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外国导游讲述中国游客有十大特色
日期: 2013/05/29 18:00
外国导游讲述中国游客有十大特色
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被刻“丁××到此一游”事件继续余波荡漾。《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转载的大旗网文章说,其实中国人的旅游团在国外臭名远扬并非新闻。有一位主要跑埃及旅游线的荷兰籍导游时常接待中国旅游团,这位在大学攻读中国历史学的博士生哭着总结了十条“中国游客特色”:

一,中国人缺少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不单单因为外语不好,而是没有聆听意愿,喜欢自己扎堆乱吵吵,到了大英博物馆就找中国陶瓷,到了法国罗浮宫就找张大千齐白石,就如一个农民到了中南海就找热炕是一回事,他们根本没有与其他文化沟通的意愿。

二,中国人到了外国博物馆,各位导游一定要注意管住他们。一是看住他们别用闪光灯照相,二是别让他们偷偷用手触摸作品,三是不要因为在着名作品前霸位置照相,挡住其他游客视线。其实,不论你告诉他们多少次,他们就是不听,说多了他还嫌烦:“不就是爱我们钱吗?多给你小费还不成吗?”

三,在中国游客眼里,似乎一切都是“钱”。你带他们去看英国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陶瓷馆,这些游客总是争论”这个值多少?“”那个值多少?“,甚至还带着国内的拍卖资料做对比,但你问他宋瓷和元瓷有什么区别,他们极少能回答,甚至连其中基本陶瓷文化都不懂,但却说自己有个值上百万的藏品。

四,中国游客最喜欢照相,不论到哪里,也不管别人同意否,对着一个当地陌生人就敢乱拍,对着私人住宅也乱拍,丝毫没有站在对方立场着想。

五,中国游客不但乱拍陌生人,更喜欢自己照相。当导游介绍当地文化时,他们谈自己的五千年历史比这久远;当进入最经典的欧洲和中东古迹时,他们就忙着拍照,然后围在一起打牌,每个人都因此还了“到此一游”的心愿,仅此而已。他们少知性,没有心灵的追求,人生意义仅仅是一种表面的浮光掠影,而其他欧洲和非洲游客都喜欢一边走一边对照手中的旅游指南,品味历史典故。中国游客大多对西方宗教了解很少,很难理解意大利等地的教会文化,更无从了解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伟大作品。

六,中国游客不但轻蔑国外当地法规,而且更轻视本国法律,并且反感别人提醒。有一次一个美国导游带团到张家界,看到一个中国人违规跨过栏杆照相,于是提醒他这属于违规,结果被提醒的人跟踪他很久,忽然趁没人从背后打了他一拳,然后逃之夭夭。不但反骨,而且怯懦。

七,谈到美国机场误点情况时,大家的确感到差强人意,但这也从侧面反应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应对态度。美国人抱怨很小声,更多是急切询问解决方案,即使没有答案也耐心等候,仅仅小声自言自语抱怨。相反,中国人平常在机关里看长官脸色夹着尾巴做人,但在美国机场表现非常“英勇”,最喜欢问赔偿问题。

(苹果论坛图:汪洋批评中国游客素质低 引发网友热议)
八,中国游客如今随地吐痰的确少了,但在座位上旁若无人脱袜子抠脚,把脚丫放在凳子上吃东西,大声吞嚼食品,打喷嚏不用手盖住嘴巴,男人当众光膀子,女人真空穿白线衫,让孩子随地撒尿等等,依然屡教不改。

九,中国游客买奢侈品出手阔气,但给小费很吝啬。许多导游知道中国游客这种脾气,于是报出表面很低的价格,实际上减少很多精彩旅游地点,减少介绍内容,甚至强拉去购物。这让旅游品质在这种相互博弈中越来越差。一般其他国家游客发生这种事情会耐心沟通,但中国游客只看重物品价值高低,对他人劳动服务没感觉和同情心。中国人是个只认牌子不认人的民族。

十,中国游客素质差,人的基本素质依然是这个自称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短板。中国历史悠久没错,但中国人的文明礼貌却太年轻了。

《人民日报》文章则针对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被刻“丁××到此一游”评论说,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图:中国境外旅游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境人数达7000万人次,境外消费690亿元。)
“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整个社会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为此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同样针对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被刻“丁××到此一游”事件,《环球时报》5月29日电说记者在埃及工作生活多年,涂鸦现象在这里并不少见,只是涂鸦地点通常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比如电线杆、大桥护栏等处,极少见到有人在文物古迹上随意写画。埃及旅游局负责国内旅游市场开发的萨伯利处长告诉记者:“埃及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从小就比较强,从某种程度上说,埃及人靠旅游业吃饭,当地人都有保住这个‘金饭碗’的意识。其次,埃及有《文物保护法》,监督民众呵护文物。”

记者发现,埃及官方对中国学生涂鸦一事并未发表有“分量”的评论,只称这件事是不对的、不道德的。埃及当地媒体对此事报道也不多,态度与官方基本一致。

记者在埃及几乎所有重要文物景点能都看到大批“旅游警察”。这些警察不仅要保护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还要监督本国和外国游客,防止他们在文物上信手涂鸦,或有任何破坏或盗窃文物的举动。一经发现,旅游警察有权依法严惩。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部门人士说,到埃及旅游的外国游客,每年达数百万人,他们给埃及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中国学生涂鸦并不是一件罪大恶极的事,没有给埃及文物带来致命伤害。但他也表示,“此事提醒我们,对待外国游客,不能只看重他们为埃及带来多少利益,也要提高他们保护文物的意识,宣传埃及保护文物的法规。”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14747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