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吴卫建:命运多舛的普希金铜像
日期: 2012/06/14 11:25
上海汾阳路与岳阳路的交汇处有一静谧的街心花园,小花园中心部有着一座普希金纪念碑。这座历史并不算悠久的石碑铜像,却经历了中国大地的跌宕坎坷和艰辛苦涩,也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

1918年10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俄国失落的富人贵族们抱着对新生红色苏维埃政权的恐惧抵触和疑虑不安,纷纷离开故乡移居国外。这些失去家园的白俄中有的辗转去了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多的则义无反顾地踏上穿越辽阔荒凉的西伯利亚原野的隆隆列车,带着迷茫和无奈,也带着新的希望和憧憬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等地,开始了在他乡异国的新生活。

1931年的918事变后,东北大地战火峰起。自1904年的日俄战争开始,日俄两国间成了世仇宿敌,为了逃避战祸纷乱,这些最后的没落贵族又不得不陆续徒迁南下。难民们携家带小、一路风尘来到当时经济繁荣的国际化都市上海,这使当时上海的白俄人数剧增至三万余人,成了旅居上海最大的欧洲族群。同时,这些俄侨的到来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为善于接受吸收和兼容外来文化的上海更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由于俄罗斯文化与法国文化有相近相似之处,俄侨中也有些人会讲法语,另外,租界的生活相对平静,这些无国籍难民来到上海后,大都在淮海路一带的法祖界居住谋生。此后,淮海路附近逐渐有了俄式西餐馆、咖啡馆、舞厅,面包房、服装店、俄文学校等。1936年旅沪俄侨还集资兴建落成一座保存至今的典雅美观的拜占庭风格东正教圣母大教堂,这使当时淮海路周边更显浓郁的异国风情和时尚浪漫。

移居来沪的白俄移民中还有不少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等专业艺术人才,在他们的引导推动下,交响乐、欧洲古典歌剧和芭蕾舞在上海广为流行,盛极一时。当时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交响乐队成员大部分均为俄国人,据记载,1934年工部局交响乐队的45名队员中,有24名为俄国侨民。另外,还有不少俄侨音乐家受聘任教于当时中国的最高音乐学府——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现上海音乐学院),如钢琴系主任扎哈罗夫、大提琴系主任舍夫佐夫、声乐系教授苏石林等,他们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音乐家。

1937年2月,在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之际,这些流亡在上海的俄侨集资并征得当时法租界公董局(法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同意后建造了这座普希金铜像。这些有家不能归的俄侨以此表达了他们依然热爱和崇尚俄罗斯文化的心境,同时也体现和维系着他们对遥远的俄罗斯大地的悠悠情怀,尽管那时铁幕下的苏俄是斯大林专制最黑暗的时期。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并占据租界。1944年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每况愈下,维持战争所需要的战略物资亦相当匮乏,为此,日军当局将普希金铜像撤除用以制造枪炮弹药,在灼热的炉火中这尊铜像就此消失。与此同时,连当时上海的地标性建筑物,高耸在延安东路外滩处雄伟壮观的欧战纪念碑上的“和平女神”铜像也被日方撤除去制造军火。

抗战结束后,俄侨协会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在1947年12月28日在原址重建了普希金铜像,这次铜像由苏联著名雕塑家马尼泽尔创作。许广平,胡风等出席了揭幕典礼,在揭幕典礼上苏联塔斯社社长罗果夫(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口译)介绍了普希金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和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966年夏,文革浪潮席卷大地,狂热的红卫兵们将外国文学视为四旧和封资修文化,普希金铜像再次被撤除销毁。而且,这次红卫兵小将的革命行动很彻底,他们将铜像的碑体进行毁除,一切荡然无存,仿佛这里什么也没有过似的。

春去冬来,光阴荏苒,漫长的黑夜过去后,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1987年8月,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时,普希金铜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此时,人们又可在绿荫丛中看到普希金那沉思坚毅般的雕塑形象,人们又可沐浴着普希金的诗歌,在暮色夕阳下的街心花园中漫步倘佯。

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来沪访问时,也曾特意前往普希金纪念碑献花致意,并在现场向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

但愿现这座普希金铜像与能普希金不朽的诗歌一样与世长存伫立在上海街头。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4157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