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大学生就业难:过剩还是结构性错配?
日期: 2013/07/12 16:21

胡一帆

虽是炎夏热浪滚滚,但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冰冷。699万名高校毕业生即将离开学校进入市场,创下历史新高。但截至4月,只有35%的毕业生签定就业协议,而 去年同期该数字为47%。智联招聘发布的“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称,上海平均每101人竞争一个岗位,而去年为69人;这一数字在北京为 96人,广州为115人,深圳为109人,苏州为102人。

这种趋势会在未来几年内持续甚至有所加剧,从而导致中国城镇失业率的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原因有多个方面,但不容忽视的是,扭曲的工作期望使择业偏向政府部门与国企、行业间与区域间的劳动力结构性错配以及国民教育结构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配。

扭曲的工作期望使择业偏向政府部门与国企

成为公务员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最向往的选择,因为工作稳定、收入丰厚,还拥有权力。例如,今年公招20839名公务员,报考人数却多达112万,录取率仅 为1.87%,而2003年时这一数字为6.29%。10年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人数已经增加10倍,远远超过同期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三倍的增速。高 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比率也从2003年的4.1%上升至2012年的14.1%。

政府对非公共部门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国有企业常常凭 借其垄断地位提供半公务员的待遇。国有企业往往工资和福利高,工作稳定。2012年,国有企业职工的人均年工资为48357元,而非国有企业仅为 28752元。这个现象几乎遍及所有行业:国有和非国有科研企业的年工资差距最大,其次为采矿以及电力和天然气行业。

除工资外,国有企业职工还可以享受俗称“隐形收入”的巨大福利,包括名目众多的各类津贴和补助、丰厚的医疗保险、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以及住房补贴等。例如,许多国有企业给职工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率可能高达工资的20%,而大部分非国有企业仅达到5%的最低要求。

国 有企业的养老金计划也是另一个吸引点。中国的养老金双轨制意味着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执行两套不同的体制。非国有企业职工连续缴费满15年后,退休时按退 休前一年度当地平均工资的20%,加其个人累计向养老金账户缴存金额的1/120领取月养老金。而国有企业职工与公务员一样,养老金由财政部出资,因此退 休职工可领取退休前工资的80%-100%。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显示,政府或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的年度养老金中值为每年 24000元,而私营企业为18000元。

国有企业在报酬和工作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个巨大吸铁石,导致许多毕业生如果不能进入国有企业宁愿呆在家里。在青岛,平均113人角逐一个国有企业职位,而只有45人竞争一个私营企业职位。

行业间与区域间的劳动力结构性错配

在过去10年内快速发展的金融行业提供了就业市场里最高的收入待遇。截至2011年12月,金融机构员工的平均年收入为81109元,而社会整体平均水平为41799元,制造业员工的平均收入为36665元。

各 个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与基金,还有高杠杆的地产企业成为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和热门去向。为了应对这种需求,各个高校提供了越来越 多的与金融相关的专业,超过了市场的实际需求。比如,2011年经济金融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达到了39.7万人,远远超过了工程与技术专业16.7万 人的毕业生数量。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在技术与生产驱动型发展模式上一路前行,并保持着对这个领域内高教育水平人才的强烈需求。但过度集中的金融与金融相关 行业通过集聚资本、资源与人才的方式空心化了制造业,加剧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除行业之间的错配外,地域错配也是另一个担忧。大部分 的毕业生会倾向于高度发达的东部地区,从而导致对人才需求增加的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短缺。西部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供给比率已经达到了1.16,超过了东部的 1.09和中部的1.08,这个趋势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持续下去。

国民教育结构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配

自 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迅猛,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中国家庭一般对孩子的期望较高,因此努力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教育。对大部分家庭而 言,只要能够承受,读大学是一个必须。这使得扩招后的第一轮高校毕业生数量从1999年的160万猛增至2003年的212万。三年后,这一数字更翻一 番,在2006年达到413万。但数字增加的步伐并未停止,在今年更达到近700万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但中 国经济基本上还属于制造业经济。制造业目前对中国GDP的贡献率高达45%,就业贡献率达30%。对中国103个主要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抽样调查显 示,2013年3月,制造业提供223万个就业岗位需求,占岗位需求总数的36.5%,而2006年时仅为93万。过去七年,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岗位需 求一直保持相对稳定,2013年第一季度为13万。

过度超前的大学教育已经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脱节,呈现高校毕业生过剩而职业和 技校毕业生短缺的局面。高校毕业生过剩已经持续了大约10年。高校毕业生供应从2006年以来一直超过劳动力需求,在2009年超过了职业和技校毕业生的 过剩规模,直到今天仍然处于负区间。与此相反,对职业和技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迅速,在2011年进入劳动力短缺时期。

(本 文作者胡一帆博士, 现任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主管。此前曾任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法盛银行亚洲经济研究主管以及美林证券副总裁及策略师。还曾在香港大学、世界银行 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工作。拥有美国乔治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现为香港六大慈善团体之一的仁爱堂投资委员会成员。文中所述仅 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14817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