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新闻】中共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4日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以习李为核心的新一届国家领导班子已经敲定。会议宣布,习近平、李源潮分别当选国家主席、副主席,李克强当选国家总理,王毅任外交部长。至此,中国的新领导层开始正式登上中国内政和外交的新舞台。西方媒体对此纷纷予以热议。
美国《外交政策》3月8日发表文章称,即将接替戴秉国的杨洁篪,下一任外交部长王毅将成为白宫最关注的中国外交官。在出任分管外交的国务委员后,杨洁篪将更着眼于大局战略,包括如何推进中国在亚太舞台的影响力;而前驻日大使、国台办主任王毅将成为首位就任该职的“亚洲通”,负责外交政策的执行。
同日,该网站援引消息人士称,在事关国家安全的外交决策方面,习近平将给予了解放军将领们更大的发言权。在中国,重大外交决策并非外交部一手敲定,而是通过中共中央牵头的跨部门机制协调而来,包括外交部、军方、国安局以及能源和商务部门。但据两位熟悉中国外交决策的人士称,在事关国家安全的问题上,习近平给予了解放军将领们更大的发言权。
然而,至少是在象征意义上,上述外交官也能更灵活地应对亚洲最让人不安的冲突点:即中日围绕钓鱼岛的领海主权争端。中共领导人普遍认为,美日同盟的强化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支柱。考虑到这种观念,上述人事变动至少会在形式上影响到中共如何拿捏同美国的关系。
文章认为,杨洁篪接替戴秉国似乎意味着,中国正考虑将对奥巴马的“重返亚太”展现出与此前些微不同的姿态。杨洁篪毕竟是一位美国问题专家,王毅作为前驻日大使,曾成功地推动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06年实现“破冰之旅”。
《华盛顿邮报》3月15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新外教团队反映对美日关系紧张。文章称,中国现任外交部长、前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预计于16日卸任,升为国务委员。中国前驻日大使王毅将接任外交部长一职。中共外交团队的接替意味着,中共开始“认真”处理中美和中日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同美日两国的紧张关系。
文章称,长久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由中共军方和党的领导主导着,而二者的协调失衡有时会使中共外交“紊乱”。一些人希望中国下一代外交政策领导人将着手加强相对薄弱的中国外交部,培养出能和中共中央良好协调沟通,并能在处理外交事务中成为优秀的决策者。
对于中国的战略利益,与他国的外交关系甚至敌对姿态时,一位与中国外交部领导关系密切的中国专家称,中国外交部是收集情报的前沿阵地之一,中国的外交决策都以此为基础。中国外交部同时也是与他国外交官会面、建立与他国互信关系和代表中国利益的主要机构。中国外交部对大局有很大影响。
中国外交团队的接替正值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开拓全球视野之际。新的外交团队将接手中共的“几大难题”。
首要难题在于处理中美之间的“网络纠纷”,华府多次职责,中共军方为针对美国发起的网络袭击的“幕后黑手”。
《华尔街日报》此前发表文章认为,杨洁篪接替戴秉国将继续中国强硬外交。文章称,对众多驻华外交官及外交分析人士而言,杨洁篪接替戴秉国意味着中国近期以来的外交趋势将得到延续,这种外交手法以强硬(assertive)著称,尤其在引发中日、中美紧张局势的领海争端方面。
文章称,这种手法部分是由于中共中央政治局中缺乏外交专家,而25位政治局成员主政领域的既得利益都与外交政策有关。对于杨洁篪面临的调整,文章认为最紧迫的挑战包括:如何管理中美关系,协调军方和国有企业等利益集团的行为。这些利益集团已经成为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参与者,但有时会推动相互冲突的议程。
另外,日本共同社认为,驻日大使转任驻美大使的例子极其罕见。任命“知日派”担任外长和驻美大使的外交要职,习近平领导层的目的或在于从整体上加强对深化同盟关系的日美的外交工作,解决钓鱼岛等问题。报道称,王毅精通日语,是日本问题专家。他曾在安倍晋三第一次任首相期间任驻日大使,与安倍之间有着沟通渠道。
“俄罗斯之声电台”援引俄罗斯观察家的观点报道,习近平的就任看似处于十分成熟的环境之中,实则存在相当多的挑战。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他的领导班子在离任后留下了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习近平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法国《欧洲时报》评论称,自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履职以来,更多把施政焦点放在中国国内,鲜有关于外交事务的论述。纵观习近平在日前集体学习上的讲话,可谓刚柔并济、把握主动,表现出较好的国际视野,也可能成为中国再塑与世界关系中的重要特征。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从习近平近期就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可以得出,中国决不在其所认为的“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上妥协。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政策立场在理论上恪守“和平发展”口号,而通过添加有关权益和核心利益的表述,习近平似乎在暗示,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强硬的姿态。
