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沙银华:遗传基因解析普及、再生医学兴起,寿险业怎么办?
日期: 2013/06/13 13:35

作者:沙 银华

本论文获“2012年上海金融业改革发展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一 、生命科学产业悄临,序幕拉开梦幻成真

 20世纪如果说是IT产业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会是生命科学产业的时代。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梦幻着:什么时候人体器官能像机器零部件那样能生产和自由替换;人们因能掌握自己身体的设计图(人体的遗传基因的所有信息)而预知由于遗传而带来的疾病隐患,预测多少年后将会患癌症、糖尿、脑溢血、高血压等各种足以威胁人类生命的各种疾病。
    20世纪90年代末,在生命科学领域,一场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产业在研发当中,该产业的兴起将使人类在20世纪做的各种有关生命科学的科学幻想之梦,得以一一实现。
    这场产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基本支柱,是人类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和引发的再生医学革命万能细胞的发现。生命科学的产业将围绕这两大支柱展开,从而掀开生命产业革命的序幕。
    当前,人们尚沉浸在IT革命带给人们的欢乐之中,尽情地享受着智能电器带给人们的种种成果,而面对这场悄然而至的生命科学产业的兴起,尚无明显察觉。而这场产业革命的到来,必然同前几次的产业革命相同,其后果将直接带来产业界颠覆性的重组。君不见,第一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世界以纺织业为前锋的工业革命,许多传统的手工作坊、老字号店铺纷纷关停并转,巨大的工业群体出现在各个大陆。而20世纪60年代的半导体产业革命,使亚洲的日本抓住了战机,创造出了至今仍令人刮目相看的电器巨头群体。世纪转换之际的IT产业革命,则颠覆性的诞生了微软、苹果、三星等产业界的鳄鱼,将上次产业革命中涌现出来的电子行业的巨头,挤压得体无完肤。
 那么,新兴产业的出现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成果,将对目前的产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保险行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而保险行业将如何应对?本文将尝试着对遗传基因信息破译和再生医学进行简要分析,以求与读者共享。
   
二 、 遗传基因信息破译,生老病死先知先觉

1. 遗传基因全部破译,生命科学革命到来
 2003年6月,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传播开来,美国生命科学的研究机构完成了人类遗传基因信息(genome)(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碱基,每个人拥有30亿对碱基)的全部破译。
 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将意味着,一个人从生下来时所携带的各种遗传基因信息将有可能被解析,从而有可能被自己掌握或有可能被他人掌握。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的信息将一览无遗地为人们所先知先觉,例如,某人的遗传基因信息中,展示了该人的有关癌方面的遗传基因有异常;例如,正常的基因排列为:AGGTTA…CA…,而癌症患者的基因排列为:AGGGTA…CA…,其中有一部分基因有异常。因此,只要掌握自己的遗传基因的全部信息,那么就有可能预知自己遗传方面的疾病所在,大约在多少年之后,将会患某种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癌症、脑溢血等等和遗传有关的疾病。从而势必将引起一场尚未被人们所熟知的新的生物工程的革命,同时也对非生物工程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2008年1月,美国的研究机构利用上述破译技术,对人的遗传基因进行了人工合成,获得成功。这将意味着在地球上完全不存在的新生命的诞生将不是梦幻,该项技术带给人类的将是靠自己的细胞加以分裂诞生新的生命将是可以实现的、可望可及的目标。
 
2.  解析费用天文数字,美启动一千美元计划
 众所周知,人类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取得了成功后,那么解析每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信息和普及利用遗传基因信息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尽管科学进步为人类带来了可望可及的新技术,但是巨额的解析费用让人们又一次陷入窘境。
 为了完全破译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信息,2001年时所需要的设备和各种试剂、解析数据等费用高达1亿美元。2003年,解析费用降低至4000万美元。经过科学家们的一再努力,如今成本已经大幅度下降,现在的解析费用(2012年),已经降到了1万到3万美元之间,解析时间需2周左右。然而,即便如此,如此高额的解析费用,也仅为少数富有阶层享用,仍无法像血液检查那样普及之百姓社会。
 如何降低成本,普及该项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全人类所共同享用,成为极为重要的一项课题。
    2004年,美国在前一年完全破译出人类的遗传基因信息后,立即发起了“1000美元解析人体全部遗传信息”的计划,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预算,研发遗传基因解析设备。

