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飞鲨”舰载战斗机今日在“辽宁”号航母上圆满完成着舰试验,成功降落。此前,歼-15完成了多次的“通场试验”和“模拟着舰试验”。“辽宁”号航母是于早晨5时左右出航进行此次海试的,本次海试将持续20天左右。
背景知识:【舰载适用性试验】
对于舰载机和航母来说,完成全部的工作可不是仅仅是起飞和着舰这两个动作,除了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和陆地起降差别很大意外,由于舰载机执行的任务非常多样化,舰载机飞行试验远比陆基复杂的多。在开展了航母上的海上试验之前,还需要对飞行员进行模拟器的试验,在美国的F/A-18正式上舰试飞前,由两名美国海军驾驶员在模拟器上进行了长达25小时(每人)的飞行训练,模拟试飞的飞行科目包括飞行品质、发动机操纵、飞往指定机场着陆、地面控制进场、飞行中加油、模拟单发进场、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
至此,在完成了以上的全部试验之后,舰载机才会进行大家最为关注的舰上试验。舰上试验一般包括“通场试验”、“模拟着舰试验”和“实际着舰试验”三个阶段。
“通场试验”即舰载战斗机以低空甚至超低空(一般在甲板上空7至30米高度),由航母的后部飞向并从空中通过甲板。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员会练习在茫茫大海上找到航母、接近航母、及时调整降落姿势等。而航母也相应的训练不断改变航速和航向、迎风及顺风以及抛锚试验,舰载的工程师则对导航和助降设备进行调试和校准,并大量拍摄以研究改进着舰技术。
“模拟着舰试验”是指舰载战斗机超低空(可低至1-3米)飞过航母的飞行甲板,甚至作“蜻蜓点水”式试验,即飞机起落架的主轮刚触及航母甲板便随即拉起高度离开甲板。
“实际着舰试验”则是舰载机必须完整的完成在航母甲板的起降,F/A-18试验飞机在美国航母“美国号”上进行了舰载试飞,在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航母使用经验的美国海军来说,也进行32次弹射起飞和32次拦阻着舰。试验过程中,与第3根拦阻索啮合的概率达到75%,没有发生着舰复飞情况,飞机显示了优越的拦阻索脱离性能,也显示了试飞员技术扎实。从这个数字来看,2011年8月10日才开始第一次海试的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除去航母本身的训练外,进行舰载机试飞的次数应该非常有限。
在9月25日的“辽宁号”航母入列仪式的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航母甲板跑道上的轮胎痕迹,这表明海试过程中似乎进行过起飞和降落测试,然而从刹车痕迹位于拦阻装置之前的很远地方来看,进行的应该是上文的“模拟着舰试验”。
除了舰上起降试验之外,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项目需要舰载机和航母进行组合训练才能完成,比如:受控航母进场,模拟单发状态的进场,舰载导航系统的校准,舰载机外挂油箱滑跑起飞等。
中国海军歼-15舰载机本月14日已经在“辽宁”舰上多次进行触舰复飞,并已经进行了舰载机着陆和甲板起飞。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拥有在航母上起降舰载机的能力。消息人士还记录了歼15起飞的大概过程。
10时55分,飞机由机库运到飞行甲板上。11时15分,清理跑道,拖车把飞机拉到跑道起点,刹车。11时25分,甲板阻力板打开,舰载机发动机点火,保持转速70%。11时28分许,舰载机刹车松开,加速至最大推力,飞机滑跃离开甲板,顺利升空。
消息人士表示,歼-15在航母上完成了滑跃起飞,之后则进行了常规训练飞行。从中国海军的角度来看,歼-15具备滑跃起飞的能力表明针对苏-33的仿制计划已经取得成功。
歼-15虽然以前苏联时期的苏-33为基础研制,但却装备了更为完善的航电设备、着陆尾钩、尺寸较小的垂尾和更为强固的起落架。该机的单座设计可能意味着其装备了非常现代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机载设备(电子设备的水平可能与歼-11B的非常相似)。
