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梁振英的首份《施政报告》,英文版充斥着港式英文和用字不当的问题,一公布便 被香港作家陶杰、立法会议员毛孟靜等人批评。其中,报告主 题“稳中求变.务实为民”,英文译成“Seek Change Maintain Stability Serve the People with Pragmatism”,被指过于冗长,陶杰更指“Seek Change Maintain Stability”完全是“Chinglish”(中式英文)思维,因为又想变又要稳是“共产党思维”,而英文中的“change”是必会带来不稳定, 因此怎么译也不通。
一个地方的语言,从来就不只是语言,也是文化和政治。香港回归以来,语言更成为使用广东话和繁体字的香港人,区别于中国大陆人的方式之一。但近年来陆港矛盾问题接连不断,一些和语言相关的问题也新旧交杂,困扰着香港社会。
例如近来香港一些商店餐厅,招牌菜单只印有英文和简体中文,被认为是纯粹为了迎合大陆 旅客,引起不满。不少人在网上呼吁杯葛,有团体甚至到这些店铺外抗 议,使店家不得不拉下铁门,暂停营业。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残体字”这个给简体字取的绰号已经在香港网民之间普遍流行开来,他们也在面簿 (Facebook)发起“简体字举报”运动,把使用简体字的店铺拍下,照片发布到网上。
除了对“残体字”的批评声未消,港人的网上最 近又出现“匪语”一词。有网民把有别于香港的大陆用语整理成对照表,当中包括大陆的“进行到底”对照香港的“坚持”、“高度评价”对照“颂扬”、“负面消 息”对照“不利传闻”、“上纲上线”对照“罗织罪名”、“人流”对照“堕胎”等等。有网民指这些“匪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与香港对立,呼吁港人不要盲目使 用。对照表在网上热传,据说不少香港新闻工作者都收藏了一份,提醒自己在写新闻时要严格把关。
如果说个别商家为了迎合大陆旅客使用简体 字只是商业行为,那么港府把即将兴建的“戏曲中心”取英文名为“Xiqu Centre”,则难免不被质疑是带头破坏香港的公共语文惯例。预计最快今年底动工的戏曲中心,是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内一座专为粤剧和其他中国戏曲而设的表 演场地。最近有网民从政府新闻稿发现,戏曲中心的英文名对“戏曲”二字的翻译,不是港人惯用的“Chinese Opera”,而是汉语拼音的“Xiqu”。此举引起社会争议后,当局解释是因为有学界人士建议用“Xiqu”作为中国戏曲的英文名,以区分中国戏曲和西 方歌剧,但强调这个英文名只是暂时的工作名称,正式的中英文名尚待研究。
在陆港交流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劣译的政府文件,还是语文的使用习惯逐渐向大陆 靠拢,甚至是个别政治人物玩弄“语言伪术”,都被一些港人视为回 归以后陆港融合的恶果。而“残体字”、“匪语”等含贬义的绰号受香港网民热捧,更反映出香港语文问题的严重程度。近年来,不少学者纷纷发表文章或出书探讨 这方面的问题,例如陈云的“语文保育”系列书籍希望通过拆解他认为已被官商文化操纵的香港语言、以及推广上一辈香港人的传统中文等方式,捍卫香港本土文 化。香港学者林沛理的《玩起中文》、《英文玩家》等著作,则希望通过提高港人的语文水平,加强他们的逻辑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应用经常伴随 权力的痕迹,一成为主流语言,其他语文的价值与运用会随之减退;中国大陆经济与政治实力、乃至日益壮大的文化实力,南下之势有如破竹,在香港回归不到一代 人的时间出现这一现象,几乎无可厚非,也避无可避。香港人在意和要谨守的,除了广东话和繁体字,或许还包括加强对正宗香港中英语文的实力与研究,以及在坚 持不被本土“语言伪术”和大陆意识形态干扰的同时,保持开放和灵活。这是香港语文应用长期以来的优势,也是资产。
一个地方的语言,从来就不只是语言,也是文化和政治。香港回归以来,语言更成为使用广东话和繁体字的香港人,区别于中国大陆人的方式之一。但近年来陆港矛盾问题接连不断,一些和语言相关的问题也新旧交杂,困扰着香港社会。
例如近来香港一些商店餐厅,招牌菜单只印有英文和简体中文,被认为是纯粹为了迎合大陆 旅客,引起不满。不少人在网上呼吁杯葛,有团体甚至到这些店铺外抗 议,使店家不得不拉下铁门,暂停营业。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残体字”这个给简体字取的绰号已经在香港网民之间普遍流行开来,他们也在面簿 (Facebook)发起“简体字举报”运动,把使用简体字的店铺拍下,照片发布到网上。
除了对“残体字”的批评声未消,港人的网上最 近又出现“匪语”一词。有网民把有别于香港的大陆用语整理成对照表,当中包括大陆的“进行到底”对照香港的“坚持”、“高度评价”对照“颂扬”、“负面消 息”对照“不利传闻”、“上纲上线”对照“罗织罪名”、“人流”对照“堕胎”等等。有网民指这些“匪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与香港对立,呼吁港人不要盲目使 用。对照表在网上热传,据说不少香港新闻工作者都收藏了一份,提醒自己在写新闻时要严格把关。
如果说个别商家为了迎合大陆旅客使用简体 字只是商业行为,那么港府把即将兴建的“戏曲中心”取英文名为“Xiqu Centre”,则难免不被质疑是带头破坏香港的公共语文惯例。预计最快今年底动工的戏曲中心,是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内一座专为粤剧和其他中国戏曲而设的表 演场地。最近有网民从政府新闻稿发现,戏曲中心的英文名对“戏曲”二字的翻译,不是港人惯用的“Chinese Opera”,而是汉语拼音的“Xiqu”。此举引起社会争议后,当局解释是因为有学界人士建议用“Xiqu”作为中国戏曲的英文名,以区分中国戏曲和西 方歌剧,但强调这个英文名只是暂时的工作名称,正式的中英文名尚待研究。
在陆港交流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劣译的政府文件,还是语文的使用习惯逐渐向大陆 靠拢,甚至是个别政治人物玩弄“语言伪术”,都被一些港人视为回 归以后陆港融合的恶果。而“残体字”、“匪语”等含贬义的绰号受香港网民热捧,更反映出香港语文问题的严重程度。近年来,不少学者纷纷发表文章或出书探讨 这方面的问题,例如陈云的“语文保育”系列书籍希望通过拆解他认为已被官商文化操纵的香港语言、以及推广上一辈香港人的传统中文等方式,捍卫香港本土文 化。香港学者林沛理的《玩起中文》、《英文玩家》等著作,则希望通过提高港人的语文水平,加强他们的逻辑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应用经常伴随 权力的痕迹,一成为主流语言,其他语文的价值与运用会随之减退;中国大陆经济与政治实力、乃至日益壮大的文化实力,南下之势有如破竹,在香港回归不到一代 人的时间出现这一现象,几乎无可厚非,也避无可避。香港人在意和要谨守的,除了广东话和繁体字,或许还包括加强对正宗香港中英语文的实力与研究,以及在坚 持不被本土“语言伪术”和大陆意识形态干扰的同时,保持开放和灵活。这是香港语文应用长期以来的优势,也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