(亦非 鱼飞 撰稿)
美国《外交政策》3月8日发表文章称,即将接替戴秉国的杨洁篪,下一任外交部长王毅将成为白宫最关注的中国外交官。在出任分管外交的国务委员后,杨洁篪将更着眼于大局战略,包括如何推进中国在亚太舞台的影响力;而前驻日大使、国台办主任王毅将成为首位就任该职的“亚洲通”,负责外交政策的执行。
同日,该网站援引消息人士称,在事关国家安全的外交决策方面,习近平将给予了解放军将领们更大的发言权。在中国,重大外交决策并非外交部一手敲定,而是通过中共中央牵头的跨部门机制协调而来,包括外交部、军方、国安局以及能源和商务部门。但据两位熟悉中国外交决策的人士称,在事关国家安全的问题上,习近平给予了解放军将领们更大的发言权。
然而,至少是在象征意义上,上述外交官也能更灵活地应对亚洲最让人不安的冲突点:即中日围绕钓鱼岛的领海主权争端。中共领导人普遍认为,美日同盟的强化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支柱。考虑到这种观念,上述人事变动至少会在形式上影响到中共如何拿捏同美国的关系。
文章认为,杨洁篪接替戴秉国似乎意味着,中国正考虑将对奥巴马的“重返亚太”展现出与此前些微不同的姿态。杨洁篪毕竟是一位美国问题专家,王毅作为前驻日大使,曾成功地推动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06年实现“破冰之旅”。
《华盛顿邮报》3月15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新外教团队反映对美日关系紧张。文章称,中国现任外交部长、前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预计于16日卸任,升为国务委员。中国前驻日大使王毅将接任外交部长一职。中共外交团队的接替意味着,中共开始“认真”处理中美和中日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同美日两国的紧张关系。
文章称,长久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由中共军方和党的领导主导着,而二者的协调失衡有时会使中共外交“紊乱”。一些人希望中国下一代外交政策领导人将着手加强相对薄弱的中国外交部,培养出能和中共中央良好协调沟通,并能在处理外交事务中成为优秀的决策者。
对于中国的战略利益,与他国的外交关系甚至敌对姿态时,一位与中国外交部领导关系密切的中国专家称,中国外交部是收集情报的前沿阵地之一,中国的外交决策都以此为基础。中国外交部同时也是与他国外交官会面、建立与他国互信关系和代表中国利益的主要机构。中国外交部对大局有很大影响。
中国外交团队的接替正值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开拓全球视野之际。新的外交团队将接手中共的“几大难题”。
首要难题在于处理中美之间的“网络纠纷”,华府多次职责,中共军方为针对美国发起的网络袭击的“幕后黑手”。
《华尔街日报》此前发表文章认为,杨洁篪接替戴秉国将继续中国强硬外交。文章称,对众多驻华外交官及外交分析人士而言,杨洁篪接替戴秉国意味着中国近期以来的外交趋势将得到延续,这种外交手法以强硬(assertive)著称,尤其在引发中日、中美紧张局势的领海争端方面。
文章称,这种手法部分是由于中共中央政治局中缺乏外交专家,而25位政治局成员主政领域的既得利益都与外交政策有关。对于杨洁篪面临的调整,文章认为最紧迫的挑战包括:如何管理中美关系,协调军方和国有企业等利益集团的行为。这些利益集团已经成为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参与者,但有时会推动相互冲突的议程。
另外,日本共同社认为,驻日大使转任驻美大使的例子极其罕见。任命“知日派”担任外长和驻美大使的外交要职,习近平领导层的目的或在于从整体上加强对深化同盟关系的日美的外交工作,解决钓鱼岛等问题。报道称,王毅精通日语,是日本问题专家。他曾在安倍晋三第一次任首相期间任驻日大使,与安倍之间有着沟通渠道。
“俄罗斯之声电台”援引俄罗斯观察家的观点报道,习近平的就任看似处于十分成熟的环境之中,实则存在相当多的挑战。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他的领导班子在离任后留下了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习近平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法国《欧洲时报》评论称,自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履职以来,更多把施政焦点放在中国国内,鲜有关于外交事务的论述。纵观习近平在日前集体学习上的讲话,可谓刚柔并济、把握主动,表现出较好的国际视野,也可能成为中国再塑与世界关系中的重要特征。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从习近平近期就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可以得出,中国决不在其所认为的“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上妥协。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政策立场在理论上恪守“和平发展”口号,而通过添加有关权益和核心利益的表述,习近平似乎在暗示,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强硬的姿态。
(亦非 鱼飞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