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五十知天命
日期: 13年07月3期



■ 顾 莉



不惑之年,是在刚来日本两、三年时过的,那时,虽然对这个初次来到的国家和初次接触的语言还不甚了解,但顾不上,因为只想尽快适应周围陌生的环境,想快些融入这个社会的一角。这之后又过了两、三年,似乎渐渐习惯了,也适应了,便重拾年轻时的文学梦,提笔写了一篇《 40岁女人的他乡之旅 》(刊载于《中国女性》杂志2006年8期),以敬佩、羡慕还有不解之笔,记述了几位新结识的华人女性,字里行间也多少流露出自己对未来的憧憬。想不到弹指之间,岁月之手又如此迅速地在柴米油盐、来往匆匆的脚步中把我推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五十知天命这是孔老夫子以自身求学、立身、明道的经历,对人生一个特定阶段及状态的概括。那么,何为知天命?专家学者自有一番理论,可这理论对我这种凡人来讲,有时真是让人一头雾水,品不到真味。而有些人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的命运论,没错可似乎又觉得有些低沉消极。我也曾询问过周围的中、日友人,可百人百解,没有统一定论。经深思后,我觉得,知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的感知,它与人的经历、所处环境乃至思考方式等都有很大关系。一个人在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拼博奋斗,越过了不惑之年的酸甜苦辣,达到了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天命的境界,实在是不易之事。


在国内我按照本该如此的理论从志于学走到而立,本想沿著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走过不惑,走过知天命而达到耳顺。可不曾想就在接近跨入不惑之年时,却选择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这大概也是顺应天命吧!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国度里,我又重返,如今十二、三过去了,虽根本谈不上得好,得稳,但无怨无悔。异国的生活,艰辛不易是现实,可开拓了我的视野,学习了新的知识,结识了好的友人,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孔子在《论语》的最后还有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其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研究专家解释为∶孔子所说的这个知命,就是作为君子建立了一个自我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而这种淡定的力量又从何而来?我曾苦思冥想,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找到了我最赞同的观点,这就是义无返顾的使命感;不怨天、不尤人。据有关资料介绍,孔子就是在50来岁时,奠定了源远流长、影响至今的完整的教育理论基础。


对我而言,不怨天、不尤人还可清楚地理解。但义无返顾的使命感太大了,太重了,我一直以为,那是伟人、名流的事,不是我应该想的。可如今,在即将迈入知天命之门,在异国他乡,我突然顿悟,我的使命感就是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为自己、为他人,还能做些什么?对别人,还有什么用?


虽然在今后的路途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还会有许多纠结的事情,但有了这种属于自己的使命感,也就能主动调整、校正好人生的坐标,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而这种努力决不是强迫自己,而是顺应环境,尽力而为。希望到耳顺之年时,能无怨无悔。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4/14833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