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各车企都把4月20日开幕的上海国际车展作为复活的契机。然而,在对200位参观者的调查中,有6成多的人表示不会购买日本车。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反日,日本车企在商品实力、经营战略上都存在问题。
4月22日,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车展)的第三天。丰田的展位前人潮涌动,似乎宣告走出了始于2012年秋季的低迷。包括面向中国市场的混合动力车“云动双擎Ⅱ”、面向年轻人的6座概念车在内,该公司共展出了52款汽车。展车数量创历史纪录,展位面积也史无先例。
“在2012年北京车展(与上海车展交替举办)之后,一年多来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我们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面对中国及其他各国记者,丰田副会长内山田竹志首先发出了这样的感言。“很多事情”自然是指中日围绕“钓鱼岛”(日本“尖阁诸岛”)主权的对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日游行。
游行队伍砸毁日本车的影像在日本的电视里反复播放,日本大型车企的销量一度跌落到了上年同期的4~5成。随着中日两国的领导人交替和时间的推移,其影响逐渐淡化,到3~4月,日本车的出厂数量终于恢复到了与上年相当的水平。
日产汽车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的总裁中村公泰说:“在2013年,我们打算挑战与总增长相当的增长率”。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将比2012年增加8%,对于现在的日本各大车企来说,要想达到这样的增长率绝非易事。
正因为如此,日本车企才迫切希望在中国最大的车展——上海车展上吹响全面复兴的号角。本田的“本田”、“理念”、“讴歌”3个品牌此次全都发布了新车。马自达也全面刷新主力轿车产品线,新车即将在6月上市。
那么,日本各大车企能否如愿以偿,使在华销量重回增长轨道呢?
反日影响仍存在
“你想买日本车吗?”——4月21日,车展在第二天迎来了15.2万参观者。记者在现场这样直接向中国观众发问。回答者以21~40岁年轻人群为主,共200人,回答者有的是全家,有的是情侣或夫妇。
上海车展 6成观众表示“不买”日本车
回答“想买”的有68人(34%),回答“不想买”的有125人(62%)。想买的只有3成稍多,这个结果是多是少?大家自然有各自的判断,而且这部分人也不见得真的会买日本车。
相反,回答不想买的6成多人估计在准备购买新车时会完全把日本车排除在外,那么留给日企的市场就相当有限了。要想全面走向复兴,就必须让表示不买的客户重新把日本车划入购买对象的范围。那么,从每个人的回答中,都能看出些什么问题来呢?
“绝对不买。我讨厌日本。你是日本记者?”最先接受调查的40多岁男性用强硬的语调反问道。对于不买的理由,表示“讨厌或不喜欢日本”的人占34%;害怕“可能受人非难”的也占到了22%。一位30多岁的男性表示,“2012年9月之后买日本车挺难下决心的”。可见中日关系恶化的影响依然存在,这使日本车在中国的销售蒙上了阴影。
但是,随着调查的进行,不买的其他理由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日本车不安全?
“因为不安全所以不买”。一对20多岁的情侣的回答令笔者不禁怀疑自己的耳朵。仔细一问,对方连比带划地做出了解释:“日本车钢板很薄吧?轻飘飘的,一撞就散架了”。既薄又坚韧的钢板是日本汽车企业和钢铁企业共同努力发展轻量化的成果,浸透着通过车体变形吸收冲击,保护乘员生命的设计理念。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日本车的安全性要低于德国车和美国车。
包括这对情侣的回答在内,因为“产品差”而不买的占到了38%,比“讨厌日本”的还多。一位与丈夫和孩子一同前来参观的20多岁的女性表示,“德国车的外观设计更好,而且也有品牌号召力。下次还买德国车”。她现在开的是大众的“帕萨特”。
要按照消费者的喜好制造商品、宣传性能并且构筑品牌!虽说调查范围仅限于车展会场这个有限的空间,但结果表明,日本车的问题并不只是企业自身无法抗衡的政治问题。
日本企业能否向消费者正确传达使用薄钢板的理由?如果不行,不妨加厚钢板——日本企业要想融入中国,需要的或许正是这种转换思考方式、摆脱旧思维的束缚。
在车展开幕的前一天,也就是19日的晚上,大众公司举办活动,招待中国员工、经销商和媒体,该公司董事长马丁·温特科恩致辞说:“大众不仅是欧洲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再次强调了融入中国市场的态度。
大众开始在中国组装乘用车“桑塔纳”是在30年前的1983年。比丰田在中国启动本地化生产要早17年。现如今,大众已经掌握了中国市场两成份额,到2018年,在中国的产能将比现在增加5成以上,达到400万辆。
在中国培养大量开发人员和销售人员,卖符合中国人需求的汽车。2015年,大众将在地处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设工厂,强化对内陆市场的开拓。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日本各车企的份额本就不及大众和通用汽车,长此以往,差距恐怕会越拉越大。
日本各车企虽然也可以转战东南亚市场,但2013年中国的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2000万辆,这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虽然增长率有所减缓,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市场的年增幅能够达到100万辆。日本企业既然认为自己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强手,就无法放弃中国市场另辟蹊径。
虽说人数不多,但回答想买日本车的人则表示了“燃效性能高”、“环保”等赞许。日本车能否发挥这些优势,进一步深化开发和销售的本地化,成长为反日情绪压不垮的品牌呢?
