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留美幼童足迹探访(组图)
日期: 13年05月2期 评分: 9.80/10
留美幼童足迹探访(组图)
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留美幼童」一书资料)

陆燕萌  文  冯学敏  摄影
 
今年日本的樱花开得早。三月早春,我和先生未及去赏花而去了美国东部,探访有关祖先留美幼童的足迹。
留美幼童的故事发生在140年前,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一个产物。70年代我在国内读书的时候,教科书里有洋务运动这一章,却没有留美幼童这一节。虽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在报刊上提起过容闳,但直到CCTV播放了电视连续剧「留美幼童」之后,这段历史才被大多数的国人所了解。
东京和纽约时差13小时,傍晚从东京出发到纽约还是同一天的傍晚,从东飞到了西,却感觉不到时间的推移。在纽约歇脚之后又坐上了去纽黑文的火车,与在那里的耶鲁大学作访问学者的亚细亚大学容应萸教授会合。容教授是第三批留美幼童容星桥的孙女,和我家是亲戚。容星桥是辛亥革命的支持者,曾为孙中山临时政府总统府高级顾问。

青年时代的容尚谦(「留美幼童」一书资料)

白彬菊教授
 
在纽黑文
 
在容教授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耶鲁大学。这所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名校着实令人震撼。校园呈井字型布局,清洁整齐。中心是最古老的校舍,多幢哥特式的建筑构成了一个极为优雅的学习环境。校区内有车道却没有围墙。每幢楼都以密码管理,没有警卫人员。充满宗教艺术氛围的图书馆让人叹为观止,图书馆采用一流的电脑系统管理,查阅资料居家也可利用。古典建筑与现代化管理融为一体,舒适方便。
在图书馆的东亚文化区我们瞻仰了容闳的纪念像,1854年毕业的容闳是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容教授说,为了能使耶鲁开设中国文化的课程,容闳曾为耶鲁捐赠了很多中国书籍。在图书馆我们还阅览了容闳当时的一些书信手迹,时过百年依旧保存良好。
作为清末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容闳也是中国最初的官费留学生派遣计划的提案者以及具体实行者,由此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是他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鼎力支持下,朝廷批准了派遣留学生的计划。按照容闳的建议,官方制定了具体的条件和步骤,每年选拔30名聪颖儿童,分四批去美国,学期为15年,衣食住行及学费均有国家负担,学成回国后由国家统一分派官职。尽管是这样优越的条件,但为之动心的家长并不多,报名者寥寥无及。因为那时人们对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并不了解,认为“蛮夷之地”不是中国人去的地方。
我的曾外公容尚谦是容闳的侄子,第一批留美幼童。1872年初,容闳亲自来到风气早开的家乡广东和香港募集学生,热切地希望同胞们也能有机会像自己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自己的亲侄子则更为热心。就这样尚谦跟随叔父来到香港,会合其他几个小同乡一起去上海接受出国培训,其中的詹天佑后来成为中国铁路的创始人。
1872年8月12日,第一批30名留美幼童在陈兰彬委员的带领下从上海出发了。幼童们出发前在轮船招商总局大门口有一张合影,照片上着中式正装的孩子们多少带有一点紧张的神情,他们像是一支古老中国的少年探险队。那年尚谦才满9岁,是幼童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我们很想按当年幼童的行程走一趟,无奈目前还没有这样充裕的时间。

