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海玲
我18岁时,在一个现在已经倒闭了的日语学校上学,叫做东京语学院。那里结识一对新婚的上海人。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那个女的很漂亮,并且她丈夫会刻图章。在我从语言学校毕业要报考专门学校时,需要有一个图章——香港都是签名,不用图章的。日本人只用图章,不认签名的,所以报考一定要一个“杜”的图章。她先生陆先生,就说帮我刻,我就放学后去他们家,等著他刻给我。他们夫妇还留我一起吃了午饭。然后我拿著图章就直接去学校报名了。
那时候留学生的生活非常清苦简陋,所以他们招待我的午饭,在一个小桌子3人吃的炒鸡蛋等,我一直记得,大家匆匆毕业各有去路,再没联系过。想起他们,总有一种未完成式的心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是真的。20年后,我采访一个画家的时候,看旁边一个男士眼熟,不禁问,是否在东京语学院上过学?陆先生也立即回忆起——当年我是最小的一个。
后来,陆太太也就是刘瑛,那个漂亮的女生和我重逢。她这些年生养两个女儿,自己一直插花。并且创立了在日华人华艺协会。最近她说要回上海居住,给双方老人尽孝。回国前她在日本举办了个展,算是在日本潜心花艺的一个总结。
尽管我完全不懂,但看朋友发来的她这次个展的作品,也觉美丽脱俗,真挚大气,正是花如其人。还有这本《听香》,是她花艺和字画的结集留念。那样精简而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