3 . 千美元能解析基因,此将造福普通百姓

 在将近10年的开发中,于今年(2012年)3月,终于从美国传来了捷报,解析费用降低到千美元的分析设备开发成功,将于今年秋天正式开始销售。
 该成功意味着,第一,一千美元(相当于六千多元RMB)的遗传基因的解析价格,将从可望不可及的价格高空中,走入寻常百姓家。解析成本仅为开发时的四万分之一。
 第二,癌症等疑难病症的遗传基因检查只需几个小时的时间。通过解析,即可查明病因的形成机理,并对症治疗。
 第三,可以预计一旦普及之后,各种针对修正或改变遗传基因的治疗法和药物将大量涌现,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基因情况,就像中药处方那样,西药也将因人而异进行制药(个性药),而大批量生产成药(共性药)的产业将会相应减少,而西药房也将变成西药铺或西药加工厂而对症制药。
 人类的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解析)是生物工程的科学家们带给人类社会的礼物。其将引起一场人类历史上新的技术革命。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将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产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商机将无法估量。

三 、 万能细胞发现运用,再生医学将展宏图
 当人们紧密关注genome的动向时,在生命科学界中,另一项重大的医学技术革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1.  ES细胞艰难问世,触及伦理道德底线
 20世纪1998年11月,美国人工合成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简称为:”ES细胞”)获得成功。其是从受精卵中提取、加工制作而成。ES细胞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合成出人的血液、神经、肝脏、胰脏等各种细胞,从而为再生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胚胎干细胞人工合成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生命科学界。
 但是,由于该细胞只能从受精卵中提取,该制作受到数量限制暂且不说,因受精卵已经具备生命的特征,若从受精卵中提取细胞,该受精卵必然体无完肤,遭受毁损,而不再具有生命力。若批量制造ES细胞,则意味着同等批量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因此,其伦理道德上的问题普遍遭到了来自法律界和宗教界的质疑和反对。
 
2 . 万能细胞闪亮登场,奠定再生医疗基础
   2007年11月,日本京都大学传来震惊世界的消息,该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山中伸弥教授,从人的皮肤中,人工合成出万能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为:” iPS细胞”)。
 iPS细胞是从人的皮肤上获取需要的细胞,经其中的4种遗传基因汇合进行培养,而最终获得。因此,该细胞的合成过程,与ES细胞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iPS细胞无ES细胞制那样的伦理道德问题。
 iPS细胞是从人体的皮肤上采集细胞,再进行人工培养、合成而成。与ES细胞是从受精卵上采集细胞不同。由于,iPS细胞避免使用伦理道德上有问题的受精卵为获取干细胞的来源,从而回避了伦理和道德上风险。
 第二,iPS细胞的制作不会像ES细胞制作受到数量限制。
 由于iPS细胞是从人体的皮肤上采集细胞再进行,其资源远比ES细胞以受精卵为采集细胞的丰富,其受限程度低,容易采集。
 第三,由于iPS细胞是从人体的皮肤上采集细胞,不是从受精卵上采集,因此,采集可以从患者本人身上进行,培养出来的人体器官也将更容易移植到患者本人身上。
 根据2012年6月8日日本《读卖新闻》“iPS細胞から肝臓作製…人の臓器で初”(译文: 从iPS细胞中制作出肝脏…首次人内脏器官的制作)的报道,该报道日本的研究小组已经成功培养出人的“微型肝脏”,还培养出一条人的血管。
 再生医学的发展,已经显示人类已经开始从探究生命的奥秘开始,进入到掌握生命奥秘的领域,人类几千年来追求的“长生不老”的梦幻,逐渐清晰起来。实现该梦想,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而是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实现。