本田社长伊东孝绅说:“我们在中国的努力还不够。我们不会因为眼前的事情而忽喜忽忧,而是要精心再精心地开发产品。”要想令日本车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日本企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4月22日,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车展)的第三天。丰田的展位前人潮涌动,似乎宣告走出了始于2012年秋季的低迷。包括面向中国市场的混合动力车“云动双擎Ⅱ”、面向年轻人的6座概念车在内,该公司共展出了52款汽车。展车数量创历史纪录,展位面积也史无先例。
“在2012年北京车展(与上海车展交替举办)之后,一年多来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我们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面对中国及其他各国记者,丰田副会长内山田竹志首先发出了这样的感言。“很多事情”自然是指中日围绕“钓鱼岛”(日本“尖阁诸岛”)主权的对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日游行。
游行队伍砸毁日本车的影像在日本的电视里反复播放,日本大型车企的销量一度跌落到了上年同期的4~5成。随着中日两国的领导人交替和时间的推移,其影响逐渐淡化,到3~4月,日本车的出厂数量终于恢复到了与上年相当的水平。
日产汽车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的总裁中村公泰说:“在2013年,我们打算挑战与总增长相当的增长率”。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将比2012年增加8%,对于现在的日本各大车企来说,要想达到这样的增长率绝非易事。
正因为如此,日本车企才迫切希望在中国最大的车展——上海车展上吹响全面复兴的号角。本田的“本田”、“理念”、“讴歌”3个品牌此次全都发布了新车。马自达也全面刷新主力轿车产品线,新车即将在6月上市。
那么,日本各大车企能否如愿以偿,使在华销量重回增长轨道呢?
反日影响仍存在
“你想买日本车吗?”——4月21日,车展在第二天迎来了15.2万参观者。记者在现场这样直接向中国观众发问。回答者以21~40岁年轻人群为主,共200人,回答者有的是全家,有的是情侣或夫妇。
上海车展 6成观众表示“不买”日本车
回答“想买”的有68人(34%),回答“不想买”的有125人(62%)。想买的只有3成稍多,这个结果是多是少?大家自然有各自的判断,而且这部分人也不见得真的会买日本车。
相反,回答不想买的6成多人估计在准备购买新车时会完全把日本车排除在外,那么留给日企的市场就相当有限了。要想全面走向复兴,就必须让表示不买的客户重新把日本车划入购买对象的范围。那么,从每个人的回答中,都能看出些什么问题来呢?
“绝对不买。我讨厌日本。你是日本记者?”最先接受调查的40多岁男性用强硬的语调反问道。对于不买的理由,表示“讨厌或不喜欢日本”的人占34%;害怕“可能受人非难”的也占到了22%。一位30多岁的男性表示,“2012年9月之后买日本车挺难下决心的”。可见中日关系恶化的影响依然存在,这使日本车在中国的销售蒙上了阴影。
但是,随着调查的进行,不买的其他理由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日本车不安全?
“因为不安全所以不买”。一对20多岁的情侣的回答令笔者不禁怀疑自己的耳朵。仔细一问,对方连比带划地做出了解释:“日本车钢板很薄吧?轻飘飘的,一撞就散架了”。既薄又坚韧的钢板是日本汽车企业和钢铁企业共同努力发展轻量化的成果,浸透着通过车体变形吸收冲击,保护乘员生命的设计理念。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日本车的安全性要低于德国车和美国车。
包括这对情侣的回答在内,因为“产品差”而不买的占到了38%,比“讨厌日本”的还多。一位与丈夫和孩子一同前来参观的20多岁的女性表示,“德国车的外观设计更好,而且也有品牌号召力。下次还买德国车”。她现在开的是大众的“帕萨特”。
要按照消费者的喜好制造商品、宣传性能并且构筑品牌!虽说调查范围仅限于车展会场这个有限的空间,但结果表明,日本车的问题并不只是企业自身无法抗衡的政治问题。
日本企业能否向消费者正确传达使用薄钢板的理由?如果不行,不妨加厚钢板——日本企业要想融入中国,需要的或许正是这种转换思考方式、摆脱旧思维的束缚。
在车展开幕的前一天,也就是19日的晚上,大众公司举办活动,招待中国员工、经销商和媒体,该公司董事长马丁·温特科恩致辞说:“大众不仅是欧洲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再次强调了融入中国市场的态度。
大众开始在中国组装乘用车“桑塔纳”是在30年前的1983年。比丰田在中国启动本地化生产要早17年。现如今,大众已经掌握了中国市场两成份额,到2018年,在中国的产能将比现在增加5成以上,达到400万辆。
在中国培养大量开发人员和销售人员,卖符合中国人需求的汽车。2015年,大众将在地处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设工厂,强化对内陆市场的开拓。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日本各车企的份额本就不及大众和通用汽车,长此以往,差距恐怕会越拉越大。
日本各车企虽然也可以转战东南亚市场,但2013年中国的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2000万辆,这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虽然增长率有所减缓,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市场的年增幅能够达到100万辆。日本企业既然认为自己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强手,就无法放弃中国市场另辟蹊径。
虽说人数不多,但回答想买日本车的人则表示了“燃效性能高”、“环保”等赞许。日本车能否发挥这些优势,进一步深化开发和销售的本地化,成长为反日情绪压不垮的品牌呢?
本田社长伊东孝绅说:“我们在中国的努力还不够。我们不会因为眼前的事情而忽喜忽忧,而是要精心再精心地开发产品。”要想令日本车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日本企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