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王一亭后人重敲中日“友好之钟”
日期: 2012/09/02 15:28 评分: 0.00/1
王一亭后人重敲中日“友好之钟”

中文导报讯(记者 杨文凯) 9月1日,“关东大震灾遭难者秋季慰灵大发要”在东京墨田区横纲町公园举行。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后,曾在上海组织发起救济活动的“海派领袖”王一亭的后人,专程来到东京慰灵堂,重新敲响了先祖王一亭当年吁请中国佛教界为死难者祈祷冥福而赠送给日本的梵钟。参加这次活动的有王一亭后人王孝方等四人,还有来自上海的吴昌硕后人吴超、书画家王琪森,以及旅日华人丁如霞、晋鸥等。


今年是关东大地震发生89周年。东京都曾于1983年在横纲町公园建立了祭祀罹难死亡者的“震灾纪念馆”和陈列当年资料的“复兴纪念馆”,并制定每年9月1日举行盛大慰灵法事。回顾历史,在关东大地震发生后的国际救援活动中,中国著名文化人、实业家、慈善家,海上名人王一亭先生脱颖而出。


据了解,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当时的中华民国寄予莫大同情,运用各种方法救援灾变地区人民。尤其在上海,噩耗传来的9月2日,上海商务总会汇集市内42家团体,成立了“中国协济日灾赈会”,由朱葆三出任会长、王一亭担任副会长,负责赈灾活动。在王一亭的组织下,招商局轮船“新铭号”在9月7日运送救灾物资前往神户港,成为灾后来自国外的首批救援物质。其后,该会更于10月23日、25日分两次继续寄送更多救援物质到日本。


王一亭不仅费心物质救援,更呼吁全中国佛教界推行“回响”活动,组织了“佛教普济日灾会”,在中国四大名山举行了大法事。1925年,“佛教普济日灾会”向日方捐赠梵钟一座,从原铸造地杭州运至上海,再转送至横滨,于11月1日搬入纪念堂建设地,交东京市验收。梵钟以黄铜铸造,高1.69米,口径1.21米,重1.56吨。钟体外侧刻有“普闻钟声,冥阳两利”,以及“中华民国癸亥冬月建,吴兴王震敬书”等字样。


东京市接受梵钟后,欲修建纪念钟楼,但缺少资金来源,寄望各界慈善家鼎力相助。1928年,王一亭汇合其他五位书画家赵子云、吴待秋、姚虞琴、王季眉、王个移等,向日方赠送书画,售后资金都襄助纪念馆建设。1929年8月,包括吴昌硕、王一亭在内的33位中国书画界名人在上野举办了“日中文化展览会”,陈列作品后寄赠日方,当场售出作品总额达2118日元。



在王一亭为首的中国各界人士协助下,钟楼建设于1930年8月31日完工。当年10月1日,中日各界人士共同举行了梵钟的“始撞仪式”,同时也为侨居于东京一带、在大地震中死难于异乡的中国同胞举行追悼法事。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男爵和中华民国特命全权大使汪荣宝,都出席了仪式并致颂辞。此后几近80年,这座诞生于中国的“友好之钟”,虽经历了岁月和时代的风霜雨雪,却始终矗立在横纲町公园,为中日死难者而鸣响至今。1931年,王一亭访日,亲眼见证了复兴纪念馆和钟楼的竣工,还特为挥毫绢画四件,留作纪念,如今悬挂在纪念馆大客厅。


已故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曾经题词“王一亭先生恩义永远不忘记”。今年9月1日,王一亭后人汇聚横纲町公园,重新撞响先人捐献的“友好之钟”,一方面是发掘这段被岁月尘封的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另一方面也为明年关东大地震发生90周年纪念和举办王一亭国际研讨会做铺垫。


勤于汇集历史资料的前东京都议员西浜二男在30年前记述这座“和平与友好的钟”时说:“日本国民希求永恒的和平,并深刻自觉有支配人世间相互关系的崇高理想之存在。信赖爱好和平的各国国民的公正与信义,维持我们的安全与生存。”这是日本国宪法之前文,即显示:国际友好、互相信赖之不可或缺。王一亭先生一连串的丰功伟绩,向我们启示中日友好、国际友好的重要性。梵钟的音响显示了和平友好之永恒存在。王一亭先生的“友好之钟”象征着:中日两国,崇高的友谊,永恒的和平。只要王先生的警世梵钟存在,悲剧——再不复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7/14291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