四 、 生命科学突破猛进,各国将加快产业化

    在人类遗传基因信息(genome)方面研究发达的美国和日本,目前不仅在加速研究genome普及后的产业化,而且对iPS细胞所带动的再生医学、医疗也给予十分的重视。
    2008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干细胞学会上,对iPS细胞产业化后的市场规模,已经做了预测,当时预测:2008年国际市场的规模为20亿美元,而到25年后的2033年则将达到850亿美元的规模,是2008年的42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1.7倍。
    由于当时并未看到其后数年,在iPS细胞的研究和实用化过程中高速发展的情形。相信今后的国际干细胞学会将对市场的扩展规模会有更准确的估算。
    iPS细胞的诞生地日本,已经在做面向2030年的大发展的准备。根据日本专家预测,
    第一,iPS细胞的实用化,将很大程度上带动世界再生医疗产业迅速发展。
    从iPS细胞中制造各种人体器官,用于人体器官的移植,使得再生医疗产业化,已经可望进入实用化阶段,其产业化的时间表已经开始启动。
    第二,根据解析出来的遗传基因信息(genome),可以对DNA进行操作,从而诞生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利用掌握的遗传基因的信息,同时利用iPS细胞克服癌症等目前无法治愈的难病,也可望其产业化。
    第三,利用遗传基因信息(genome),开发新药也将成为制药业趋之若鹜的研发新药的新渠道。
    在人体中存在着10万种以上的蛋白质,而目前用于医药品开发的仅仅3000种左右,随着遗传基因信息(genome)的成功解析,9万种以上的蛋白质也将逐渐用于制药业的产品开发。那么,适合每个人的,具有个性化的治疗和制药,将成为医学界和制药业的一道新风景线。这种方法不免让人与中医的治疗和处方联想起来,西医,西药也将进入对症下药,随人处方的新境界。
    第四,随着医学的发展,根据遗传基因信息(genome)的解析,若对人体的有问题的遗传基因(DNA)能够进行操作,那么长寿社会将会实现。

五、  人寿保险将遇瓶颈,华丽转身开拓新需

 如前所述,人类的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解析)和iPS细胞的人工合成为基础的再生医学、医疗的发展,将引起人类历史上新产业的兴起。在这场生命科学产业起步伊始,已经将一些重大的课题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
 
1 . 普及解析基因信息,寿险将遇逆向选择
 众所周知,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将意味着,一个人从生下来时所携带的各种遗传基因信息将有可能被解析,从而有可能被自己掌握或有可能被他人掌握。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的信息将一览无余地为人们所先知先觉,从而势必将引起一场尚未被人们所熟知的新的生物工程的革命,也同时对非生物工程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人寿保险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信息被破译会对人寿保险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假定如果当一个人在发现自己的遗传基因中含有在若干年以后会患有绝症的信息时,就以加入人寿保险为例,我们不妨事先做一番预测,观察一下。
 其一,倘若此信息为人寿保险公司所得知,那么人寿保险公司将会拒绝该人加入人寿保险。因为,人寿保险经营的基本理念是建筑在科学地对风险的预测和大数法则之上的。对偶然的、外来的、激烈的保险事故承担保险责任。也就是说,当被保险人遭遇不可抗拒的、外来的、而且是不可预测的风险时而遭受损害的情况下,由保险公司来承担填补被保险人的损失。如果这种风险变为可以预测,可以先知先觉的话,那么,人寿保险公司赖以建立的基础将发生动摇,其唯一的选择是拒绝该人加入保险。因为,保险公司在对每一个加入者所具有的潜在性危险,例如,将来可能发生车祸,可能患有疾病,可能遭遇自然灾害等等进行分析时,将排除某种风险或者有条件的接受某种风险,例如,对正患有绝症者则拒绝,对以前曾经患有非绝症者,则以增加保费的方法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危险选择”的原理。那么,如果人寿保险公司通过目前的体检的方法,要求每一个希望加入保险的人都必须检查遗传基因的话,而企图掌握被保险人的遗传基因信息来进行“危险选择”的话,那么人寿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就面目全非,必须改写。因为,这样的话,就会使人寿保险公司永远处于只赢不亏的境地。显失公平,有违于商业经营的竞争原则。
 其二,如果上述假定的遗传基因信息被保险人事先得知,而人寿保险公司不知的情况下,那么,被保险人有没有向人寿保险公司告知的义务?告知义务的定义本身就是要求投保人将以前存在或现在存在的事实向人寿保险公司如实告知,以便人寿保险公司进行“危险选择”。如果将尚未发生的事情也列入告之范围的话,那么假定投保人故意隐瞒投保之后,被保险公司有所察觉的情况下,而认定为违反告知义务而宣布保险合同无效的话,那么,也将陷入上述的困境之中,有违于现代保险公司的经营原则。
 其三,事实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方面,老天并没有只眷顾人寿保险公司一方,它是公平的,在对人寿保险公司有利的同时,也有对其不利的一面。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遗传基因信息的话,那么,会出现遗传基因信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人,不愿意加入保险,而想加入保险的人都是遗传基因信息中有问题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进行审核体检,选择风险率相同的人加入同类风险的保险为“正向选择”)。那么,人寿保险公司将面临的不是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了,而是将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挑战的局面。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保险公司的经营将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同样如此,以iPS细胞为发端的再生医学、医疗的出现,同样会使人寿保险公司陷于两难境地。人体器官若有问题,可以通过再生医疗来康复,而人的寿命将随着科技进步而延长,那么人寿保险(死亡保险)的经营基础(以自然死亡率为大数法则的计算风险率)将大受影响,传统的人寿保险经营方式将受到挑战,如何维持人寿保险的经营,将会成为经营难题,恐怕需要重新定位人寿保险的经营基础后再来破解此难题。
 
