥而得名。采石矶山势险峻,因其拱卫南京,又因江心积沙成洲,江面变窄,故为兵家必争之地,江山易主时往往成为战场。采石矶峭壁千寻,突兀江流,风光绮丽,也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处,李白就多次登临,写下了《横江词》、《牛渚矶》、《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50余首诗篇。身临其境就能理解望天门山的意境,长江大势自西往东流,而在当涂地段却为一江春水向北流;遥望江对面的霸王祠,也就明白了项羽说江东父老而不说江南父老的缘由。
游采石矶最有价值的还是太白楼等纪念李白的建筑群。自古以来到采石矶悼念李白的名人络绎不绝,白居易诗云“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其实采石矶的李白墓是衣冠冢,遗骨葬在该市的青山。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史学界争论未定,而终老在当涂县则无异议。为什么李白钟情于现属安徽的这片山水呢,首先是这里有“相看两不厌”的奇美山水,更有尊文好客的民风,人人似汪伦,李白在这里受到极大尊重。最后终老当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族叔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
看到荀老太太给李白献茭白饭的雕像,心里感到一阵悲凉,令人深思。穷困潦倒的李白因无钱住不起旅馆饭店,在五松山(今铜陵市境内)的荀老太太家借宿,老人献上或是仅有的茭白饭,令李白感激不安,写下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其中讲到“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韩信在年轻时惭漂母还能理解,而李白暮年还如此贫困,不能不说是悲哀。
李白是死后光荣而生前悲哀的代表人物。他的文采,特别是诗才几乎达到历史巅峰,文采飞扬而食难果腹,难以置信。一首《蜀道难》,让贺知章感叹不已,夸他是“谪仙”,意即谪贬的神仙下凡,巧合的是李白一辈子都逃脱不了谪贬的命运。
李白生不逢时,耿直的张九龄罢相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权19年,唐朝人才的仕途几乎断绝,此时玄宗钟情与贵妃玩乐,宠信安禄山和杨国忠奸诈之辈,哪里还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呢。李太白的悲剧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如他的名字一样,其政治智慧太苍白,虽然他曾给人才评委韩荆州写过谦恭的求职信,道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奉承话,老韩也没有推荐他。41岁时在文人道士吴筠的推荐下,好不容易当上翰林院供奉,即皇帝的秘书。写下了歌颂杨玉环的“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美丽歌词。但由于不懂得宫廷潜规则,求富贵又不事权贵,结果不久就只得回归。
安史之乱后期,李白以为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便加入永王李□的团队,自比谢安,咏诗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表达了平叛立功的愿望。但遗憾的是永王没有去打安禄山,而是与他的皇帝哥哥争地盘。同时代诗人高适洞察时局,看出永王必败,紧跟肃宗,结果当上了淮南节度使,而李白在李□被灭后被关进了浔阳监狱,进而长流夜郎,好在途中的白帝城遇大赦,写下《早发白帝城》,希望千里江陵一日还,以还自由之身。自由是自由了,依旧没有人录用,依旧没有钱粮,依旧不能养家,于是踏上了去当涂的路,最后在病中把诗稿交给了李阳冰,使他的诗文永留人间,给天下的父母和老师及书法家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启发,连日本的小学课本中也有李白的《静夜思》文,“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据考证,该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文。生前未得到一毫稿费,却为后世的图书界带来丰厚而不竭的利润。
采石矶,自然与文化融汇一体,魅力四射,李白纪念馆还在扩建。离开采石矶,思绪难宁,大凡给古代贤达修庙宇楼阁比较慷慨,而为当代秀才修住房陋室比较吝啬,如今纪念李白的楼宇不计其数,假如李白活到现在或当今李白式的人才,去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能如愿吗?
也许是沾了李白的灵气,手心似乎发痒,不禁随笔写下《采石矶谒太白楼》
采石江边太白楼,诗仙英名冠王侯。
厚祭先贤容易事,薄待后秀却难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