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两会看点:行政改革与外交难题
日期: 13年03月1期
两会看点:行政改革与外交难题
胡温和习李同现“两会”主席台,中国最高层完成代际更新。

中文导综合消息(记者 张石)3月3日和5日,中国一年一度的政协和人大“两会”相继开幕,而今年“两会”更由于五年一度的换届而受到关注。 观察家普遍认为,人事变动是这次“两会”的最关注重点;行政改革、反腐与环境问题,是“两会”的核心议题;外交难题,是这次“两会”议论重点。

一、政府换届:习李体制起锚

今年人大会议在3月5日至17日举行,较以往的换届会议减少一天,而出席会议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除了审议各项报告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外,还会投票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

其中最受关注的新一届国家主席选举,将在3月14日进行。同一天还将选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选举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新一届国务院总理将在3月15日诞生。此外,最高法院院长以及最高检察院检察长也在这一天选出。

3月16日,人大会议将决定新一届的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等人选。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议将在3月17日举行,随后新一届中国国家主席将发表首次讲话。而大会闭幕后,新一届国务院总理也将举行上任后的首次记者会。

在“两会”开幕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二中全会,向“两会”提出了“一个方案”和“两份名单”,也就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

观察家普遍认为,人事变动是这次“两会”的最重要议题。媒体预测张高丽、汪洋等将任副总理。预计五名国务委员将分别是中央书记处书记杨晶、中央军委委员常万全、外交部长杨洁篪、公安部长郭声琨以及国资委主任王勇。

第十二届政协会议于3月3日开幕,并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等,于3月12日闭幕。


二、行政改革:大政府走向小政府

基于十八大二中全会提出的“四个分开”,本次“两会”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中国政府在多年运行过程中,职能准确定位、行为规范科学的的问题始终是模糊的,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政府由于机构运行的惯性,往往喜欢将权力收得过紧,管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以至于中央政府会管理很基层和很微观的问题,承担得过多,管理得太宽太细而导致力不从心,本来该管理的反而没有精力去管。所以本次“两会”提出减少对于微观环节的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模式,进行“国务院机构改革”,切实推进以政府向市场放权、中央向地方放权为核心的市场化之路,解决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平衡问题,调整收入分配,抑制收入差异过大趋势,培育中产阶层,放宽社会组织管理,加大和培育公民社会,使之成为执政党、政府与社会的连接器和缓冲阀,并使媒体管理更趋灵活,发挥媒体社会监督作用,法治至上得到充分落实,使法治成为社会底线的守护者。这个改革方案的实现度,将反映习李改革的力度和魄力有多大。

习近平在十八大提出反贪腐后有一些新举措,包括政治局提出的八项规定,“两会”也将提出反贪腐问题。与此相关,“财产申报制度”会成为今年“两会”引人注意的焦点议题。据了解,广东方面副厅级以上的干部已经进行财产申报登记。会不会从广东开始,最后扩展到全国?“两会”怎样处理这个议题备受关注。

三、外交焦点:大有作为掣肘韬光养晦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到底是“温和的熊猫”还是“喷火的巨龙”,备受国际政治人士揣摩。中国与周边邻国间的领土冲突,导致世界的猜测与不安。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在其新书《大师论中美和世界》中也表达了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担忧”,亚洲其它中小国家也担心中国再恢复到早前的那种帝国地位,被当做附属国。因此这次“两会”在外交方面的表述尤其引人注目。

中国的外交政策现在已经从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过度到胡锦涛时代的“韬光养晦,大有作为”,而从最近习近平的发言看,明显继承了胡锦涛时代的外交政策。而“韬光养晦”与“大有作为”是相克还是相生,“大有作为”是“韬光养晦”的“毕业”还是相辅相成?这些问题都牵动着邻国的神经,也是“两会”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共十八大报告在评估国际局势后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利用好这个“机遇期”,需要中国外交增强战略定力、敢于担当,直面挑战,大有作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日前也指出,“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再次阐明“中国梦”追求互利共赢。

在3月4日上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就会议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的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加强硬的姿态,这个差距是存在的。这是一个实际情况,我们要看到这个情况的存在。

傅莹所指的“差距”,就是现实中在许多问题处理上,国际社会觉得中国已十分强硬,从而对中国言行非常敏感,但国内民众仍感强硬不足,有舆论甚至指责中国外交太过“软弱”。这一系列因素的交织,增加了中国外交所面临形势的复杂程度。

但是怎样解决“善邻友好”和“主权纷争”的二律背反?怎样处理国际舆论与国内民意、舆论的悖论?如何让中国外交积极传递和平共赢的“正能量”,而不是令人“谈虎变色”?怎样引导媒体和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从“百年复仇”走向“大而不霸、怀德为远”,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贡献于近邻也贡献于世界?

以上这些,都需要中国新一届政府有外交新思维、新策略、新方法,这也是世界关注本届“两会”的重点之一。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14607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