补充说明:今天已经实现航母降落。
背景知识:【舰载适用性试验】
对于舰载机和航母来说,完成全部的工作可不是仅仅是起飞和着舰这两个动作,除了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和陆地起降差别很大意外,由于舰载机执行的任务非常多样化,舰载机飞行试验远比陆基复杂的多。在开展了航母上的海上试验之前,还需要对飞行员进行模拟器的试验,在美国的F/A-18正式上舰试飞前,由两名美国海军驾驶员在模拟器上进行了长达25小时(每人)的飞行训练,模拟试飞的飞行科目包括飞行品质、发动机操纵、飞往指定机场着陆、地面控制进场、飞行中加油、模拟单发进场、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
至此,在完成了以上的全部试验之后,舰载机才会进行大家最为关注的舰上试验。舰上试验一般包括“通场试验”、“模拟着舰试验”和“实际着舰试验”三个阶段。
“通场试验”即舰载战斗机以低空甚至超低空(一般在甲板上空7至30米高度),由航母的后部飞向并从空中通过甲板。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员会练习在茫茫大海上找到航母、接近航母、及时调整降落姿势等。而航母也相应的训练不断改变航速和航向、迎风及顺风以及抛锚试验,舰载的工程师则对导航和助降设备进行调试和校准,并大量拍摄以研究改进着舰技术。
“模拟着舰试验”是指舰载战斗机超低空(可低至1-3米)飞过航母的飞行甲板,甚至作“蜻蜓点水”式试验,即飞机起落架的主轮刚触及航母甲板便随即拉起高度离开甲板。
“实际着舰试验”则是舰载机必须完整的完成在航母甲板的起降,F/A-18试验飞机在美国航母“美国号”上进行了舰载试飞,在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航母使用经验的美国海军来说,也进行32次弹射起飞和32次拦阻着舰。试验过程中,与第3根拦阻索啮合的概率达到75%,没有发生着舰复飞情况,飞机显示了优越的拦阻索脱离性能,也显示了试飞员技术扎实。从这个数字来看,2011年8月10日才开始第一次海试的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除去航母本身的训练外,进行舰载机试飞的次数应该非常有限。
在9月25日的“辽宁号”航母入列仪式的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航母甲板跑道上的轮胎痕迹,这表明海试过程中似乎进行过起飞和降落测试,然而从刹车痕迹位于拦阻装置之前的很远地方来看,进行的应该是上文的“模拟着舰试验”。
除了舰上起降试验之外,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项目需要舰载机和航母进行组合训练才能完成,比如:受控航母进场,模拟单发状态的进场,舰载导航系统的校准,舰载机外挂油箱滑跑起飞等。
中国海军歼-15舰载机本月14日已经在“辽宁”舰上多次进行触舰复飞,并已经进行了舰载机着陆和甲板起飞。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拥有在航母上起降舰载机的能力。消息人士还记录了歼15起飞的大概过程。
10时55分,飞机由机库运到飞行甲板上。11时15分,清理跑道,拖车把飞机拉到跑道起点,刹车。11时25分,甲板阻力板打开,舰载机发动机点火,保持转速70%。11时28分许,舰载机刹车松开,加速至最大推力,飞机滑跃离开甲板,顺利升空。
消息人士表示,歼-15在航母上完成了滑跃起飞,之后则进行了常规训练飞行。从中国海军的角度来看,歼-15具备滑跃起飞的能力表明针对苏-33的仿制计划已经取得成功。
歼-15虽然以前苏联时期的苏-33为基础研制,但却装备了更为完善的航电设备、着陆尾钩、尺寸较小的垂尾和更为强固的起落架。该机的单座设计可能意味着其装备了非常现代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机载设备(电子设备的水平可能与歼-11B的非常相似)。
补充说明:今天已经实现航母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