作者和白教授、容教授于容闳故居前


作者在推切尔牧师纪念堂
 
在哈特福德

翌日,我们乘坐容闳夫人巴特莱特家的后裔耶鲁大学清史专家白彬菊(Prof Beatrice Bartlett)教授的私家车前往哈特福德探访。哈城是康州的首府,17世纪时新英格兰移民来到现在的马州和康州地区,开拓了康涅狄克河畔肥沃的土地,繁荣了纽黑文港,这一带也叫新英格兰地区。据说在那个时代,这里的人们不仅有着一种勤奋向上的开拓者的精神,与其他新英格兰地区相比,文化教育的程度也比较高。
我们先来到美国大作家马可·吐温的故居前,一幢红色的三层楼房设计得很别致。马可·吐温曾是哈城的居民,著名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在这里撰写的。当地避难山教堂的推切尔牧师是他的挚友,也是他小说中的模特儿。他们是容闳的朋友,留美幼童的支持者。 
接着我们来到维拉德街,这一带步行20分钟之内有一些当年与幼童们有关的房子。维拉德街43号曾是最初的留学生事务局,现在的房子已改建过。白教授告诉我们,从前的房子应该是和隔壁的房子一样,窗户是那种小格子的。当时的留学生事务局名曰:「总理幼童出洋肄业洋局」。在上海福州路上的沪局负责招生和培训,这个洋局则是管理幼童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的。
1874年李鸿章拨款授权容闳在柯林街400号建造了新的洋局大楼,1875年1月,洋局从森那街30号第二个事务局正式迁入此地。从资料上得知,新的事务局有三个楼面和一个地下室,华丽而新颖。和上海的沪局一样既有教室也有宿室,可供75人住宿,是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哥登尔先生设计的,他也是第三批幼童唐绍仪(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的寄宿家庭教师。幼童们除了平时在美国学校学习之外,必须定期到这里来学习四书五经等中国文化。非常遗憾的是,这个地址现在已经改为他用,原来的房子也没有了。
维拉德街54号是事务局的翻译、幼童们的老师邝其照的故居,第一本英汉字典《字典集成》就是由他编撰的。
容闳有两个故居也在这里附近,艾特伍德街16号是他撰写回忆录《西学东渐记》时居住的。几年前我在早稻田大学附近的旧书店里偶尔觅到了这本自传的日文版,其翻译和注释都非常到家,惊喜之余赠送了1本给家乡珠海博物馆收藏。萨简特街284号则是他最后的故居,在此容闳享年84岁。
西带山陵园是一个环境美好的高级陵园,容闳家和夫人巴特莱特家的墓地都在这里。三月的康州尚无多少春意,陵园的草地上还积着前几天下过的春雪。容闳的墓碑前有一块台湾教育部长蒋彦士敬撰的纪念碑。此碑立于1972年8月,为纪念1872年8月幼童留美100周年,及表彰容闳对中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墓碑右侧排列着容闳次子一家的坟墓。次子觐槐出生于美国,病故于上海。觐槐有四个子女,二女儿文真出生在上海,50年代移居美国。按辈份我叫她姑婆,她家和我家感情比较好来往也多。90年代我曾到文真姑婆在纽约的寓所拜访,当时年逾古稀的她还兴致勃勃地陪我出门游览,去了唐人街上以容闳的名字命名的容闳小学,我们曾经一起漫步在纽约中央公园5月的阳光下。我为她的追思会写过一篇祭文,这次我能代表我家为她扫墓感到十分欣慰。此时此刻,我仿佛又看到了她慈祥的笑容,听到她用地道的上海话说:侬来啦 !
当年,先后到达的120名幼童被安排在马州和康州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寄宿学习。尚谦他们第一批幼童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目的地春田城。春田是当时马州西部的一个文化中心。秋高气爽的春田,迎来了一群身穿长袍马褂的东方孩子,个个头顶瓜皮帽、脚蹬厚底缎面布靴,脑后还留着一根长长的发辫。不难想像金发碧眼的美国人会有多么好奇惊讶,猜测他们是男孩还是女孩。
最初尚谦和钟文耀结伴来到麦克林夫人家里寄宿,麦克林夫人是孟松预备学校的英语老师,过去曾教过容闳和黄宽(尚谦夫人的舅父。1857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部,中国西医第一人)。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半,尚谦又搬到哈城的布尔班克家寄宿。这个家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终身难忘。晚年当他回忆起这段生活时说:“我始终把她们看作我的第二母亲,对于她们给予我的关照、对我精神上道德上的指导,以及对我性格形成的影响,我心中充满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这次我们没能找到尚谦寄宿家庭的所在地,但令人高兴的是他曾经就读的西部中学还在原来的地方。
尚谦在西部中学除了必修的课程以外,还选修了音乐、舞蹈和绘画,像海棉一样汲取各种知识。当时马可·吐温的两个女儿也在这个学校就读,他们是同班同学。此外,班上还有金融家摩根的姑姑A·摩根小姐,以及后来在耶鲁大学执教的菲尔普斯教授。同学们曾在一架古老的八音琴伴奏下,一起跳过圆舞曲。
这位菲尔普斯教授后来在他的自传中说了一件有趣的事,他说当时在学校的舞会上,不知何故那些具有东方气质的幼童们总是一些漂亮女生首选的舞伴,使得坐冷板凳的美国男生心里很痛苦。
我想这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吧,新鲜的事、新奇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磁性。在那个时代,和东方人一起跳西方舞,或许会让人感到更加罗曼蒂克。
西部中学毕业后,尚谦考入哈特福德高中。这是一所美国第二古老的中学,创立于1683年。现在这所学校还在,但改建后的哈中已经不是原来的房子和地址了。一百多年毕竟是一个遥远的过去。
我们来到推切尔牧师所在的避难山教堂。这是一座古老的教堂,与过去的照片相比,现在增建了一个尖顶的钟楼,面积也有所扩大。教堂为推切尔牧师设立了一个纪念堂。推切尔牧师在南北战争时当过纽约义勇军的从军牧师,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宗教领袖人物。尚谦对他也十分敬仰。
1881年夏天,幼童们接到召回令要回国了。在巴特莱特家为幼童们举行了一个送别会,推切尔牧师也来了,幼童们签名留念依依惜别。
之后在车站的送别更是难舍难分,10年的朝夕相处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年一群头顶瓜皮帽的少年如今已是仪表堂堂的青年,而且还颇有当地新英格兰绅士的风度,车站上的情景让人错觉是父母要送孩子出远门。
别离本来就令人伤感寂寞,新旧思想、权力斗争的结果导致了15年的留学计划被中止,幼童们不得不提前回国,势必让人更增添了一份哀愁。途中在经过爱荷华的车站时,尚谦给推切尔牧师寄去了一张明信片,他在上面写道:“牧师那天
没有到车站去为中国学生送行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那是我经历过的最令人心碎的场面。”

诞生过几位总统的耶鲁大学法学部


耶鲁大学图书馆内

最初的留学生事务局

 
结尾
 
整个一天我们一路探访,沉浸在当年幼童的世界里,夕阳西下我们又驱车返回纽黑文。虽然还有一些未尽之处,但对那段历史多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想必我的曾外公尚谦也一定会在天国会心地微笑的。
从交谈中得知,白彬菊教授37岁开始学习中文,早期在高中教书。1983年开始在耶鲁大学教授中国近代史,对清史颇有研究。她说,容家的人都很聪明好学,那些幼童很了不起,可惜留学计划中止了。临别时,她亲笔用中文写了一句感言:“很高兴的一天”。
这次探访的全程都是由容应萸教授帮助安排的,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纽约唐人街上的容闳小学

编写英汉词典第一人邝其照的故居

大作家马克·吐温的故居


古老的避难山教堂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4728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