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深秋的一个上午,在北京朝阳门内大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会议室,一场题为“张颖清事件的反思──纪念张颖清教授逝世一周年”的学术讲座正激烈展开。参加这次讲座的,有数十位来自两院各研究单位、中央各部委和军队的科学家。讲座主要组织者,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振海有些激动地说:“张颖清教授是原山东大学全息生物研究所所长,极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由于个别‘反伪斗士’不问青红皂白将全息生物学打为‘伪科学’,年仅57岁的张颖清禁不住打击于去年10月与世长辞,新华社随即刊发《中国科技界悲剧───山东生物专家张颖清含冤早逝》一文报道此事。”
据科学家们介绍,重大自主科技创新“无偏二极管”被“反伪斗士”打成“永动机”、蒋春暄证明世纪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却遭“封杀”的事件,可与张颖清事件并称“科学打假三大冤案”。在场科学家表示,这些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项目,都是在被“反伪斗士”何祚庥、方舟子等人“打假”后陷入困境的。
随后,张颖清事件所指的何祚庥院士和方舟子博士对“冤案”说法进行了反驳。
据了解,张颖清是原山东大学全息生物研究所所长,199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上,张被选为国际全息生物学会终身主席。据山东大学全息生物研究所网站披露,当时张颖清曾三次被诺贝尔评奖机构邀往瑞典讲座,并被国家有关部门认为将有希望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生物学家。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95年,全息生物学被何祚庥主编的一本科普著作打为“伪科学”。新华社2005年初的报道证实,“乱扣伪科学帽子的后果使张颖清的命运急转直下,他创立的全息生物学在学术上遭到封杀,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被取消,研究经费无人支持,申请评奖无处受理,有的大学开设的全息生物学课程也被停开。更为痛惜的是,由于学术生存权得不到保障,张积怨成疾,身心俱毁,从2000年起肺肝病变,胸腔积水,久治无效,不幸含冤病逝。”
近日,何祚庥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没有写过关于他(张颖清)是伪科学的文章,最早对他这一理论提出质疑的,是邹承鲁院士。我所编着的《伪科学曝光》编进了邹推荐的相关文章──我介入伪科学有一条原则:不是我(所研究的)行业中的事情,我都要问专家。像生物,我就要找邹承鲁和方舟子,他们说的我相信。在张颖清之前生物学上没全息这个名词,我觉得他对全息这个词在生物学上的概念没做任何解释。”
新华社2005年初发表关于张颖清的报道后,方舟子立刻发表《当心有人藉张颖清之死为伪科学喊冤》一文批驳该报道。在接受采访时,方舟子说:“所谓张颖清因‘全息生物学’曾被诺贝尔奖颁布机构请到瑞典三次演讲云云,我没有见到任何报道。我们曾经揭露过多起打着诺贝尔奖招摇撞骗的机构,也揭露过一些人到国外参加那种任何人交了会费就可以参加的会议后回国自吹自擂。我不相信会有任何国际学术机构会请一位没有在任何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的人去做‘学术演讲’。”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振海为代表的一群北京科学家在京举行多次学术讲座,对闻名遐迩的“反伪斗士”进行了质疑。在讲座中发表看法的严谷良(原国家计委主副司长,现已退休)、徐道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等指出,“由于打假权利缺乏监督,已经造成了‘科技冤案’。”
宋振海研究员在评论“打假失误”时说:“90年代中后期,‘反伪斗士’在打击‘神医胡万林’等类似战役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如今的‘反伪斗士’已经日益丧失了亲临现场反伪打假的锐气,而更多的是进行‘评论式打假’,利用个人声望打假。但由于社会舆论对‘反伪斗士’的重视,一次‘打假失误’往往杀伤力很大,造成部分有重大突破的自主科技创新项目流产。由于他们自身专业所在,‘反伪斗士’以个人身份打假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它在一定程度上给自主科技创新造成了阻碍,我们需要的是更有组织的专业科技打假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