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文导报给我一片新天地
日期: 12年09月2期
■ 陈骏

 

来日15年,打交道最长的媒体当数《中文导报》。1997年三上京都,在朋友家里看到一张中文小报,当时能在京都看到日本的中文报纸觉得非常新鲜。一目十行通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想我也有话要说。回到住所,那时电脑里还没装中文编辑器,拔出圆珠笔一口气写了一篇千字短文,贴上邮票,寄给报社。文章的标题是《江某某的幸运》,议论时政一家之言。过了几天,接到一个电话,是姜编辑打来的。他开口就说你很幸运啊,你的稿子下周见报。他顺便询问了我一些个人情况,我也如实告知本人IT民工的干活,业余喜欢乱涂乱写,在国内也发表过几块豆腐干文章,属于有前科的文青。感谢日本的言论自由给了我一片新天地。

过了几天我又投了一篇稿子,这回跟我联系的编辑姓杨,他说他刚进报社姜编辑已经离职,闲聊几句得知他是我的兰大校友。从此,杨编辑成了我大部分文字的编辑。开头那几年我上班比较空,手又特别地贱,什么都写,我甚至跟编辑夸海口说,你们报纸从头版的新闻到最后的广告,我都能写。编辑也居然信以为真了,来一篇时事评论,来一段电脑常识,来一份读者问答……对于订单我是来者不拒按时交货,有时候一张报纸发我的文章三四篇。据不完全统计,《三千院》历时13载,计250余篇约30万字,撰写时评3年,计160余篇约20万字,还有讲座译稿数十篇十万余字。就这样子,几乎跟《中文导报》所有版面的编辑都有了交往,大都成了好朋友。我至今还记得把我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的陶编辑,热情而勤奋,她是我的前辈校友。

《三千院》随笔专栏始于2000年,自己也没想到一写就是十几年。人的能力大抵在一定的环境和压力下,能够超常地发挥。我几次想打退堂鼓了,杨编辑一次又一次催稿终于使我成了马拉松式写手。想想那些年,宽容而认真的杨编辑,甚至为了一个用词还特意来电切磋。编辑的用功之处还在于把好每一道关。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一个小例子。那年头给《中文导报》写时评,往往周六来个电话布置题目,周日晚上要交一篇作业。如此持续写了两三年,有点厌倦了。就这样乱写时评,言语虽然时有出格,可是基本思路从未越轨。

《中文导报》也成了我和其它作者发生关系的媒介。几乎就在我登场的同时,有一个姓阮的作者引起了我的关注。听说同住关西,那就找机会见面吧。说起他的投稿经历也十分有趣。他也是在朋友那里看到一张中文报纸,留学生的他那时候正缺钱花,于是大笔一挥一篇稿子出来了,署名要钱。这个细节后来在杨编辑嘴里得到证实,他收到稿子后跟作者联系:文章很好马上见报,只是署名稍微要改一下哦。刘板凳也是通过导报较早在网上勾搭上的,大大咧咧的他开口就说什么时候一起喝酒去,听我说远在关西就不理我了,呵呵。2003年我动迁搬家到关东,首先去拜访的就是《中文导报》,那天在报社还见到了郭编辑,我递给她一张名片,她一看大惊失色,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家伙居然就是经常在我们报纸上胡说八道的陈某?

自以为人缘很好,除了百搭性格可能还得益于我的本行是搞电脑的。这年头人人用电脑发邮件,免不了遇到什么问题,就像一个人总会有头痛脑热一样。问得最多的无非是如何防止病毒,电脑启动不起来了,打印机不行啦……说实话我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老中医,但是人家上门求医了,总得支几招,有时碰巧及时解决了问题,把我传得像个神医似的名声在外。邓作者要换苹果机了,又是找我,这不是得了胃病找牙医么?只好临时抱佛脚上网现学现卖,才不至于到了现场掉链子。于是,记者编辑的电脑碰到问题了要找我,读者向报社咨询的问题还是转给我,一度我索性开起了连载讲座电脑常识,网页制作什么的,我还为不止一人精心制作过个人网页呢。回首往事,东瀛路上的沿途景色都成了我美好的回忆。

兴致高的时候,见到会写字的就忽悠他给报社投稿,甚至瞎起劲从国内拉来两个名家为笔会撑撑门面,代为约稿还要代转稿费。因常在报上露面献丑,还认识了不少读者。读者杨苹果知道我喜欢花草,寄来不同品种的种子。我现在院子里的丝瓜就是靠当年她给的种子传宗接代。还有小林读者,非让我给他的书稿提点具体意见,那可比自己写文章还难啊,也许我的建议不著边际,直到现在他的书还没有出版。对了,我至今还保存一封读者来信,满满四张纸头,此君对我的时评文字猛烈开火,无非就是上纲上线那一套啦。我曾很认真写了一封回信,后来想想算了没寄,要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只有靠时间。不知道那位爱国的读者至今还在东瀛?时过境迁当年的火气是否已消?

多年来结识的记者作者读者,成了我后来创办东洋镜网站的人脉资源。前天张编辑来电约稿说报纸要过20岁生日了,借此机会正好回忆梳理与《中文导报》的友好关系,想起最早见到的是杜记者,大概2000年吧,恰好我和她都回国探亲,相遇上海外滩,还傻乎乎地让路边揽客的摄影师合影留念,转眼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其实,我还一直在寻找姜编辑的联系方式,以谢当年知遇之恩。去年十月,接到老万的电话,叫我周末去喝酒,他还说一位上海朋友也就是当年导报的姜编辑要见见我。当然要去,必须见的。在池袋的中国饭馆里,我和姜编辑14年来第一次握手。穿越时光,1997年仿佛就是昨日。他还记得曾经发过我的文章,我非常感谢他在自发来稿的垃圾堆里发现了我,鼓励了我,从此走上了业余写作的不归路。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14308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