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向东 人们已经开始期待中国企业在财富500强榜单上超过美国的那一刻,就如同当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经济学家马上开始计算何时成为全球第一一样。
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中国依旧沉浸在“赶美超英”的大跃进思维当中不能自拔。这表现为对GDP、投资项目、企业规模以及富豪资产等等排行榜的痴迷和 纠结。2013年财富500强的发布再次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中国已经有95家公司上榜,新上榜18家,新上榜公司的数量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一位。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千亿俱乐部,只有那些体量足够庞大的巨无霸才能进榜。财富500强榜单以公司经营收入为主要的指标,2013年该榜单的营业收入门槛提高到了23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1.78亿元。
比如,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两大石油集团、中国电信、国家电网、中国邮政、中远集团、鞍钢集团等等。虽然他们在中国饱受指责或者亏损经营,但这 并不影响财富围绕着他们继续高速聚集,中央政府需要他们经营国有资产,地方政府需要他们前来投资圈地。95家上榜企业中,有13家金融企业上榜,超过了全 球金融最集中的美国。13家中国金融企业中包括了9家银行和4家保险公司。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更是以1336亿美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球银行业的老大。
这是一份中国经济权势的素描榜:金融、能源、钢铁、地产、汽车以及中国邮政为代表的几家行业垄断者,外加突围而出的联想等7家民营企业,构成了财富 500强榜单中的中国拼图。过去十年间,中国飞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就了这些财富机器;又由它们带领着继续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一路奔跑。银行成为领跑者, 并不断为能源、地产类的大企业提供续航动力。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是:大陆上榜企业总体杠杆率为8.67倍,剔除掉金融企业,中国的非金融上榜企业的杠杆率为4.42倍,而上榜的美国企业为 2.79倍。简单而言,杠杆率意味着企业的负债风险。这意味着,这些晋身全球财富榜的中国企业尽管体量庞大但依旧脆弱。当中国经济开始放缓增长脚步时,面 对萎缩的市场和需求,过高的杠杆率可能会导致从银行到实体企业的恶性传染。
今年上榜的95家中国企业(包括台湾地区企业在内)的平均利润率仅为3.9%,仅有12家企业的利润率达到10%以上,另有11家500强中国企业 在去年出现了亏损。中国已经主动为经济降速,结构转型的转向舵开始发力,去杠杆化操作开始起步,这些都将进一步考验500强榜单中中国现有成员的成色。
财富500强历史的榜单上出现最多公司的两个国家为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企业先是依靠本土经济崛起,然后逐步成长为全球的行业巨头。他们身上有着太多中国企业尚难以复制的商业基因:创新能力、全球化的业务经验、以及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培育出来的非体制性竞争力。
有统计说,全世界只62家公司一直留在财富500强的名单上。有近2000家企业成为这份榜单上的坠落天使,其中包括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曾经的权势巨头,他们有的被对手收购,有的已经支离破碎,还有的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无法预测中国企业能否在2015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500强榜单中企业最多的国家;就像我们无法预测中国何时遭遇日本的“失落的十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样。但这些与中国当下经济增长模式互为寄生的巨头公司,将继续决定中国饱受诟病的商业环境。
《财富》创始人亨利·鲁斯说,“基本上,商业就是我们的文化,因为它就是我们时代的特征。它控制我们的生活……”人们关注财富500强榜单上的中国公司,其实是因为这些公司攫取财富的方式将影响这个国家的商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
能够荣登财富500强榜单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目标。95家上榜公司证明,中国企业登榜有两个捷径:要么成为一个行业的垄断者;要么成为国有体 制庇护下的超大企业。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为这两种路径进一步提供了滋长的环境。华为和联想代表了第三种路径:杀出体制的重围,成为全球市场的竞争者,但过 程艰难而残酷。
企业在财富500强榜单上的分布格局,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也寓意着这个国家的财富分配方式。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中国公司通过第三种路径登榜,而不用成为垄断和国有体制下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