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出对新建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土地综合开发,收益用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弥补运营亏损。
上述会议精神,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香港地铁模式。作为全球唯一盈利地铁,香港地铁采取的是地铁建设与沿线物业开发相捆绑,以副业补充主业的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认为,内地可学习香港模式,将地铁线路周边100米范围内土地的商业开发划归地铁公司。
之前的9月5日,国家发改委一次性批准了苏州、长春、厦门等多个城市的地铁项目,太原、沈阳、厦门、兰州、常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亦得到批复。在此背景下,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香港模式的引入,为未来一些三四线城市加快地铁修建,同时缓解地铁运营亏损创造了条件。
香港的“地铁+地产”模式
到今年年底,北京轨道交通运行线路里程将达到420公里,到2015年将有660公里以上的通车里程。尽管已建成线路普遍客流量巨大,但北京地铁的财务状况并不理想。“目前北京每年给予6条地铁线路的财政补贴,估算有40多个亿。”王梦恕说。
在一些专家看来,主要原因是北京地铁的商业开发力度不足。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平新乔曾调研北京地铁4号线,发现该线路运行3年多,日客流量就从起初的50万人次上升到目前的80万人次。“这么大的客流,光是把广告经营全部放开,就足以盈利。”他认为。
广州地铁从3号线开始,把地铁沿线的商业街、超市、专业市场、写字楼、宾馆、社区商铺及厂房、仓库等资源都交由地铁公司运作。若不考虑投资成本,目前广州地铁多条线路在运营环节已实现盈利。
但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一位专家指出,内地情况与香港有很大不同,难以做到由地铁公司统一运作沿线资源。
此外,由于北京地铁庞大的客流量,有关部门出于乘客安全方面的考量,也不得不限制地铁站内一些容易造成客流滞留的商业经营项目。
“300万人”门槛悄然调低
一个重要标志是,当年国家设定的有关地铁和轻轨项目申报的人口标准,如今已在现实中被调低了门槛。
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规定上马地铁项目的城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
而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则要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60亿元以上,GDP达到6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15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以上。
但是实际上,近期获批上马地铁项目的苏州、获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常州、太原、石家庄、兰州等城市,主城区人口均未达到300万人的门槛。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400万以上人口城市有13个,200万以上人口城市有26个,100万到200万人口的城市有75个,而50万以上人 口的城市有229个。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人士认为,这229个城市,随着未来发展,人口增加,都有可能发展城市交通轨道。该学会也曾向建设部建议调低150 万人的城市轻轨人口标准,以便轨道交通得到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