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日之间因为钓鱼岛问题的争端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有一条新闻其实也相当重要,那就是日本要实施的教育改革。作为安倍内阁的一项重要举措,日本新一届政府设置了“教育再生会议”这一机构,安倍晋三称其目的和功能为“本届内阁最重要的课题——重建日本教育”。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小学生上课日的变化——恢复每周上六天课。这意味着,日本低龄教育10年来的减压教改宣告终结。
效仿美国推行“无压力教育”
日本文科省自2002年4月起,开始施行公立中小学在周六和周日休息的“五天上学制”。在各发达国家中,日本是最晚减除周六这一上课日的国家。伴随着这一改革,日本小学全面向美国式教育学习,推行“无压力教育”。
所谓的“无压力教育”就是大量删除课本教育。实行教改后的日本小学,基本上只上半天课,学生下午在校可以自由选择喜爱的课外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活动,如学习手工制作、学围棋、乐器,及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当初教改的初衷是减轻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培育孩子身体素质和科学文艺素质全面发展。这本身并没有问题,然而很快日本教育界就发现,原本学业能力位居亚洲前列的日本学生,在10年来的学业国际排名中,逐渐落后于韩国和中国香港等。
安倍一上台就要结束“宽松”
比如说,在名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中,这项由国际经合组织进行的调查发现,在3-15岁的儿童学习表现上,韩国孩子一直位居首位,而日本则在阅读素养、信息检索、社会沟通和互联性思考等方面落后很多,数学一项从2000年的榜首跌到2006年的第10。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项测试中,中国上海和浙江等一些地区的评价却在日益上升,2009年首次参加此项测试的上海学生即获得世界第一名,引起国际教育界的轰动,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日本教育界的危机感。
日本教育质量下降的另一种迹象是,日本赴海外留学生也在逐年减少。有日本官员曾忧虑地表示,“像我们这样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果连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了竞争力,还有什么未来可言?”作为一种对策,很多中产阶级宁可承担昂贵学费,也要把孩子送到私立小学,以寻求更优质和严格的学习环境。
安倍内阁在竞选之初,就把结束宽松教改作为主要竞选主张,并写入政权公约,就是看准了日本国民其实对“宽松教育”不买账。上台之后立刻紧锣密鼓地推行“教育再生”,实质上就是终结“一味宽松”的10年教改。
10年教改最幸福的是孩子
回头看日本的10年教改,其实并非没有成果。正是由于过去日本传统教育过于严苛,学习主要靠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压力很大,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也不断出现。10年教改,营造了一个快乐学习的环境,至少在大部分公立小学,孩子们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在上午的课堂学习之后,小学生们就可以展开自主学习,跟着老师去野外考察、做实验、从事手工和体育活动。各种测验和考试大大减少,形式也不再是问卷式,而更多采用调查报告、小作文、小论文等灵活的评价方法。
所以说这10年是日本小学生最开心的时期,我们所见的小学生们,总是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背的书包也很轻。在自我管理、体育锻炼和兴趣培养上,日本小学生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这在PISA冠军的上海是很难看到的。
孩子被社会视为重要财富
在日本小学里,每学年一开始,学校就把本年度身体健康检查的项目、要求、时间以重要通知的形式告知家长并要求配合。每个月都会将每天午餐的菜谱告知家长,以保证学生食物的营养和便于家长的监督。小学里都有完备的体育设施,包括200米跑道以上的操场、游泳池和室内体育馆。还有专门的学生苗圃,供各年级学生种植花草树木。2年级学生就要求必须能跑1000米长跑。
由于少子化,孩子被家庭和社会视为重要财富。在日本东京,每个小学生的胸前都佩戴一个类似手机的“传呼机”,直通警察署和父母的手机。为了防御地震,每个学生还都有一个棉质安全帽,每天上学都必须带着,以备地震时保护头部。所有通往学校的道路都有“通学路”的明显标志,让过往车辆小心行驶。有一些身佩绶带的老年志愿者,在孩子们上学的路口,自动值班,担任交通协理,认真维护交通秩序。而且日本公立小学完全实行就近入学,教学质量高度一致,家长如果让孩子上公立小学,就完全没必要去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