2 . 西方国家修订法律,适应潮流满足新需
 为此,少数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法国、奥地利开始着手制定生命伦理特别法,比利时和丹麦已经修改保险法禁止在人寿保险公司在进行“危险选择”时利用遗传基因信息。英国是保险业界的自主规定,在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后允许保险公司利用该遗传基因信息。但是对购买住房而作为担保的人寿保险则不能采用上述信息。荷兰制定了关于医学审查的特别法,对保险金额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人寿保险,禁止向投保人要求提供遗传基因信息。美国的各个州在加入医疗保险时,也禁止对遗传基因信息的不同持有者采取不平等的措施。
 如果现在要对欧美各国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评论的话,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那些措施不免带有顾此失彼的痕迹。套用国内媒体十分流行的话来说的话,那就是,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是两刃的达摩之剑,即对人类的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引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也同时给人们带来了的烦恼,将给人寿保险业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冲击。如果同比利时和丹麦那样禁止在人寿保险公司在进行“危险选择”时利用遗传基因信息的话,从法律的角度单方面的保护个人的“尚未出现事实的知情权”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隐私权”的话,那么,人寿保险业将面临是巨大的道德风险的挑战,如果不对人寿保险业做彻底的改革的话,那么离整个人寿保险业的全面崩溃将为期不远。
 但是,新的产业出现,毕竟会产生新的需求,人寿保险业也同样如此。无论人类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还是以iPS细胞为发端的再生医学、医疗的产业兴起,对人寿保险而言,都有其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确保各种解析、再生医疗正确实施,避免意外风险的出现,以及各种个人遗传基因信息的合理合法利用,防止滥用,被盗用和泄露等也将成为新产业化之后,需要保险业设计新的产品来应对此种等等需求。
 
3 . 国内各界反响尚微,尽早研究规范行为
 目前,此事尚未在国内的保险实务界和理论界引起反响,但是如果同欧美各国那样尚未对遗传基因信息的利用普及以后,可能会带来怎样的作用和副作用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和论证之前,匆匆忙忙制定一些措施的话,就很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如在充分的分析研究和广泛听取有识人士的见解,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生命伦理的法规,来规范使用遗传基因信息的行为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呼吁国内立法机构及科研机构应有所动作,尽早实现科学立法,以造福人类社会。


図1 iPS细胞和ES细胞的制作和用途(日语图片)

出处:日本文部科学省
http://www.lifescience.mext.go.jp/bioethics/hito_es.htm
 
図2 利用iPS细胞进行器官培养并移植的示意图
 
出处:http://ja.wikipedia.org/wiki/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14770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