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辉)7月12日,在法政大学举行的“构筑东亚共生模型”讨论会上,北京大学王新生教授作了题为《中日相互认识和民族主义》的演讲。王新生在演讲中指出,中日间民族主义情绪有3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中日双方都在进行的改革。中国的改革进行了3个方面的过渡。第一个过渡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第二个过渡是从工业化到情报化的过渡,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情报化就上来了,中国的手机、计算机用的比谁都多,中国现在有3亿部手机,应用因特网的人达到1亿左右;第三个过渡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是最困难的一个过渡。
而日本开国也是很艰难的,经历了明治维新、战后改革、平成改革。改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改革,还包括国民、心理、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日本人分析中国时讲,中国社会改革的急剧变化引起中国人的紧张情绪,很容易通过反日的渠道表现出来。日本经济改革这么多年没有获得明显的成功,也会怪中国劳动力太便宜,结果日本产业空洞化,就业不足,内需扩大不了。这也是日本“中国威胁论”的一个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全球化。全球化就淡化了民族和国家,在全球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必然会产生强烈矛盾。技术、资本、商品等的自由流通对发展中国家必定带来冲击。另外,廉价劳动力、移民问题、国际犯罪、能源问题等对发达国家冲击也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全球化,就有民族主义。为迎合全球化的需求,中日双方改革引起的利益丧失和社会紧张情绪加上宣传等原因,在某种冲突时很容易转化成一种对外的民族主义。
第三个原因是国际职能的转化。中日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从友好到合作,从摩擦到合作,从对立到合作,但近10年的变化让两国关系变得非常严峻。中国渐渐向经济大国转变,日本则向政治大国发展。在传统意识里,日本看中国是一个贫穷的邻国,中国看日本是一个小国,这种对抗意识也容易引起民族主义。
中日情绪对立原因有三 / 北大教授详析中日民族主义
日期:
05年10月4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4/14163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